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機
多由氣虛進一步發展,或久病損傷陽氣;久居寒涼之處,或過服寒涼清苦之品;年高而命門火衰等原因導致陽氣虧虛,溫煦、推動、氣化等作用減弱。
辨證要點
陽虛溫煦失職,則畏寒肢冷;不能固攝,則見自汗;不能溫化津液,則見口淡不渴,或渴喜熱飲,大便稀溏,小便清長,或尿少;不能輸布津液,水氣泛溢,則見面色晄白,浮腫,舌淡胖嫩,苔白滑;推動無力,則脈沉遲無力;陽氣虧虛,則見神疲,乏力,氣短等症。
臨床表現
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渴喜熱飲,自汗,小便清長,或尿少浮腫,大便稀溏,面色晄白,舌淡胖嫩,苔白滑,脈沉遲無力。可兼有神疲,乏力,氣短等表現。
治法
溫補陽氣。
常見證型
心陽虛證
臨床表現:心悸,自汗,神倦嗜臥,心胸憋悶疼痛,形寒肢冷,面色蒼白。
治法:益氣溫陽。
方劑:保元湯加減。
常用中藥:人參、黃芪、肉桂、甘草、生薑。
脾陽虛證
臨床表現:面色萎黃,食少,形寒,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大便溏薄,腸鳴腹痛,每因受寒或飲食不慎而加劇。
治法:溫中健脾。
方劑:附子理中丸加減。
常用中藥:黨參、白朮、甘草、附子、乾薑。
腎陽虛證
臨床表現:腰背酸痛,遺精,陽痿,多尿或不禁,面色蒼白,畏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瀉,舌質淡胖,有齒痕。
治法:溫補腎陽。
方劑:右歸丸加減。
常用中藥:附子、肉桂、杜仲、山茱萸、菟絲子、鹿角膠、熟地、山藥、枸杞、當歸。
預防調護
1. 避風寒,適寒溫。
2. 調飲食,戒菸酒。
3. 慎起居,適勞逸。
4. 舒情志,少煩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