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布灸

每日或隔日一次,7~10次為一療程。 每次灸5~10壯,每日或隔日一次,7~10次為一療程。 ,每d施灸1次,10次為1療程。

概 述

隔布灸法,古代主要用於艾條灸法,如清代《陳修園醫學叢書》載:“將針(指艾條)懸起,離布寸半許,藥氣自能隔布透入……取效較慢”。它與下一章所述的雷火針、太乙神針和隔布按灸法(運動灸法)有所不同,雖然都有隔布施灸的特點,但本法系懸起灸,後者則屬按壓灸。且所用的布有所區別,用於雷火針的布,為普通棉布;而隔布灸的布,則多用浸過生理鹽水或藥液(藥液均據病證配製而成)的布。所浸隔布灸在現代,已經形成了一種以艾條為主而艾條及艾炷均可套用的隔物灸法。從已有的實踐看,此法不僅取材容易,且因能保持灸療熱力均勻、持久,在一定程度上可促使藥物透皮進入人體,達到雙重的治療效果。因此,這也是一種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套用的隔物灸法。

操作方法

目前臨床套用的有二法。
1.艾條灸法:取厚約0.2mm的紗布一塊,其面積可根據需要而定,如為經穴,一般在2cm見方,如為阿是穴,按病灶大小截取。用生理鹽水或藥液浸濕後,略擰乾,以一層紗布覆蓋穴區,左手固定布面,右手持點燃的艾條。使火頭接近布面.行雀啄灸或迴旋灸,布乾後淋濕再灸。每次灸20~30min。每日或隔日一次,7~10次為一療程。
2.艾炷灸法:取醫院日常所用消毒紗布(敷料)一塊,8cm見方,摺疊成2cm見方的紗布塊,以生理鹽水或藥液淋濕後擰半乾。將半乾敷料置於穴區。用中壯艾炷點燃後置於敷料上,待艾炷燃及一半時點燃另一炷備用,艾灸出現灼熱感即換置備用炷艾。余同法施治。若紗布烘乾,以生理鹽水或藥液淋濕後繼續灸治。每次灸5~10壯,每日或隔日一次,7~10次為一療程。

主治病證

頸椎病、帶狀皰疹、多發性神經炎、痹症等病證。

注意事項

1.隔布灸要注意不可使紗布太乾,以免燒焦灼傷肌膚。
2.艾炷隔布灸,應預先將擬灸的幾壯艾炷都備好,以免中斷灸療的過程。

臨床套用

1.帶狀皰疹
取穴:
主穴:阿是穴(皰疹患處)。
配穴:發於頭面者,取合谷、風池、大椎;胸脅背部者取期門、日月;委中、足三里;發於腰臀股部下肢者.選用足三里、陽陵泉、湧泉穴。
治法:取厚約0.2mm的紗布一塊,較之病灶面積略大,在生理鹽水中浸透,擰半乾後,將患處皰疹覆蓋。左手固定布面,右手持點燃的艾條。使火頭接近布面.繞皰疹周圍向中心順時針用迴旋灸法灸治,以局部皮膚灼熱,舒適止疼為度,每次40min左右。可將燃後的艾灰敷於皰疹面上。每日1至2次。不計療程,以愈為期。一般須3~7日。
療效:共觀察189例,結果 經7日治療,痊癒187例,好轉2例,無無效病例,總有效率100%。經對照觀察,本法療效明顯高於藥物治療,且療程短,經濟方便,無毒副作用,無遺留神經痛。
2.頸椎病
取穴: 大椎。
治法:以艾絨(甲級純艾絨為佳)捏成底面直徑2.5cm、高2.5cm左右錐狀大艾炷若干枚。醫院日常所用消毒紗布(敷料)一塊,以水淋濕後擰半乾。囑患者俯臥位,充分暴露頸部,將半乾敷料置於大椎穴處,艾炷點燃後置於敷料上,待艾炷燃及一半時點燃另一炷備用,艾灸出現灼熱感即換置備用炷艾。余同法施治。若紗布烘乾,再依前法淋濕繼用。每次治療60min左右。依法操作,患者灸畢局部潮紅,多數患者皮膚上還附一層上黃色藥液斑。治療每日1次,10 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日。
療效:共觀察58例患者,經兩個療程以上治療。結果:痊癒23例,顯效25例,好轉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4.8%。
3.系統性遠端多神經症
取穴:分為二組。(1)八邪、陽池.中渚、外關;(2)八風、太沖、太溪、三陰交。
治法:
灸布製備:桃仁陳醋液組成,由桃仁6g、紅花6g、地龍6g等研細末,用紗布包緊,浸泡在約200ml陳醋液內,20min後備用。然後取醫用繃頻寬度約10cm兩卷,浸泡在該藥液內,5min後取出即成藥布,捏出藥液即可使用。
用法:如患上肢末端選擇第一組穴;如為下肢選擇第二組穴。將濕繃帶鬆緊度適宜以手足末端纏繞至腕或足上3寸許,然後點燃艾條對準穴位施灸,距皮膚約2cm,溫和灸與雀啄灸交替使用,灸之使穴位有熱脹感為度,一般每穴1~2min,施灸完畢,即用於毛巾包緊手足指(趾),囑患者用手對掌摩擦3~5min,每d施灸1次,10次為1療程。
療效:共治療60例,結果:症狀消失35例,好轉2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8.3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