隨訪連戰的日子

隨訪連戰的日子

《隨訪連戰的日子》,作者是劉衛兵 ,由九州出版社於2007年09 月出版,描述的是正值京城大暑時節,熱浪襲人。這天新華社記者劉衛兵帶來一部厚厚的書稿,是他的新著《隨訪連戰的日子》。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正值京城大暑時節,熱浪襲人。這天新華社記者劉衛兵帶來一部厚厚的書稿,是他的新著《隨訪連戰的日子》

2005年4月,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這無疑是國共關係史上的一件大事。國共關係史是中國近代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國民黨成立於1912年,辛亥革命後一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於1921年,五四運動後兩年。為著共同的反帝反封建,兩黨曾並肩戰鬥。以後百年來恩恩怨怨、分分合合,因不同政見而分手,又為國家民族而合作。其間幾多大事載入史冊。如孫中山聯共,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組織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總之,凡握手合作之時,便是民族之幸,人民的福祉,這些事件也就成了歷史的里程碑。現在,正值“台獨”勢力猖狂抬頭、兩岸局勢複雜之際,國民黨主席連戰的訪問,應是民族的福音,祖國統一大業的新進步。當然也是中國現代史上的一個亮點。誰來記錄這個亮點,首當其衝是新聞記者。誰能有幸處於新聞的最前線,貼近記錄事件的現場和人物,只有少數貼近採訪的記者。劉衛兵正是這樣一個幸運者。

記者的第一素質是社會責任,這也是成功的前提。擔大責大成功,擔小責小成功。當天降大責於斯人時,抓住機遇,他就可能取得成功。應該說這樣的機會對於一個記者來說並不太多。

劉衛兵是人大新聞系畢業的新聞攝影記者,從業近20年已有過多次這樣的機遇。每次他都能不違天時,不辱使命。更可貴的是他除了勝利完成攝影報導外,事後又能勤奮思考,提煉事實,秉筆成書,為歷史存照。他報導過興安嶺森林大火,1998年中國抗洪,阿富汗戰爭,總理為農民討薪。曾經有七八年的社會新聞、突發事件的採訪經歷。更有近十年的中央新聞的採訪歷程。出版了《日本人印象》、《奔波在戰爭前線》。現在又出版這本《隨訪連戰的日子》。記錄的多為大事件、大主題。對於一個青年記者來說,這應該是不小的成績。難怪連戰先生也翹起大拇指對他說:“好樣的!”

連戰首訪大陸至今已過去兩年,人們也早已從國共兩黨首次握手的興奮中冷靜下來。當時報上轟轟烈烈的新聞已成過去,而這本經過作者長期思考和沉澱的厚書卻靜靜地問世。我想,我們現在細品這本書至少有兩點意義。一是讓我們重溫事件,了解和記住歷史。書中有許多翔實歷史記錄和珍貴的資料。包括國共雙方領導人的談話,以及親歷現場的氛圍,人物活動,街頭民眾的反響。讓我們從多側面、多角度再次體會這件大事的含義。同時,也為日後史家修史留存了第一手資料。二是,新聞同行可以從中感悟一些成功的道理。這裡融入了作者的勇敢、智慧、汗水和意志。甚至還有許多占位、角度、用光、變焦之類具體新聞採訪的技術、技巧。當我們看到“胡連會”這樣的大場面的同時,也看到一個普通記者的大形象——中國新一代記者的形象。

歷史是由無數事件組成的。但不要忘記,事件是由人記錄下來的,特別是現場的新聞記者記錄下來的。所以一部歷史就是一部新聞史。不為良相就為良醫。不能做歷史事件中的主人,就作記錄歷史的主筆。這是記者的光榮。

古語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衛兵捧著這本書稿來見我時,有幾分羞澀地說:“都四十了,才這么一點東西。”但只要我們看過這本書,都會承認,他已經立起來了。當這本書問世時,該是京城的秋天,那是個收穫的季節。希望他立得更高、更好。

編輯推薦

梁衡(人民日報原副總編、作家):

作為歷史的主筆是記者的光榮。衛兵不違天時、不辱使命.為歷史存照.為社會盡責。看過書的人都會承認,衛兵已經“立”了起來。祝願他立得更高、更好。

吳雁澤(中國文聯副主席):

從作者的書里感受到他是個說實話、有見解、講政治的青年。在完成好任務時,他還責備自己幹得不理想.真令我這個老頭欽佩.!”文如其人”四個字送給衛兵是再恰當不過了。

王文瀾(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日報攝影部主任):

拍攝好新聞人物猶如攀越高峰.山路艱難。衛兵擅長用樸實、自然的鏡頭語言刻畫人物.展現歷史瞬間。不誇張、不做作,深入淺出而又耐人尋味。

羅京(中央電視台主持人):

衛兵做事勤勤懇懇,做人實實在在。工作好、學習好、書寫得也好。

朱寨(文藝理論家):

作品內容鮮活生動,文字明快流暢。原滋原味,不拘成規。圖文並茂,圖文生情,讀來賞心悅目。

張國良(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主席、香港《文匯報》社社長):

筆落驚風雨,天涯共此時。家事、國事、天下事.真情、真意、真情懷。

葉文玲(當代作家):

看似從容的文字,卻具有一種異常的時速。字裡行間,傳遞本性的陽剛之氣,又如同伴隨著自然散發的野草花香撲面而來。作者相得益彰的文字和攝影,來自他明月秋水的坦蕩和真誠。俗諺云:貴人不頂重發。我篤信:衛兵的大腦門之所以不太長頭髮.是因為長了較多的智慧。

作者簡介

劉衛兵,1967年生於北京。1989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同年進入新華社攝影部工作。先後在新聞中心、中央新聞及社會新聞採訪組擔任編輯、記者多年,其間曾派駐甘肅分社、香港分社任駐站記者。現為中央新聞採訪中心主任記者。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會員、八屆全國青聯委員。

國內最早奔赴阿富汗戰爭前線的攝影記者。參加過內蒙古森林大火、98南北方特大水災、黨的十六大、人大政協“兩會”、中美世貿談判、香港、澳門回歸、連戰首訪大陸等重大及突發事件採訪。從事中央新聞採訪近十年,多次隨國家領導人赴國內外考察、訪問。新聞作品多次在國內比賽中獲獎,其中《總理為農民追工錢》在社會上產生廣泛影響,榮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已發表新聞圖片近8000幅、文字作品30餘萬字。

主要作品有:攝影集《日本人印象》、紀實文學作品《奔波在戰爭前線》。

目錄

引子

“真沒想到,要採訪國民黨!”

搜尋“連戰”

“山雨欲來”

第一章連戰,終於來了!

春雨悄然而至

準備往裡沖!

“相見恨晚”

第二章拜謁中山陵

仰望中山陵

“連哥您好”

“致上最高的敬意”

總統府的一縷陽光

“連主席,台灣不能獨立啊!”

第三章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擁抱

跨越海峽的擁抱

故宮:跨越

第四章北大演講

一次特別的演講

未名湖畔

第五章60年來,國共領導人首次握手

路在腳下

胡連首次會晤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祖父、父母與連氏家族

第六章少小離家老大回

“找尋小時候的種種”

回母校

第七章回望祖母墓

清涼寺邊的祖母墓

祭拜

回望

第八章會晤汪道涵

冒雨抵達上海

給汪老請安

“敬重連戰”

第九章給連戰“送禮”

彩擴店的夜晚

在連戰房間

我認識的“阿姨”——連方踽

第十章楊柳青時

第十一章經貿論壇,再拍連戰

第十二章特別的中秋節

第十三章贊吧龍脊梯用

第十四章致敬“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第十五章連橫與瑪瑙寺

第十六章博鰲論農業

第十七章跳望台灣島

第十八章一道淺淺的海峽

第十九章春天的腳步

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