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程
隨州是湖北省食用菌種植生產重地,全市市90%的鄉鎮、30%的農戶,有近30萬左右的人從事食用菌相關的產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中南地區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和出口基地,食用菌產業已成為隨州的特色、優勢產業,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外向型及創匯出口型產業。
1.食用菌產業的興起:隨州食用菌產業始於1978年,當年華中農業大學教授楊新美住進三里崗鎮楊家棚村當年,推廣香菇種植技術。隨後華農大碩士羅信昌、呂作舟又在三里崗試種椴木香菇,為隨州食用菌產業播下星星之火。隨著椴木香菇種植技術的成熟和推廣,利用豐厚的林地資源,各鄉鎮開始大面積種植椴木香菇,從此“隨州香菇”便遠飄萬里。由於椴木香菇對櫟木資源的過度消耗,砍伐樹木發展經濟的矛盾也變得日益突出,20多年來,其發展也一直受阻。
2.新技術促進產業快速發展:1996年袋料香菇的進入隨州,利用種植椴木香菇的技術經驗,香菇種植規模和產量成倍增加。袋料香菇採用椴木作培養基料,單位產量的情況下,既節約了資源,又提高了經濟效益,同時操作簡單,便於管理,適合規模種植,推動了產業的發展。隨著香菇市場的不但飽和,90年代末,黑木耳種植興起,也促進了食用菌產業的多元化發展。同時奠定了隨州香菇、黑木耳為主打產品的優勢地位。據統計,2008年隨州市食用菌總產量2.1萬噸,其中香菇產量14000噸,黑木耳7000噸,創湖北省產量第一。
3.市場為主導食用菌產業升級:在有著堅實的種植規模和產量,豐富的源頭資源。隨著食用菌產業鏈條的不但延伸,政府的開放政策,一批批香菇收購和加工企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僅在三里崗地區香菇加工銷售企業就有有100多家。從武漢到廣州,到上海,到北京,香港,隨州香菇的市場份額不但的增長,其中香港市場就占據80%。有著優秀的品質和質量,隨州香菇不僅立足於國內市場,也開始衝擊國際市場。隨著多年的外貿出口,隨州香菇也牢牢占據了中國香菇出口第一的地位。為了把食用菌產業做大做強,與國際接軌,打響品牌,隨州市政府利用地區優勢,招商引資,進行資源整合,促進優勢企業強強聯合,扶持了一批大型資金技術型的龍頭企業,並以“企業+基地+農戶”的經濟發展模式,用龍頭企業帶動產業,促進了隨州食用菌產業的快速升級。
總括隨州食用菌產業發展歷程,從跟風盲目種植到集約化種植,從無序到有序,到現在的標準化,產業化。一路走來隨州食用菌產業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發展,目前隨州市曾都區是全國食用菌十大生產基地之一, “國家萬噸標準化示範區”,擁有全國十大食用菌加工出口龍頭企業三家,年出口額創湖北省第一,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在取得優異的成績和榮譽的同時,也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其中2008年隨州市食用菌總產量達到2.75萬噸,產值12億元,全年食用菌出口創匯突破8000萬美元,比前年增長了33.3%。
產業發展現狀
1.食用菌產量產值快速增加:隨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推進, 隨州市政府下發的《關於進一步最佳化環境,加快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檔案,及出台的系列優惠政策,食用菌產業走上了快速、健康發展的道路。各地抓住食用菌市場需求持續旺盛、價格比上年同期平均上漲20%的機遇,繼續擴大生產規模。2007上半年,隨州市發展黑木耳3850萬棒,比上年增加400萬棒,增11.6 %;袋料香菇栽培超過8000萬袋,增加1000萬袋,上半年食用菌產量1.8萬噸,增13.8 %,預計全年總產量可達到2.75萬噸,比上年增加3690噸,增15.5 %。據統計2006年到2008年隨州食用菌總產量、產值和出口創匯,如表2-1所示。
表2-1是食用菌產量產值表
年份 | 總產量/萬噸 | 總產值/億元 | 創匯/萬美元 |
2006 | 2.4 | 10.2 | 6000 |
2007 | 2.75 | 11.5 | 8000 |
2008 | 2.1 | 12 | 10000 |
結構最佳化發展
從椴木香菇栽培,到袋料香菇,黑木耳,隨州食用菌品種一直處於比較單一的發展,為了減少食用菌對櫟木資源的消耗與依賴,確保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隨州市開始實施“資源轉換和品種轉型”戰略,加快了品種結構調整。在保持香菇、黑木耳兩大主導品種穩步增長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稻草、棉籽殼、秸稈等資源,減少袋料香菇中櫟木屑比例;積極培育、引種、推廣珍稀菇類,加快了白靈菇、巴西菇、雞腿菇、雙孢蘑菇等新型草腐菌發展。
如安居落戶雙孢蘑菇、巴西菇栽培基地;洛陽鎮創辦珍惜菇栽培基地;廣水市先後引進白靈菇、雙胞菇、巴西菇等珍稀菇品,以典型示範帶動農民栽種。全市上半年白靈菇發展到450萬袋, 增12.5%,巴西菇發展到33.5萬平方米,增長了67.5%。而發展巴西菇意義重大:①是使食用菌生產實現了由單一木腐菌向木腐菌、草腐菌並重轉變,實現了高溫菌生產的突破;②是促進了循環農業發展,既減少了對森林資源的消耗,又變廢為寶,提高了農作物桔桿的利用率。③是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巴西菇生產不僅增加種植戶收入,而且能吸納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農民不出家門就能打工增收。隨州市巴西菇已發展到安居、均川、吳山、南郊、新街等12個鄉鎮,乾菇價格穩定在每公斤60元以上,增收效果明顯,農民種植積極性高。通過“生產原料轉換、產品結構轉型”,隨州食用菌產業變“一菇獨秀”為“百菌齊放”,食用菌由原來單一的香菇品種,發展到木耳、巴西菇、杏孢菇、金針菇、雙孢菇等20多個品種。
3.“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的形成: 受國際國內行情及自然環境的的影響,菇農的利益常得不到保證。而加工企業有客戶、有信息、有定單、有資金,為了引導農民提高自身組織化能力,增強組織化程度,提高產業化水平,大力發展“公司+基地”、“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可以共同抵禦自然和市場的雙重風險。通過基地化、工廠化的大規模生產,企業應向菇農提供信息、標準、栽培菌種和技術,提高了效益水平,促進了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⑴ 資源整合,企業實力增強:隨州市食用菌加工企業有100多家 , 只有六家企業的加工能力超過1000噸。大部分食用菌加工企業多是從作坊式生產、家族化經營轉變而來,由於企業規模小,抗擊市場風險的能力弱,遇到市場波動時,為爭奪客戶競相殺價,產業綜合實力難以提升。針對這一問題,隨州市委、市政府通過招商引資,引進黃石勁酒集團進入香菇產業。勁酒集團投資1億元人民幣,聯合湖北隨州中興、聯豐兩家香菇出口企業,共同組建了湖北神農生態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制公司。湖北銀兆食品有限公司、湖北三崗食品有限公司、聯合上海華河工貿有限公司共同投資組建了隨州三友食品有限公司。通過優勢組合,隨州食用菌企業的整體實力得到了提升。從過去的編織袋到現在貨櫃,從賣資源到現在的產品精包裝和深加工,隨州食用菌企業得到了升級,提高了檔次,為以後在國際國內市場競爭,處於不敗之地,提供了強有力的優勢。
⑵ 標準化基地的大力推廣:加強基地園區的建設,有助於規模化、標準化和工廠化的種植,加快了食用菌產業化的進程。2007年,在廣水市建立了100萬袋白靈菇標準化示範基地,在曾都區草店、三里崗建立了500萬袋香菇標準化示範基地,在長崗、安居建立了20萬平方米巴西菇標準化生產基地;並確定海斌菌種廠、三里崗裕國菇業公司等5家企業為標準化示範企業;篩選了100個生產規模超過1萬袋的農戶作為示範戶,帶動1萬個種植專業戶開展標準化生產;三友公司在三里崗、洪山等7個鄉鎮,建設了68個食用菌生產基地,服務菇農37603戶,132611人,扶持菇農標準化種植香菇6074.4萬袋,黑木耳58.5萬桐,產值4.4618億元,為菇農增加年人均收入3364元。通過建立食用菌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引導菇農規範管理,標準化種植,隨州市食用菌板塊規模繼續擴大。
4.國際市場的拓展:堅持不懈開拓市場,出口保持強勢增長,隨州食用菌產品85%以上外銷,其中約30%出口,出口創匯占總產值的一半以上。從2003年開始隨州食用菌加工出口企業先後通過了國內國外出口食品生產企業衛生註冊、認證。全市現已有食用菌品牌22個,其中,湖北裕國菇業的“大洪山”獲得原產地保護;"大洪山"“三崗”等5個品牌通過HACCP體系認證、ISO9001認證,“財”牌香菇等4個品牌通過美國FDA認證,“大洪山”等3個品牌香菇被評為湖北省著名商標;“大洪山”牌香菇2007年還獲得“湖北十大名牌農產品”。由於“隨州香菇”品牌效應提高,隨州香菇在香港及東南亞、日本、韓國、歐美占有了較高的市場份額。依託當地資源優勢,湖北裕國菇業已經建成了現代化的食用菌、果蔬罐頭深加工工廠,相信以後隨州的經濟會更上一層樓。
隨著出口主要對象國中的日本、德國等已開發國家相繼頒布實施食品安全管理新法規,食用菌出口門檻升高。隨州市及時採取措施加以應對。①是開闢出口新市場,在穩定原有東南亞主要市場的基礎上,積極開拓南美、西歐和部分非洲市場,出口地增加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②是改進加工設備,提高加工水平,確保出口產品的質量。僅裕國、銀兆、三崗三家企業,2007年就投資1000萬元,進口了全自動乾燥、除塵、真空包裝機。③是培植新龍頭,新增食用菌自營出口企業4家。據海關統計,僅2008年1-6月份隨州市食用菌出口達到4131萬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9.3%。其中,裕國公司出口921萬美元,同比增長了1.78倍,銀兆公司、中興公司出口均突破600萬美元。
3 隨州食用菌產業優勢及問題分析
3.1 產業優勢
(1)自然環境和資源的優勢
①環境優勢:獨特的地理環境是隨州食用菌天然生產的溫床。隨州在大洪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桐柏山兩大山系中間,擁有天然優質的生產用淡水資源,境內水系不受外來水的污染。同時隨州屬於北亞熱帶向溫帶過渡型氣候,年均氣溫14.9-15.9℃,年降水量800-1200㎜,日照率46%,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全年依靠自然溫度可供食用菌生產的時間長達300多天。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造就了複雜多樣的生態系統,孕育了豐富多樣的動植物體系,為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適宜的自然環境。
②資源優勢:隨州市地跨江淮,南聳大洪山,北靠桐柏山,版土面積9636平方公里,其中,山區和丘陵占80%,森林資源十分豐富。擁有耕地面積179萬畝,森林面積51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54.1%,菇耳林面積達104萬畝,總蓄積量1015萬立方米,為食用菌的種植生產提供了豐富的林地資源。
(2)人力豐富,技術成熟,種植規模大
食用菌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食用菌產業解決了相當一部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隨州市食用菌產業覆蓋地域廣、涉及農戶多, 全市有44個鄉鎮、180多個食用菌專業村(占全市總村數的21%)、10多萬個農戶、30多萬人在從事食用菌生產、收購、加工、銷售及與食用菌關聯的產業。其中有50個經銷大戶常駐香港,5000多人活躍在全國各大市場。在種植技術上北上河南泌陽,東赴浙江慶元,學習秋栽和春栽袋料香菇技術,經過多年的摸索創新,總結出獨特的栽培方法,菌袋成活率達98%,超過泌陽28%;花菇率達85%,超過慶元30%。
(3)政府的優勢政策
在產業發展初期,當地政府就制定了明確了出口導向政策,積極支持食用菌產業出口。並且制定了優惠政策、最佳化投資環境吸引社會資金投資產業發展,一些從事食用菌加工、貿易的知名企業在各項優惠政策的吸引下,也來隨州投資。各職能部門也通力合作,尤其檢驗檢疫局、銀行、稅務等部門,都在政策允許的範圍內給予了極大的方便。
為了促進隨州食用菌出口企業管理上檔次,提高人員素質,以檢驗檢疫部門為例,僅2005年就派大量質量體系、HACCP認證方面的專家給企業培訓20多次,人員200人次以上,培訓時間長達60多天。而當地的信用社也給予了大力的支持,以2005年為例,僅三里崗一個鄉鎮的信用社就給出口企業貸款達1.4億。這些優惠政策,大大提高了各企業從事食用菌出口的積極性,並且吸引了周邊地區的資源向隨州地區集聚,促進部分企業迅速完成積累,滾動發展,並從此走向世界。
針對企業資金不足的問題,市委市政府出台優惠政策扶持,每年安排1000萬元周轉金和100萬元扶持資金,支持食用菌加工重點企業做大做強。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強企業和品牌整合,打造現代食用菌加工龍頭。近年來,該市先後引進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等多家外商企業,投資食用菌產業,大大提高了該市食用菌加工出口創匯能力。
(4)龍頭企業的優勢
隨州有一大批從事食用菌產業的帶頭人,這些企業有實力,經驗豐富,通過多年摸爬滾打,不僅熟悉食用菌的種植、加工,而且熟悉國內國際行情。他們的發展帶動了整個產業鏈的發展。如2007年引進黃石勁酒集團在隨州投資1億元,聯合中興、裕國、聯豐三家企業骨幹,組建了“湖北神農生態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短短一個月時間裡實現加工出口1003萬美元,創隨州地區單月過千萬美元出口額的歷史最高紀錄。同時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小加工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僅隨州的三里崗鎮就有近40家。中自營出口公司7家。園區企業總資產達2.2億元,以工業園區為載體的香菇產業集群迅速形成,集群聚合效應進一步顯現。一方面使香菇加工規模、出口創匯逐年擴大,工業化程度明顯提高;另一方面實現了香菇加工產業的規模效應,使其市場競爭能力和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大大加強;同時延長了產業鏈,園區企業日益壯大,使其有能力在全國各地建立自己的分公司,進一步增強了產業滲透力,為香菇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資源和資金支持。此外,香菇產業集群的發展,為招商引資提供了平台,形成了招商引資的窪地,成為推進企業工業化強筋壯骨的重要支柱。
(5)成熟的國內國際市場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隨州食用菌產業基本上形成了穩定的國內國際市場。尤其是國外市場的開拓,對食用菌產業的拉動作用最大。例如香港市場80%以上的香菇來自隨州,近兩年來,隨州市食用菌出口實現了“四增”:出口額不斷增長;出口的地區不斷擴展,現已出口到歐美等28個國家和地區;出口的企業不斷增多,食用菌自營出口的鄉鎮已增加到13個,出口企業32家;出口價格穩步增高,去年香菇出口價平均每噸達1150美元以上,增長15%左右。 這些成熟穩定,並且持續發展的市場,帶動了隨州食用菌產業的繁榮。
3.2 產業面臨問題分析
(1)資源過度消耗的問題
香菇生產是一種資源消耗型項目,闊葉樹資源消耗過量,森林生態平衡問題突出,食用菌產業發展與森林資源保護矛盾目益突出,隨州現有林地50.28萬公頃,其中闊葉林面積16.15萬公頃,林木蓄積總量1206萬m3,人均占有量不到5 m3,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隨州每年以木材為原料的食用菌生產(含椴木、袋料)按永續利用原則,應控制在2000萬袋(棒)左右,可實際數量(9500萬袋、筒)已經遠遠突破。據測算,每生產一噸椴木香菇約消耗70立方米闊葉樹,而生產一噸出口菇則需耗去180立方米闊葉樹,一噸袋料香菇也需耗材43立方米。經近十幾年的香菇生產,森林資源遭受嚴重破壞,生態環境也漸趨惡化。若長此以往,不設法研究新的替代材料,香菇生產也將面臨資源危機,必然制約食用菌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2)菌種混亂的問題
菌種的優劣直接關係到栽培的成功與否。目前,我市香菇菌種管理工作滯後,制種售種管理混亂。由於缺資金,投入不足,選育的適合本地特點,高產穩產的菌種較少,對引進的品種也不能進行試驗、示範種植,菌種生產無序而混亂,菌種質量得保證,各廠家任意命名菌種,造成菌種多、亂、雜的局面。加之人才流失,使菌種的選育工作停滯不前,導致相當一部分為不具備菌種選育和保存條件的單位和個人,出於商業利益的驅使而進行菌種選育和銷售,有的將同種異名改頭換面流入市場,每年都會發生幾起菌種質量引發的官司,極大損害了廣大菇農的利益,影響了菇農的經濟效益和生產積極性。同時造成木材資源的嚴重浪費。
(3)市場競爭和供求問題
無序競爭,影響了食用菌行業的健康發展。食用菌經營者往往只看中眼前利益,不是熱忠於開闢新市場,而是搶占已有市場,相互爭奪資源、人才、市場,使得品種、質量、價格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證,結果必然是兩敗俱傷。這種惡性競爭使各企業叫苦不迭,部分企業虧損嚴重,甚至倒閉。
無序生產,產大於銷,質量上去,價格下來,菇賤傷農。最近幾年 ,我市香菇質量可以說是逐年提高,特別是1995年花菇普及後,質量上了一個台階。但菇農生產成本,隨著種植面積大增,原材料緊缺價揚而逐年上升,而香菇出口價格卻持續下跌,同時也引發內銷價下跌。究其原因,①是無序生產,一哄而上,菇農在效益驅動下, 在不了解國內外產銷市場信息的情況下,盲目擴大生產規模,使香菇產大於銷。②是無序出口,競相向外商報低價,自相殘殺,最終受害的是菇農。③是外商直接插手產地收購,直接用人民幣收農產品,損害了出口創匯。④是國外食用菌的貿易保護,中國食用菌產業的快速發展,且質優價廉,對他們是一個衝擊,他們無力抗衡,引發了政府的貿易保護主義。
(4)栽培技術粗放,產品質量差
隨州食用菌生產普遍存在著栽培條件較差、標準化和工廠化水平低,管理粗放的現象。多數菇農只重數量、不重質量,多是望天收,根本談不上科學管理。產量不穩、產品質量下降,區域發展不平衡。並且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也日趨嚴峻。由於對食用菌病蟲害防控能力較差,盲目使用化學藥品防治,既增加了生產成本,又增加了有害物質的殘留,造成食用菌商品率和生產效益嚴重降低。在生產、保鮮和加工過程中缺乏完善的安全與質量控制體系,已嚴重影響了食用菌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阻礙了食用菌產業的健康發展。
(5)食用菌產品安全問題
由於檢測手段、檢測人才、產品標準知識和資金的缺乏,食用菌產品源頭控制還存在很大的難度。安全標準體系不完善,不能適應國際市場對食品安全的要求。特別是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及歐盟食品及飼料安全管理法規出台,對食用菌行業的出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風險預警體系相對薄弱,使整個行業將面臨較大的風險。
(6)食用菌產品加工技術薄弱,附加值低
目前隨州食用菌加工大部分仍停留在粗加工、初級產品層次,主要以鹽漬烘乾罐頭等粗加工為主,缺乏高技術產品,價格低廉,經濟效益低,而且規模不大,市場競爭力差。食用菌產後處理水平較低,加工科研工作與產業高效發展不相適應,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的食用菌加工龍頭企業極少,食用菌加工的深度和廣度都急需提高。初加工產品品種較為單一,除部分出口外,尚未形成定型的市場品牌產品。並且品牌意識不強,品牌的市場效應還未建立起來。雖然已經註冊了“山林牌”、“大洪山牌”等四十多個品牌,但品牌的含金量很低,市場影響還很低,有的公司甚至都沒有自己的品牌,長期用國外客戶的商標,主要靠價格競爭,因此靠品牌闖市場、爭市場還需要做大量工作。
(7)服務體系不健全,科研滯後
食用菌服務體系不健全,沒有專業的食用菌服務隊伍,菇農不能及時得到培訓,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成果不能及時推廣,更不能迅速轉化為生產力。食用菌生產較分散,產業化水平低。而菌產品銷售以菇農單獨銷售為主,產品經營企業數量較少,經營規模也都不大,沒有形成產供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產業化經營體系,缺乏具有較強拉動作用的龍頭企業。市場依賴程度高,抵禦風險能力低。
我市食用菌近年來的發展,只解決了產量問題,但我們應看到種這產量的增長是消耗寶貴的木材資源和犧牲大量廉價勞動力為代價的。這種發展既有政策 的 啟動、國際市場的拉動、農民為了致富而自發主動等原因,也有發展初期的勞力、資源成本低等原因。雖然發展快,但起點低,問題關鍵在於科研滯後於生產,科研脫離於生產,關門 搞科研,埋頭抓生產,總產量上去了,但轉化率低,優質品種比率低,低劣產品自然換不來好效益,只能大量消耗現有的資源,與可持續發展相違背。
4 隨州食用菌產業地區分布
近年來,隨州市積極利用地域優勢,把食用菌“一村一品”、“一鎮一業”作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抓手來抓,使食用菌產業得到迅猛發展。現在已經形成了以三里崗鎮為龍頭,草店、洪山、殷店、萬和等鄉鎮為中心的產業格局。
4.1 三里崗模式
三里崗記事:
1978年,華中農業大學教授楊新美住進三里崗鎮楊家棚村,推廣香菇種植
1985年香菇年交易量20噸
1992年三里崗立“香菇街”牌坊,香菇街自此名揚海內外
2000年,三里崗第一家自營出口企業湖北裕國菇業公司誕生
2003年,三里崗香菇通過國家級“原產地保護標記”認證
2006年,被列入“全省初具規模的五個特色產業鎮”之一
2007年,被中國食用菌協會評為“中國香菇之鄉”
1987年滅荒普查時,全鎮森林覆蓋率69.7%,而後 20年上升5.6個百分點
2008年,三里崗香菇被列為湖北省52個重點產業集群之一
三里崗是全國最大的香菇加工、出口基地;香菇出口美國、加拿大、英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5個品牌獲得了“隨州香菇”原產地保護認證。10多年間,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鄂北山區小鎮—湖北省隨州市三里崗鎮完成了由傳統農業到創匯農業的跨越。五年來,該鎮累計出口創匯1.6億美元,上繳利稅8000萬元人民幣。香菇產業已經形成較為完善的生產、加工、銷售、科研體系,成為當地富民、強村、興鎮的特色支柱產業。隨著香菇生產與貿易的不斷發展,這裡也成為聞名海內外的香菇之鄉和中國最大的香菇集散地,享譽世界的“中國香菇第一鎮。”
4.1.1 三里崗市場的形成
三里崗鎮位於炎帝神龍故里、編鐘古樂之鄉曾都區西南部,地處國家級風景區大洪山旅遊區境內,距離隨州市城區65公里。全鎮共有人口4.6萬人,其中城鎮居民1.1萬人。北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的過渡性明顯,森林資源豐富,植被繁茂。目前有15萬畝菇耳林。全鎮10000農戶,百分之八十的農戶種有袋料香菇,戶平1500袋。常年種植袋料香菇500萬袋,自產香菇2000噸,實現產值6000萬元,創利稅3000萬元。種黑木耳200萬棒,年產木耳600噸,產值3000萬元,創利稅1000萬元。僅香菇、木耳種植農民人平增收2000元。2000年至2005年間,累計出口創匯13530萬美元,上交稅收6000多萬元。2006年元至6月累計出口創匯1871萬美元,完成利稅1288萬元;目前,香菇產業戶數達到918戶,從業人員5345人,其中註冊資金在100萬元以上的業主有30戶。香菇產業已經形成較為完善的生產、加工、銷售、科研體系,成為“中南地區最大的香菇集散地”和“湖北省農產品出口大鎮”。
1.利用本地資源優勢,建好規模生產基地。三里崗有33.8萬畝山場,其中菇耳林面積15萬畝。到2005年,全鎮共建香菇生產基地29個,年投產椴木香菇400萬桐(含外采)、袋料香菇1000萬袋、年自產乾菇2000餘噸。近幾年共退耕還林1240畝,完成荒山荒地造林3150畝,點播橡子6萬公斤,林業育苗500多畝,為香菇生產培植了後續資源
2.利用地理區位優勢,組織勞務技術輸出。三里崗鎮地處中部,香菇生產技術輻射東西南北。全鎮常年有1000多人在河南、陝西、四川等外省市進行菇耳、食用菌生產和技術指導,每年生產香菇2000餘噸左右,把外地的資源變成了自己的財源。
3.利用市場集散優勢,發展壯大經紀人隊伍。據統計,全國有12個省市的客商到三里崗交易香菇,全鎮有4000多人農忙種田,農閒販菇,每年外采香菇達6000噸。三里崗香菇市場年交易量11000噸,交易額近7億元。其中近80%的貨源來自其他省市的香菇產區,實現了“買全國、賣世界”的購銷格局。
4.建設特色工業園區,培植香菇產業集群。三里崗鎮香菇產業形成一定優勢之後,進一步加快了香菇工業園區建設步伐。1992年鎮政府籌資128萬元,在集鎮中心建成占地14.8畝的“香菇街”,讓香菇貿易有了固定的場所;1999年,鎮政府籌資近千萬元,在集鎮東頭建起了占地30畝的香菇加工新區(工業園東區),共建加工廠36家,建築面積14500餘平方米,統一為前店後廠模式;2002年,為進一步擴大香菇產業規模,三里崗鎮再次籌集資金1300多萬元征地60畝,逐步建成了新型的現代化工業園,全面打造香菇出口創匯的“航母”。截止2006年5月,該鎮東西兩個園區共有香菇加工企業43家,其中自營出口公司7家。園區企業總資產達2.2億元,以工業園區為載體的香菇產業集群迅速形成,集群聚合效應進一步顯現。一方面使香菇加工規模、出口創匯逐年擴大,工業化程度明顯提高;另一方面實現了香菇加工產業的規模效應,使其市場競爭能力和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大大加強。
5.利用加工出口優勢,提高產業集群外向度。2006年,三里崗鎮政府積極引導7個出口企業配套新上項目,投資近千萬元,建設了2個冷庫,1個紙箱廠;5個龍頭骨幹企業分別新增技改設備,新上小包裝線,產品嚴格按照原料篩選、高溫蒸氣抹面、烘乾、抽氣、微波殺菌、真空包裝等工序進行生產,使香菇生產的各個環節得到了有力的保障。確保了產品質量達到國際標準,增強了企業國際競爭力,產品外向度不斷提高。投產達到效果後,能新增銷售收入9800萬元,利稅增加580萬元,安排農村剩餘勞動力100人。在11個註冊登記的品牌中,“大洪山”、“楚風”、“財”、“永光”、“銀兆”5個品牌獲得了國家商檢總局授予的原產地標記保護認證,湖北三崗食品有限公司、湖北中興食品有限公司、湖北聯豐食品有限公司、湖北銀兆食品有限公司獲得中國認鑒委HACCP認證,3個品牌獲得ISO9000質量認證,2個品牌獲得了美國FDA認證,“財牌”香菇登入法國市場。2005年,該鎮的“財牌”、“雙鷹牌”、“野木牌”香菇被認定為“湖北省著名商標”;湖北銀兆食品有限公司、湖北三崗食品有限公司、湖北中興食品有限公司、聯豐(隨州)食品有限公司的乾香菇製品被中國罐頭工業協會認定為罐頭食品,同年12月被湖北省農產品出口工作協調領導小組認定為工業品。目前,該鎮香菇不僅供香港貿易,還遠銷東南亞、歐美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6.營造良好發展環境,開闢產業綠色通道。香菇產業集群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環境。多年來,該鎮堅持一手抓經濟發展,一手抓環境改善,使菇鄉成為海內外客商投資創業的“樂土”。①是實行產業集群發展領導工程。聯席會領導主要精力用於產業集群發展,三分之一人員為香菇加工企業服務,同時制定了黨政聯席會領導每人包一個民營企業的崗位責任制,主動為企業排憂解難。②是對產業集群發展實行“一站式”服務。該鎮政府成立了“農副土特產品運銷管理辦公室”,為企業提供政策諮詢、信息傳遞、稅費代征、出境手續辦理等全程服務,實行“一站式服務,一廳制收費(稅),一次性辦完各種手續”,極大的方便了企業。③是實行產業集群發展讓利工程。該鎮政府承諾,凡入住工業園區的企業,政府負責“三通一平”,且征地費用減少到三萬元每畝。④是實行產業集群發展暢通工程。三里崗鎮,道路、通訊村村通,市場交易零收費,真正做到貨暢其流。
4.1.2 經濟特徵
過20多年發展,三里崗鎮已成為中南地區最大的香菇生產加工、出口創匯基地,是聞名全國的香菇之鄉。食用菌產業已成為特色產業、優勢產業、支柱產業,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發展外向型農業的新亮點,為繁榮三里崗經濟乃至整個隨州經濟作出了較大的貢獻。目前,已形成了完善的生產、加工、銷售、科研體系,產業集群不斷壯大,是“中南地區最大的集散地”和“湖北省農產品出口大鎮”,最近又被省政府列為“全省初具規模的五個特色產業鎮之一”。它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1.大基地生產。三里崗有33.8萬畝山場,其中菇耳林面積15萬畝,全鎮共建香菇生產基地38個,年投產椴木香菇400萬桐(含外采)、袋料香菇500萬袋(含外采),年菇耳產量達2500噸以上。從事香菇生產的農戶6000餘戶,占農戶總數的85%。近幾年共退耕還林1300畝,完成荒山荒地造林3200畝,林業育苗近600畝,為香菇生產培植了後續資源。
2.大市場交易。該鎮原有的香菇交易市場建於90年代初,隨著香菇產業的發展,已不能滿足香菇交易的需要。三里崗新的交易市場建設從2001年開始謀劃,2004年獲省發改委立項,2005年4月竣工。該市場位於三里崗鎮集鎮西端,占地面積20000m2,建築面積14240m2,總投資1700萬元。建有標準化的交易貨棚、加工廠房和綜合辦公樓,並有完善的配套設施建設。是一個集產品檢疫、精深加工、貨物儲存、產品交易、信息服務為一體的現代化專業批發市場。常年有4000餘人活躍在香菇市場上“買全國、賣世界”,形成一個龐大的行銷網路,吸引十二個省市的香菇在三里崗香菇市場交易。市場年交易香菇1.2萬噸,交易額近10億元,其中80%的資源來自其它省市的香菇產區。
3.大規模加工。近百家民營企業從事香菇加工銷售,4000多名農民進廠打工,年加工香菇4000多噸。擁有8家自營出口企業,銀兆、裕國、中興、聯豐、三崗等5家企業是三里崗的龍頭企業,為提升企業檔次,提高產品競爭力,他們共投資1000多萬元,改造了廠房,購置了篩菇機、蒸氣除塵機、復烤機、微波殺菌機、臭氧滅菌機、真空包裝機、金屬探測儀等設備20台(套),企業的工業化裝備水平和產品技術含量有了新的提高。產品嚴格按照原料篩選、高溫蒸氣抹面、烘乾、抽氣、微波殺菌、真空包裝等工序進行,確保了產品質量達到國際標準,增強了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5家公司年出口創匯能力已在5000萬美元以上。4.大批量出口。三里崗的出口企業與海內外80多名客商建立了長期穩定的貿易夥伴關係。“大洪山”、 “楚峰”、“銀海”等香菇品牌叫響海內外,三里崗香菇出口已基本上擺脫香港,產品遠銷東南亞、歐美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6年,全鎮出口創匯4407萬美元,實現稅收1000餘萬元。中興公司出口創匯306萬美元,同比增加156萬美元;裕國公司出口創匯314萬美元,同比增加287萬美元;三崗公司出口創匯239萬美元。
4.2 其他產區分布
草店鎮:技術革新促香菇產業升級
該鎮從事食用菌生產的有6200多戶,占總戶數的90%以上,己成為鄂北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食用菌菌種生產中心、櫟木資源匯集地和重要的食用菌產品集散地。2007年,全鎮發展袋料香菇2100萬袋,5萬袋以上規模生產的袋料香菇基地30多個。
為了提高香菇品質,暢通香菇銷售渠道,將食用菌這一支柱產業做大做強。今年,該鎮與市農業局聯合在草店居委會三組建起袋料香菇板塊示範基地。在示範基地實行“四統一”:一是統一選用良種,基地所用菌種全部由大海菌業集團選育並生產;二是統一技術標準與技術指導,由大海菌業集團選派技術骨幹在基地進行技術指導;三是統一採用香菇無害化催花烘乾技術;四是統一實行產業化經營,板塊基地生產的香菇全部由鴻運食品有限公司收購、加工出口。
安居鎮:草腐菌類生產
曾都區安居鎮發展春季草腐菌類生產,掀起了發展草腐類生產的高潮。據統計,今年安居鎮累計有一百五十餘戶發展草腐菌類生產,巴西菇大棚發展到二千一百個,計畫還發展雙孢蘑菇、白靈菇等,產值可達億元。
廣水市:大力發展珍稀菇品
廣水市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先後引進白靈菇、雙胞菇、巴西菇等珍稀菇品,以典型示範帶動農民栽種。該市與中國食用菌協會、華中農業大學、福建古田新元食用菌研究所等科研單位建立長期技術協作關係,培養珍稀食用菌專業技術人員70多名,為發展珍稀菇品提供技術支撐。促進食用菌產業發展壯大,該市引資興辦了吉陽食品 (廣水)公司,專業從事白靈菇等珍稀菇品的科研、加工和出口。經公司龍頭帶動,該市在吳店、郝店、蔡河、武勝關等地建立了食用菌無公害栽培及標準化生產基地,形成了 “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生產模式。食用菌迅速成為廣水農民增收致富支柱產業.
4.3 價格行情
2011年湖北隨州市的香菇行情下跌很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