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隋岩(1966年6月28日— ):2005年晉升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教授,2008年獲博士生導師資格,2009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2010年晉升三級教授, 2012年入選中國傳媒大學首屆中青年培育工程第一層次人才, 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2013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教育部社科項目評審專家, 央視欄目評審專家,北京市文化產業專家庫成員,北京市朝陽區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副會長,中廣協會城市電視台新聞研委會專家,多家城市電視台顧問,作為評審多次參加各類電視評獎活動。
1988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1994年加入北京作家協會。90年代初曾在《當代》、《中國作家》、《鴨綠江》、《小說林》、《當代作家》、《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華散文》、《散文百家》等刊物發表長、中、短篇小說、散文、譯文幾十篇。
近十年學術研究情況(2002年至今):曾在《社會科學》、《北京大學學報》、《中國人民大學學報》、《北京師範大學學報》、《清華大學學報》、《新聞與傳播研究》、《新聞大學》、《現代傳播》、《國際新聞界》、《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發表論文五十多篇。並多次被《新華文摘》等全文轉載。
近年主持的科研項目主要有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項目《象徵中國國家符號的傳播機制》、教育部後期資助項目《符號傳播理論》,結項的項目有國家廣電總局重點項目《廣播電視是國家的軟實力》,以及211課題子項目和橫向課題等。
2015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網際網路群體傳播的特點、機制與相關理論問題》首席專家,項目號15ZDB143。
2015年度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委託課題《網際網路群體傳播對媒介環境的影響》, 項目號GDWT1502。
2014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網路語言對話語權、社會情緒、價值觀的影響研究》,項目號14AZD122。
曾到美國、德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國家及港澳台地區的多所大學訪學開會。
近年曾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新華社、人民日報、各地城市電視台、中國移動、中國聯通、華潤集團、全路通通信信號研究院集團公司、京能集團等幾十家媒體、企業授課講座。系中央電視台節目評審專家、多家城市電視台顧問,多次作為評審參加各類電視評獎活動。
“近年與人合作主編的《國際危機傳播》對地區內、國家內危機的全球化傳播予以深入研究。”
作品
近年學術研究的三個階段:
1、2002—2007年,“媒介文化”系列研究:其中2003年論文《電視傳播與國家安全》在國內較早開始傳媒軟實力的理論研究。本期論文16篇,專著1部。
2、2007—2012年,“符號傳播理論”系列研究:提出借力傳播模式、合力傳播模式、部分傳播整體模式、選擇性傳播模式、系統協同傳播模式、同構霸權傳播模式等。本期論文29篇。著作1部。
3、2011—今,“群體傳播”系列研究:關注新媒介時代傳播主體多元化引發的傳播新現象、新格局等問題,在新媒介研究中從工具角度轉向主體角度。已發論文7篇。
目前主持的國家級科研項目有201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立項:《文化傳播理論》(項目號13BA009)。近年完成的省部級科研項目主要有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項目《象徵中國國家符號的傳播機制》(項目號:09JHQ039)、教育部後期資助項目《符號傳播理論》(項目號09JHQ039)、國家廣電總局重點項目《廣播電視是國家的軟實力》(項目號GD09032),以及多項211課題子項目和橫向課題等。
近年(2002年至今)曾在《新聞與傳播研究》、《新聞大學》、《現代傳播》、《國際新聞界》、《社會科學》、《北京大學學報》、《中國人民大學學報》、《北京師範大學學報》、《清華大學學報》、《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發表論文五十多篇。並多次被《新華文摘》等全文轉載。
曾到國外多所大學訪學開會,多次參加國際論壇並發表演講。近年曾到多家中央媒體、央企和幾十家地方媒體、企業授課講座。
論文和專著多次獲獎,其中獲一等獎的有:《媒介改變藝術》2009年獲星光獎電視論文理論類一等獎,《電視傳播與國家安全》2004年獲第五屆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理論類論文一等獎,《符號傳播的詭計》2012年獲中國傳媒大學校級科研一等獎。合作主編的《國際危機傳播》獲2013年第八屆全國廣播電視學術著作評選獲套用理論類一等獎。
★目前主持的國家級科研項目:
1.201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立項:《文化傳播理論》,(項目號:13BA009)。
★近年完成的省部級科研項目:
1. 2009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項目《象徵中國國家符號的傳播機制》,(項目號NCET-09-0706)。
2. 2009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後期資助項目《符號傳播理論與實踐》,(項目號09JHQ039)。
3. 2009年度國家廣電總局部級社科研究重點項目《廣播電視對提升國家軟實力作用研究》(項目號GD09032)。
★ 近年(2002年至今)發表的論文:
57.《企業形象的碎片化呈現與傳播》,發表於《新聞大學》2013年第5期。14千字。
56.《論群體傳播時代政治傳播的複雜性及其情感視角》,發表於《社會科學》2013年第9期。
55.《企業形象的符號建構規則與傳播策略》,發表於《新聞與傳播研究》2013年第5期。
54. 《能指豐富性的表征及新媒介的推動》,發表於《現代傳播》2013年第6期。
53. 《網際網路群體傳播中的信息選擇與傾向》,發表於《編輯之友》2013年第6期。
52.《從混沌理論認知網際網路群體傳播特性》,發表於《學術界》2013年第2期。14千字。
51.《論釣魚島事件中理性與非理性情緒的群體傳播與博弈》,發表於《當代傳播》2013年第2期。9千字。
50.《論群體傳播時代個人情緒社會化傳播》,發表於《現代傳播》2012年第12期。全文轉載於《新華文摘》2013年第7期。14千字。
49.《我國廣播電視社會功能的演變》,發表於《今傳媒》2013年第5期。
48.《論群體傳播中的第三人效果》,發表於《新聞大學》2012年第5期。9千字。
47. 《論群體傳播時代的蒞臨》,發表於《北京大學學報》2012年第5期。17千字。
46. 《傳播經典文化,提升提升國家影響力》,發表於《編輯學刊》2012年第6期。
45. 《強符號的國際傳播是文化走出去的有效途徑》,發表於《當代傳播》2012年第5期。7千字。
44. 《在大眾傳播的規約中彰顯人際傳播的魅力——從傳播形態把握電視訪談節目》,發表於《中國電視》2012年第5期。7.5千字。
43.《新聞發言人應善於發揮人際傳播的優勢》,發表於《新聞記者》2012年第4期。
42.《從謠言、流言的擴散機制看傳播的風險》,發表於《新聞大學》2012年第1期。摘要轉載於《新華文摘》2012年第15期。14千字。
41.《從〈大明宮〉的“劇情化”談紀錄片的新歷史主義傾向》,發表於《中國電視》2012年第3期。9.2千字。
40.《電視直播在重大事件報導中建構軟實力的優勢和作用》,發表於《編輯學刊》2012年第2期。6.4千字。
39.《國際傳播的軟實力作用及媒介外交功能》,發表於《當代傳播》2012年第1期。5.4千字。
38. 《對訪談類節目低俗化虛假化說不》——被專訪的三個學者之一,發表於《光明日報》2011年10月8日。5千字。
37.《國家文化軟實力》,發表於《光明日報》2011年12月13日。3千字。
36.《“同構”創造的符號價值提升了交換價值》,發表於《現代傳播》2012年第4期。8.5千字。
35.《論“同構”對文化的唯一性規制》,發表於《現代傳播》2011年第12期。
34.《對“同構”的溯源與闡釋》,發表於《現代傳播》2011年第7期。
33.《從符號學解析電視的“真實性”》,發表於《現代傳播》2010年第10期。
32.《中國影視“貿易逆差”下的文化安全探析》,發表於《現代傳播》2010年第6期。第一作者。
31.《從符號學解析傳媒言說世界的機制》,發表於《國際新聞界》2010年第2期。(1.0萬字)
30. 《含蓄意指與隱喻的等值對應——符號傳播意義的深層機制之一》,發表於《新聞大學》2010年春之卷。(1.2萬字)
29.《元語言與換喻的對應合謀——符號傳播意義的深層機制之一》,發表於《新聞與傳播研究》2010年第1期。(1.1萬字)
28.《從能指與所指關係的演變解析符號的社會化》,發表於《現代傳播》2009年第6期。(0.9萬字)
27.《精英藝術與大眾文化的媒介偏倚及其傳播理想》,發表於《新聞與傳播研究》2009年第3期。(0.6萬字)轉載於《新華文摘》2009年19期。
26.《歐美美食節目的發展特徵及其樣態》,《中國電視》2009年第10期。(0.7萬字),第一作者。
25.《文化創意產業的歷史背景及中國影視發展趨勢》,收入《求異與趨同——中國影視文化主體性追求與現代性建構》,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0.8萬字)
24.《文化創意產業的歷史背景及深層內涵》,發表於《理論前沿》2008年第19期。(0.8萬字)
23.《論含指項中的意義位移》,發表於《國際新聞界》2008年第7期。(0.8萬字)
22.《符號傳播意義的機制——對自然化和普遍化的深度闡釋》,發表於《新聞與傳播研究》2008年第3期。(1.3萬字)
21.《媒介改變藝術》,發表於《現代傳播》2007年第6期。轉載於《新華文摘》2008年9期。2008年獲第十屆全國廣播電視學術論文二等獎。2008年獲第七屆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理論類論文二等獎。獲首屆星光電視論文獎理論類一等獎。(1.1萬字)
20.《符號傳播的詭計》,發表於《電視學》第二輯,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版。(5萬字)
19.《藝術研究的媒介視角》,發表於《電視學》第二輯,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版。(2.1萬字)
18.《後現代:網路春晚的文化指向》,發表於《當代電視》2006年第2期。獲第六屆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理論類論文三等獎。
17.《電視傳播與國家安全》,發於《社會科學》2003年第9期。轉載於《新華文摘》2004年3期。2004年獲第五屆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理論類論文一等獎。(1.1萬字)
16.《電視大眾文化釋義》,《清華大學學報》2003年第6期。(1.1萬字)
15.《多重複合的當代中國電視文化意識形態》,發於《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2年第5期,轉載於《文化研究》2003年第1期。(1.2萬字)
14.《當代中國文化形態的劃分與嬗變》,發於《北京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轉載於《新華文摘》2002年第11期和《文藝理論》2002年第10期。(1.1萬字)
13.《“大眾文化”的語義辨析》,發於《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6期。(0.6萬字)
12.《“貿易逆差”現象與中國電視文化自覺》,發於《當代電視》2002年第11期。(0.6萬字)
11.《中西大眾文化辨析》,發於《國際關係學院學報》2002年5期,轉載於《文藝理論》03年第1期。(0.55萬字)
10.《電視大眾文化的後現代表征》,發於《四川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6期,轉載於《影視藝術》2002年第6期。(0.6萬字)
9.《電視文化的跨學科存在及其研究視角》,發於《山西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轉載於《新聞與傳播》2002年第6期。(0.8萬字)
8.《試論當代電視的大眾文化特徵》,發於《當代電視》,2002年6期,轉載於《新聞與傳播》2002年第4期。(0.6萬字)
7.《當代電視文化的大眾文化表征》,發於《內蒙古大學學報》2002年第5期。(0.6萬字)
6.《跨國傳播中的文化“貿易逆差”與中國電視文化的自覺》,發於《國際關係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轉載於《新聞與傳播》2002年第3期。(1.1萬字)
5.《電視文化對歷史的想像》,發於《中國電視》2002年1期,轉載於《文化研究》2002年第4期。(0.9萬字)
4.《電視大眾文化:從情感真實到情感策劃》,發於《中國電視》2002年12期。(0.5萬字)
3.《全球化語境中的跨文化交流》,《文化研究》2002年第1期。(0.8萬字)
2.《電視大眾文化研究視角的轉換》,《影視藝術》2002第1期。
1.《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融合的文成公主形象》,收於《電視劇〈文成公主〉創作集錦》,中國藏學出版社2002年版。
★合作主編:
1. 《國際危機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286千字。2013年第八屆全國廣播電視學術著作評選獲套用理論類一等獎
★專著:
1.《當代中國電視文化格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2004年獲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優秀學術著作獎。2006年獲中國傳媒大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