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層化和小眾化是青年流行文化現象的一個特點。
中國青年流行文化在最近5年出現的一大變化是其“階層分化”的趨勢。作為社會分層在青少年群體中的反映,處於不同階層的青少年開始形成各自流行的“亞文化”。
何謂“階層化”和“小眾化”
立足於青年流行文化的視野中研究“階層化”和“小眾化”,更多地是以文化資源、經濟資源的占有量多少作為階層分化的依據,當然還有一個關鍵因素,那就是因緣於青年這個特殊的群體與時尚文化的緊密關係,流行文化敏感度的高低,或者說是文化品味與興趣的指向。因此,從青年群體的社會關係結構中去把握經濟資源、文化資源與時尚資源這三種資源擁有量的多少,而形成的分化機制是我們正確理解青年群體階層化和小眾化的路徑,也是對青年群體進行階層分化的指標。
與階層化相伴的另一現象是流行文化的“小眾化”趨勢。“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小眾化體現為一個固定的青年小群體,也就是青年人群階層分化之下的又一次細分。也可以說,“小眾化”趨勢是區別“主流群體”的一個概念。小眾化是在青年群體日益細分的趨勢下,呈現出的區別於“大眾化”的小規模人群效應。“階層化將社會金字塔縱向切割為一些層級,‘小眾化’則將某一層級再橫向細分為許多板塊。典型的‘小眾化’板塊,比如‘搖滾發燒友’、‘歐洲電影俱樂部’、‘DV攝影愛好者’等等,圍繞這些流行文化形成一個個‘小圈子’,他們有各自的活動地點和交流模式,構成了多元化的文化景觀。各個板塊之間互有重疊,其互動關係也很複雜。這些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小眾化’板塊,雖然人數並不龐大,但卻是更大範圍內的大眾流行文化策源地。”(田方萌、楊長征:《近五年青少年流行文化現象的特徵及態勢》,中國青少年研究網www.cycs.org,2003年12月30日)“小眾化”是“階層化”所帶來的內部聚合效應,是青年亞文化的小團體式呈現。
“小資”曾經是被主流意識形態大加批判的歷史辭彙,現在則被賦予了某種新的文化意義,成為有品味、有情調的“白領一族”的代名詞。從“小資”這一流行話語的演變,我們可以發現青年群體階層化與小眾化的趨勢。其實,“小資”不過是“白領”階層內部的重新細分,是從“白領”、“藍領”、“灰領”的職業類別中分化出來的。在此,從事不同職業的青年人群,無論從工作性質、工作能力,還是從職業屬性、工作報酬,他們之間都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階層化和小眾化是現代開放性社會青年流行文化現象的一個基本特徵。它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青年作為自主性個人多元選擇的產物,也是現代社會多元文化形態不斷整合與重組的體現。作為青年群體分化組合、交相疊加特徵的泛化,階層與小眾群體其界限儘管有大致的分野,但並不如政黨與公共性組織一般嚴格。青年群體各階層成員之間有內部流動的可能。不存在如階級之間界限森嚴、彼此很難逾越的狀況。
階層化
“小資”這一流行話語的關鍵字,集中體現了青年階層化的趨勢。這個曾經被主流意識形態大加批判的歷史辭彙(“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被賦予了某種新的文化意義。那些在中國城市寫字樓里忙碌的“白領青年”們在“小資”的旗幟下,找到了歸屬感和身份定位。“小資”這一城市主流消費群體的出現,帶動了酒吧、健身、美容等流行文化的蓬勃發展。他們的經濟收入和社交場所決定了其欣賞品位:典雅、精緻、舒適、紳士化、不落俗套,還有一點點“多愁善感”。將“小資”看作形容詞而不是名詞,可能更容易幫助我們理解當今的社會流行話語。事實上,它在日常生活中作為形容詞出現的頻率也許更高,比如說“你很小資”,但很少有人直接問“你是個小資吧?”
“新人類”是中國大陸這一時期的另一流行話語的關鍵字。與之相關的是“新新人類”、“新某某族”等一類稱謂。比起“小資”來,“新人類”所指稱的群體外延不明,其流行文化也很不容易把握,但似乎都具有這樣一些價值指向:年輕、新潮、前衛、刺激、暴露、狂野、奢侈和叛逆。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新人類”在精神上或許將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反文化運動”視為前輩,但在物質上絕對與當年的批判資本主義的精神背道而馳。
近年來,“小資”與“新人類”占據了太多的媒體目光,以至於我們對其他階層中的青年流行文化所知不詳。比如城市“民工”青年、“藍領”工人的流行文化取向如何?是否受到城市“白領青年”的文化取向的影響?回答這樣一些問題有待於更進一步的研究。
小眾化
與階層化相伴的另一現象是流行文化的“小眾化”趨勢。階層化將社會“金字塔”縱向切割為一些層級,“小眾化”則將某一層級再橫向細分為許多板塊。典型的“小眾化”板塊,比如“搖滾發燒友”、“歐洲電影俱樂部”、“DV攝影愛好者”等等,圍繞這些流行文化形成一個個“小圈子”,他們有各自的活動地點和交流模式,構成了多元化的文化景觀。各個板塊之間互有重疊,其互動關係也很複雜。這些青年流行文化的“小眾化”板塊,雖然人數並不龐大,但卻是更大範圍內的青年流行文化的策源地。比如20世紀80年代一些混跡於北京“搖滾小圈子”里的人物,後來成了家喻戶曉的流行歌手。類似於行銷理論研究中的“市場區隔”,青年流行文化研究也應當對“小眾化”的“亞文化”進行細緻的分類和考察。(原載《瞭望·新聞周刊》2004年第21期,撰文:楊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