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 武州更名為 階州(州治仍舊城山)。五代十國,約公元908年,階州為岐統之。約公元943年階州由後晉統治。約公元959年。屬後周,仍稱階州。約公元924年和公元954年,階州分別為前蜀和後蜀管轄。北宋,公元1111年間,階州(州治福津,即今城關舊城山)隸屬秦鳳路。南宋,約1142年,階州屬利州西路。元代,約1260年階州屬陝西行省。1270年州治移柳樹城(今角弓柳樹城。)元末州治復移坻龍崗(今舊城山)。明朝,約1369年階州屬陝西鞏昌府。明洪武四年(1371年),階州治所由舊城山移武都磚城(即今武都區政府駐地)。清朝,階州隸屬甘肅。雍正七年(1729年),階州升為直隸州,直隸於甘肅布政使司,領文、成二縣。民國2年(1913年),階州直隸州改為武都縣,並分置出 西固縣;民國18年(1929年)2月,又從武都縣劃出白馬關警察所轄地,分設永康縣,同年4月改為康縣。武都屬甘肅省八區專員公署管轄(區專署駐地仍設在武都城關鎮)。1949年11月25日,國民黨廣州行政院來電任命駐武都119軍軍長王治岐為甘肅省政府主席。國民黨甘肅省政府的牌子懸掛在武都師範學校(今舊城山中學)的門口,直到武都解放。
“武都”與“階州”之關係
隴南零星地出了一些地方史志方面的書,許多書由於先期資料來源有誤,或引用者以訛傳訛,有意無意間造成了諸多基本概念的錯訛與混亂,如“武都古稱階州”等問題。
檔案材料錯誤地說“武都古稱階州”,其主觀意圖無非是為了炫耀階州的歷史要早於武都,今之武都曾經叫作階州;其實作為地名,“武都”一詞在漢代之前就早已出現。《華陽國志·蜀志》載:“武都有一丈夫,化為女子,美而艷,蓋山精也。蜀王納為妃,不習水土,欲去。王必留之,乃為《東平》之歌以樂之。無幾物故,蜀王哀之。乃遣五丁之武都擔土,為妃作冢,蓋地數畝,高七丈。上有石鏡,今武都北角武擔是也。後,王悲悼,更作《臾邪歌》、《隴歸之曲》。”
這段故事的時代背景約在周顯王在位年間(公元前368一前321年),但“武都”作為行政機構設定的名稱,則在西漢初年就見諸於史籍了。
中華書局《漢書卷三·高后紀第三》97頁記載:二年“春正月乙卯,地震,羌道、武都道山崩。”,《漢書·五行志第七下之上》1457頁載:“高后二年正月,武都山崩,殺七百六十人,地震至八月乃止。”,說的是公元前186年隴南一帶發生地震,武都道山崩,地震造成760人死亡。
武都道建於何時,史書無明確記載,但最晚當在惠帝二年(前186年)之前。劉琳在《華陽國志校注·漢中志》中認為:“武都疑秦已置縣。”有可能在公元前279年秦國置隴西郡時,與故道、下辨道、上祿道等同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