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穀迷魂陣

陽穀迷魂陣

山東省陽穀縣城東北6公里處,有兩個村莊都叫“迷魂陣”,南邊的叫“大迷魂陣”,北邊的叫“小迷魂陣”。“大迷魂陣”村小,“小迷魂陣”村大。據傳,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相傳這裡是戰國時期齊國軍師孫臏與魏國大將龐涓鬥智的舞台之一。 外人進村後,沿著村內狹窄的街道行進,會覺得方向隨時在變,不辨東西南北,以至在時間和空間上都發生錯覺,想走出村子,比登天還難。當地有一則民謠唱道:“進了迷魂陣,狀元也難認;東西南北中,到處是胡同;好像把磨推,老路轉到黑。” 大小迷魂村,特別是小迷魂村,建房選向與廣大華北平原的房屋建造和村莊布局明顯不同,甚至與周圍各村亦有很大差異,其中奧秘值得深究。揭開迷魂村建房選向之迷很可能對現代的選址建房有所啟發,也使其具有了一定的科學價值。被山東省旅遊局命名為“軍事旅遊村”。可以邀請國內外有關專家前來考察,探討村莊的發展歷史、歷史故事和傳說的真實性,挖掘更多的歷史文化內涵,從而提高其知名度,吸引更多的遊客前來探秘尋幽。

基本信息

現況

陽穀小迷魂陣村之謎:進了迷魂陣狀元也難認

陽穀縣地處土地肥沃的華北平原,京杭大運河從城東經過,自古就是繁華之地。驅車出陽穀縣城,沿聊陽路向北行駛,至城北6公里處,一村落闖入視野。遠處望去,村中房屋星羅棋布,炊煙裊裊,並不起眼。然而,和平安寧的村莊竟曾是一代名將運籌帷幄之地,村子還有個與眾不同的名字——小迷魂陣。

十人進村九人迷

陽穀迷魂陣 陽穀迷魂陣

“咱們走的這條路是什麼走向?”剛到小迷魂陣村口,陽穀縣僑潤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張素新的問題就難住了記者。

記者的方向感本來就不好,聽了小迷魂陣的名字更加摸不著北,思量許久,也沒能分清東南西北。這一切在張素新的預料之中,原來,“進了迷魂陣,狀元也難認;東西南北中,到處是胡同;好像把磨推,老路轉到黑”;“迷魂陣真稀奇,十人進村九人迷”等順口溜在村民之間廣為流傳,足見在村里分辨方向之難。在小迷魂陣村,每個村民都可以說上一兩個外地人迷路的故事。

據說,曾經有個外地人到小迷魂陣賣豆腐,轉悠了一天也沒能走出去。一天當中,他看到了十二頭小花牛,十二家打牆的。實際上,村里只有一頭小花牛,一家打牆的,賣豆腐的迷了路在村里轉了十二圈卻渾然不覺。

故事還有另外一個版本,說一個賣豆腐的和一個賣香油的在村中迷了路,兩人轉了一圈又一圈,碰了七八次面,並多次從一個漿線子的婦女旁邊走過。賣豆腐的感嘆道:“這個村賣香油的真多!”賣香油的則說:“賣豆腐的也不少,我都碰見七八個了。”賣豆腐的又說:“不知今天是啥好日子,這村的婦女個個都忙著漿線子。”婦女聽了大笑道:“你們兩個都迷路了,其實今天只有一個賣豆腐的,一個賣香油的,村里漿線子的也只有我自己,我已經看到你們走過去七八回了!”

小迷魂陣村為何能夠“迷魂”?上世紀80年代,《陽穀文史集刊》的編者曾到村中調查。當時據村民介紹,小迷魂陣村由東西並列的兩大塊組成,分成前後兩條街,走向從東北向西南又向西北,呈牛梭子形。村中的道路斜斜曲曲,無固定方位,房屋隨道路走向而建,斜度不一,方向各異。村外的土地呈磨齒狀圍村分布,參差錯落,當地叫磨齒子地、洋襪子地、牛梭子地。也就是說,村裡的街面、道路、房屋、土地都是斜的。

在北方,為了充分接受光照,房屋一般坐北朝南,根據房屋的朝向來判斷方向已成為人們的習慣。由於小迷魂陣村房屋朝向各異且變化不明顯,初來的人容易將所有房屋都當作是坐北朝南,方向感會出錯。而太陽升起的高度是判斷時間的重要依據,人的方向感錯了,時間認知也會跟著出錯,就容易迷路。

如今的小迷魂陣村,一條寬闊的柏油馬路穿村而過,外地人沿著馬路很容易就能走出村,再也不用擔心會迷路。站在馬路上,就能感覺村子布局的與眾不同,一側的房屋後一排總比前一排凸出一塊,另一側的則是凹進一塊,讓人覺得十分奇妙。村中的老屋已所剩無幾,但村民說他們蓋房時仍會按照前人的規矩來確定方位。

有小迷魂陣,就有大迷魂陣,大迷魂陣村在小迷魂陣村西南三里。當地人說“大迷不大,小迷不小”,大迷魂陣有800多村民,小迷魂陣則有1500多口人。

孫臏用兵之地

在戲曲、評書和古典小說中,“迷魂陣”的身影經常出現,如明代馮夢龍所著《二刻拍案驚奇》中的“沈將仕三千買笑錢,王朝議一夜迷魂陣”,清朝唐芸洲寫的《七劍十三俠》也有“徐鳴皋了結宿世緣,余半仙擺設迷魂陣”的回目。

顧名思義,迷魂陣是作戰時布下的令敵人迷失進退方向的陣勢,寧靜安詳的村子為什麼會有迷魂陣這樣與軍事有關的名字呢?

在小迷魂陣村村口,青磚白灰砌成的圍牆圍起了一方院落,樸素淡雅,院落里有一塊立於1938年的“萬民感靈碑”,碑文雲:“……迷魂陣者,相傳為孫臏用兵之地,神其術數,運其兵法,以迷魏師魂而奪其魄,以制其命也。”

公元前343年,魏國發兵攻韓。韓國危急,向齊國求救。齊王使田忌、田嬰為將,孫臏為軍師,率軍救援韓國。孫臏第二次使用“圍魏救趙”的戰法,齊軍直搗魏國首都大梁。魏將龐涓不得不率軍回師,與齊軍在魏境對峙。孫臏用計,誘龐涓率輕銳追擊齊軍,並在馬陵設下伏兵,大破魏軍。

史書並未記載孫臏如何將龐涓引上“道狹且多阻隘”、易打伏擊戰的馬陵,迷魂陣的傳說恰恰彌補了這中間的缺憾。

傳說,孫臏年輕時前往雲夢山向鬼谷子拜師學藝,到河北時遇見龐涓,後者要求同去。兩人經過一座大山時,碰上了一隻猛虎,猛虎要吃龐涓,危急時刻,孫臏出手救了龐涓的性命。拜師時,鬼谷子只願收孫臏,經孫臏再三求情,才將龐涓收下。孫龐二人本就是生死之交,如今又成了同學,便結拜為兄弟,對天盟誓。孫臏說:“咱倆結拜為兄弟,若有三心二意,亂馬營中慘死。”龐涓說:“若有三心二意,死在馬鈴鐺里。”盟誓時,龐涓耍了小聰明,覺得馬鈴鐺縫小,人不會死在裡面,誓言也就不會作數。

龐涓下山後到了魏國,做了將軍。他嫉妒孫臏的才能,將其騙至魏國加以監視,後來又捏造罪名致使孫臏雙足被砍。齊國使臣出使魏國,孫臏說服使臣將自己偷偷帶回齊國,在田忌家中充當門客。

龐涓率軍伐趙,趙國向齊國求援,齊王以田忌為將,以孫臏為軍師,率軍出征。孫臏判斷,魏國“輕兵銳卒必竭於外,老弱罷於內”,於是採用“圍魏救趙”的戰法,攻其所必救,齊軍在魏軍回國的必經之路桂陵設伏,大獲全勝。

後來,龐涓又領兵攻韓,齊魏兩軍再度交鋒。戰國時期的思想家荀子曾對當時各國的軍力進行過一番比較,《荀子·議兵》說:“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三者之中,秦軍的戰鬥力最強,魏軍次之,齊軍最差。所以孫臏會說“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也正因為如此,龐涓雖在桂陵遭遇慘敗,卻沒有吸取教訓,仍對齊軍心存輕視。孫臏正是抓住了龐涓的這一心理,採用“減灶法”,第一天挖給10萬人做飯用的灶,第二天只夠5萬人用,第三僅可供3萬人用,造成齊軍因怯戰而大量逃亡的假象,迷惑對手。

這正與龐涓之前對齊軍的印象相符,他大喜,拋棄步兵主力,率領騎兵日夜追擊。孫臏在有“無魂山”的棗林莊布下迷魂陣,將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抽取一個,只留七個方向,龐涓果然在這裡迷路。孫臏故意在西南方向開了個口,讓龐涓率軍從那裡走出迷魂陣,踏上了通向馬陵的不歸路。

在馬陵,孫臏也擺了個迷魂陣,將棗林莊抽掉的方向加到了那裡,變成了九個方向,並將一棵大樹的樹皮刮掉,上書“龐涓死於此樹之下”。龐涓率軍至大樹下,見樹上有字,便令士兵點燃火把觀看,火光一亮,早已埋伏好的齊軍萬箭齊發,魏軍大亂,龐涓自知智窮兵敗,提劍自刎,果然死在“馬鈴鐺里”。臨死前,他留下了那句著名的“遂成豎子之名”。

自從孫臏布陣後,棗林莊就改稱迷魂陣,南棗林莊稱大迷魂陣,北棗林莊叫小迷魂陣。

久保後世居民安寧

史書記載孫臏著有《孫臏兵法》一書,後來失傳。1972年,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寫在竹簡上的《孫臏兵法》,這部古代兵書得以重見天日。

《孫臏兵法》提到了十種陣法:方陣、圓陣、疏陣、數陣、錐行之陣、雁行之陣、鉤形之陣、玄襄之陣、火陣和水陣,並沒有提到迷魂陣。在小迷魂陣村東,有許多叫“寨”的村莊,據說當年孫臏在這裡擺了“一溜十八寨”,村名都是由此而來。另一種說法是孫臏在馬陵之戰中擺了“蛇形十八陣”,這些地名今天還都存在,只不過“陣”改成了“鎮”,分屬陽穀、莘縣、冠縣和東昌府區。由於缺乏考古證據,大小迷魂陣村和這些地方是否真的與孫臏有關無從考證。

在兵荒馬亂的舊社會,土匪強盜懾於迷魂陣的威名,不敢侵擾,村民們少受了很多戰亂之苦,“萬民感靈碑”說:“後世居民利賴陣地以自衛而庇蔭其威靈,保聚安寧亦已久矣”。村民們認為這是孫臏的恩德,將他當作神聖來祭祀。在“萬民感靈碑”所在處曾有紀念孫臏的建築——孫臏閣和戲樓,碑文稱:“故自順治□□,即有張玉、孫應吉等建閣塑神,又有王郭氏、張雲氏等醮設戲樓……”由此可知,孫臏閣和戲樓在清順治年間便已修建。在大迷魂陣村,曾建有孫臏廟。

孫臏閣曾被當作供銷社,後於“文革”期間被拆毀。《陽穀文史集刊》記載,閣坐北朝南,上下有樓梯相通。孫臏塑像位於上層北牆中央,頭戴升帽,腳踏雲靴,手托“天書” ,有一人多高。孫臏像兩旁是站班,左側是侄子孫煙,手持拂塵,右邊是徒弟毛遂,手捧太極圖。閣內有一臥牛,是孫臏的坐騎,相傳是神牛,能日行萬里,叫做萬里牛;還有孫臏的拐杖,是他用的兵器。閣內牆壁上畫有五彩壁畫,訴說著孫臏的傳奇故事。閣前院內有三通石碑,都建有碑樓,如今只有“萬民感靈碑”保存相對完好,立於順治年間的石碑只剩一小塊,另一座碑則完全毀棄不見。

據說,“萬民感靈碑”是村裡的老頭社所立,順治年間的石碑則是由村中老媽媽社立。當地風俗,民間有老頭社和老媽媽社,一年三次集會,農曆二月十五是老媽媽社集會的日子,遠近十幾里地的人都會來趕會,燒香演戲,紀念“老祖”、“真人”。殘碑之上,寫有“老祖碑記”四字,背面有“×門×氏”的字樣。“萬民感靈碑”中也有“糾合四鄉耆老,豎碑立社”的說法。這都說明石碑確實可能是由老頭社和老媽媽社所立。

戲樓在孫臏閣大門外約一百米處,早已倒塌。這裡曾是村裡的嬉戲之處,在這裡村民們愛玩一個遊戲,閉上眼睛、伸出雙臂,從孫臏閣朝戲樓走,幾乎人人都會走偏方向,摸不到地方。

關於小迷魂陣村的早期詞條

“ 小迷魂陣”村的村居,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該村由並列的東西兩部分組成,東半部分叫“前迷魂陣”,西半部分叫“後迷魂陣”。但當外人進入“前迷魂陣”時,多會感到“後迷魂陣”在北方;奇怪的是,當人們進入“後迷魂陣”時,又會感到“前 迷魂陣”在北方。進入村子,沿街巷前行,總難以把握前進的方向,走了大半天,卻又回到了老地方。在這裡,若按習慣以太陽推算時間,竟會產生幾個小時的誤差。在“前迷魂陣”還不到上午10點鐘,你就會感到是正午12點;而在“後迷魂陣”,正午12點,你又會有下午4點鐘的感覺。

“迷魂陣”村何以能夠“迷魂”?這是由於房屋的傳統布局造成的。原來,村莊的整體布局不是平面展開的,而是呈新月形,兩條主要街道,按弧形由東北而向西南,斜斜曲曲,無固定的方向。巷裡混亂,無直胡同。街巷交叉多呈“丁”字形。平行者首尾不齊,而房屋則按街道走向建築,由於變化不明顯,所以易將定向各異的房屋統統當成北屋,一切迷亂皆由此產生。奇怪的是,數百年間,數十代人,家家蓋房都遵照前人留下的規矩取方位,村中從來沒有人對此作出任何新的規定。

相傳,戰國時期齊魏兩國交戰,齊國軍師孫臏(陽穀人)曾設“迷魂陣”於此,大敗魏將龐涓。村中的街道格局,是模仿當時的陣勢建成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