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侯】
脘腹脹滿,食後更甚,胃中有振水聲或腸間轆轆有聲,喜溫喜按,噁心,嘔吐清水,頭暈目眩,心悸氣短,畏寒肢冷,小便清長,大便清稀;舌淡、苔白滑,脈弦滑。
【病機】
中陽不足,水飲內停。
【治法】
健脾和胃,溫陽利水。
【方藥】
附子理中湯合苓桂術甘湯加減:熟附片6克,黨參克,茯苓15克,乾薑6克,桂枝10克,炒白朮15克,半夏10克,炙甘草6克。
【用法】
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加減】
食慾差者,加雞內金8克,萊菔子10克;大便不通者,加肉蓯蓉15克,火麻仁15克。
【病機】中陽不足,水飲內停。 【治法】健脾和胃,溫陽利水。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脘腹脹滿,食後更甚,胃中有振水聲或腸間轆轆有聲,喜溫喜按,噁心,嘔吐清水,頭暈目眩,心悸氣短,畏寒肢冷,小便清長,大便清稀;舌淡、苔白滑,脈弦滑。
中陽不足,水飲內停。
健脾和胃,溫陽利水。
附子理中湯合苓桂術甘湯加減:熟附片6克,黨參克,茯苓15克,乾薑6克,桂枝10克,炒白朮15克,半夏10克,炙甘草6克。
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食慾差者,加雞內金8克,萊菔子10克;大便不通者,加肉蓯蓉15克,火麻仁15克。
停飲心痛,病證名。因水飲停積胸中所致的心痛。《聖濟總錄》卷五十六:“心屬火,其氣炎上,飲為水,其性趨下,……若水飲停積於胸中,火氣不得宣通,則陽虛陰盛,...
概述 相關條目陰虛內熱證陰液虧虛,虛熱內生,以低熱不退,盜汗顴紅,口乾欲飲,小便短黃,大便乾結,舌紅少津,脈細數等為常見症的證候。 陰虛血熱證陰液虧虛,熱迫血分,以低...
種類脾陽虛又稱脾胃虛寒,病症名。脾陽不足,功能減退,溫煦無力,運化失職,並虛寒內生的病理變化。因飲食失調、過食生冷、勞倦過度、或久病或憂思傷脾等所致。症見食...
病症分析 辨證注意點 臨床表現 機理分析 體徵陽虛體質,中醫名詞,指陽氣虛衰的病理現象。陽氣有溫暖肢體、臟腑的作用,如陽虛則機體功能減退。陽虛體質特徵和寒性體質接近,為陽氣不足,有寒象,表現為疲倦怕...
病因 臨床表現 體質表現 養生方法《中醫證候學》是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8年出版圖書,作者是李洪成、李新平、李新曄。 中醫證候是指疾病發生和演變過程中某階段以及患者個體當時所處特定內、...
證候概述 辨證論治 證候診斷 證候分類 內容提要痰飲證,中醫病證名。是指體內水液輸布、運化失常,停積於某些部位的一類病證。古代所稱的“淡飲”、“流飲”,實均指痰飲而言。痰飲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痰飲...
病因 病機 臨床表現 常用腧穴 常見證型屬中醫內科範疇。 其內容包括:胃痛、痞滿、腹痛、嘔吐、呃逆、噎嗝、泄瀉、便秘、蛔蟲病、鉤蟲病、絛蟲病。
主要證候及特徵 治療要點懸飲病主要見於西醫學的胸腔積液,結核病、癌症、肺炎引起的滲出性胸膜炎、左心衰、低蛋白血症引起的漏出性胸腔積液以及膿胸、血胸等出現懸飲的臨床表現。發病機理...
歷史沿革 證候特徵 病因病機 診斷 鑑別診斷《三十年臨證經驗集》全書共八十一篇,分作九個部分。其中包括疑難雜症的治驗病例。
簡介 目 錄 自序 部份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