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出版社:崑崙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1月1日)叢書名: 東方文化集成·中華文化編
平裝:253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32
ISBN:9787800409295
條形碼:9787800409295
內容簡介
《隋唐審計史略》一書,全面蒐集了隋唐時期史籍文獻、墓誌及敦煌吐魯番文書等資料,第一次從審計機構、審計法規、審計活動等方面,深入細緻地分析了隋唐時期審計特點,展示了隋唐審計的歷史面貌及其發展演變。指出,在隋唐三百多年的歷史中,審計制度呈現出複雜曲折的演變歷程。這一時期,出現了具有獨立性、完善性的比部審計,這在中國審計史上是空前的,而唐後期新型審計機構的萌芽與發展,直接開啟了五代、宋元以降的審計制度。隋唐時期的審計,在適應當時政治、經濟發展的同時,又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先進的思想,完善詳明的方法,在中國審計史上占有承上啟下的獨特地位。
編輯推薦
《隋唐審計史略》是“東方文化集成”之一,全書共分6個章節,全面蒐集了隋唐時期史籍文獻、墓誌及敦煌吐魯番文書等資料,第一次從審計機構、審計法規、審計活動等方面,深入細緻地分析了隋唐時期審計特點,展示了隋唐審計的歷史面貌及其發展演變。具體內容包括唐前期以比部為主體的審計體系、唐後期多元化的審計體系、唐代審計法規、唐代審計活動等。該書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作者簡介
李錦繡,1965年9月生於河北省秦皇島市北戴河村。1983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1990年畢業,獲碩士學位,分配至北京圖書館敦煌吐魯番資料中心工作。1993年5月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在隋唐宋遼金元史研究室從事研究工作。1996年晉升為副研究員,2002年晉升為研究員。2003年12月調入中外關係史研究室。著有《唐代財政史稿》、《唐代制度史略論稿》、《敦煌吐魯番文書與唐史研究》等。與人合著《敦煌吐魯番經濟文書導論》、《隋唐社會生活史》、《百年學案》、《敦煌典籍與唐五代歷史文化》、《中晚唐的政治與社會》等。
目錄
《東方文化集成》編輯委員會
《東方文化集成》總序
第一章 歷史背景
第一節 政治制度
第二節 經濟財政制度
第二章 隋代審計
第一節 隋代的審計機構
第二節 隋代的審計法規與審計活動
第三章 唐前期以比部為主體的審計體系
第一節 中央專職審計機構:比部
第二節 比部領導下的諸司及地方審計系統
一、中央諸省寺監具有審計職能的官吏
二、地方州縣具有審計職能的官吏
第三節 比部與御史台、尚書都省、戶部的關係
一、御史台的審計職能
二、比部與御史台、尚書都省、戶部的關係
第四章 唐後期多元化的審計體系
第一節 舊有審計機構的變化
一、比部與新出現的使職
二、唐後期比部郎官的差遣情況
三、比部保有的審計職掌及恢複比部審計的努力
四、比部審計職能弱化的原因
第二節 新型審計機構的萌芽與形成
一、戶部、度支、鹽運三司及其他使職中具有審計職能的官吏
二、諸道具有審計職能的官吏構成
第三節 御史台、出使郎官御史與巡院的財政財務監督職能
第五章 唐代審計法規
第一節 唐《律》、《令》、《格》、《式》中的審計法規簡述
一、唐《律》中的審計法規
二、唐《令》中的審計法規
三、唐《格》、《式》中的審計法規
第二節 《比部格》與《比部式》
第三節 《勾帳式》
一、勾帳
二、勾帳的復原
三、《勾帳式》與唐代帳法
第六章 唐代審計活動
第一節 唐前期的審計活動
一、對一切經濟財務活動的審計
二、審計一切財務收支簿帳
三、勾征
第二節 唐後期的審計活動
一、度支、戶部、鹽運三司財政財務的審計
二、地方審計
小結隋唐審計評述
一、隋唐時期審計對政治、經濟的作用
二、審計的特色和成就
三、隋唐審計在中國審計史中的地位
附錄 勾檢、孔目、磨勘——兼論唐代行政手段的變化
一、勾檢官的設定及職能
二、唐後期勾檢官制的變化
三、從勾檢到孔目
四、從勾檢到磨勘
參考文獻
後記
序言
我們正處在一個新的“世紀末”中。所謂“世紀”和“世紀末”,本來是人為地創造出來的。非若大自然中的春、夏、秋、冬,秩序井然,不可更易,而且每歲皆然,決不失信。“世紀”則不同,沒有耶穌,何來“世紀”?沒有“世紀”,何來“世紀末”?道理極明白易懂。然而一旦創造了出來,它就產生了影響,就有了威力。上一個“世紀末”,19世紀的“世紀末”,在西方文學藝術等意識形態領域中就出現過許多怪異現象,甚至有了“世紀末病”這樣的名詞,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無待辯論與爭論。
當前這一個“世紀末”怎樣呢?
我看也不例外。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出現了政治方面天翻地覆的變化,不能不令人感到吃驚。就是在意識形態領域內,也不平靜。文化或文明的辯論或爭論就很突出。平常時候,人們非不關心文化問題,只是時機似乎沒到,爭論不算激烈。而今一到世紀之末,人們非常敏感起來,似乎是憬然醒悟,於是東西各國的文人學士討論文化的興趣突然濃烈起來,寫的文章和開的會議突然多了起來。許多不同的意見,如懸河泄水,滔滔不絕,五光十色,紛然雜陳。這樣就形成了所謂“文化熱”。
在這一股難以抗禦的“文化熱”中,我以孤陋寡聞的“野狐”之身,雖無意隨喜,卻實已被捲入其中。我是一個有話不說輒如骨鯁在喉的人,在許多會議上,在許多文章中,大放厥詞,多次談到我對文化,特別是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聯繫,以及東方文化在未來的新世紀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占的地位等等的看法。頗引起了一些不同的反響。
後記
拙稿的提綱曾得到北京大學歷史系閻步克教授、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閻守誠教授的指教。初稿完成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陳祖武所長通讀了全稿,廈門大學陳明光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黃正建研究員、江西財經大學方寶璋教授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家兄李前程幫助將書目和內容簡介等翻譯成英文。本書的出版,還得到歷史研究所余太山先生的許多支持、鼓勵和幫助。在此謹向這些先生表達我誠摯的謝意。
拙稿的完成,和《中國審計史》編輯辦公室同志的支持與幫助是分不開的。六年前與審計署的合作,是我人生中一次重要的、難忘的經歷,回憶一次次的會議和討論,濃濃的暖意和深深的感激之情湧上心頭,在此,衷心感謝審計署的羅進新、王道成、邵伯岐、宮軍、胡大華、胡勝校先生和葛翠波女士。
所附《勾檢、孔目、磨勘——兼論唐代行政手段的變化》一文,完成於2004年初,收入黃正建主編《中晚唐社會與政治研究》一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