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神農架林區轄鎮。位於區境東北部。常住人口10085人(2010年六普)。轄1個居委會、14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寺灣。景點有築壩形成的武山湖、“犀牛望月”和野生臘梅園等。
沿革
陽日鎮得名於陽日灣。陽日灣坐落在關門河以南,地域緩平開闊,日照較長,從太陽升起到日落西山,此灣都陽光燦爛。原屬房縣盤水區,1970年5月劃歸神農架林區管轄。時設陽日區,1975年改公社,1984年建鎮。1996年,面積259平方千米,人口1萬人,轄蔬菜、錢家灣、南埡、桃園、樂意、長遠、大坪、溫湯、龍溪、小樹灣、武山、三院、雙建、學屋、太陽、萬福、朝陽、七里溝、古水、白魚、長青、白馬洞、土地嶺、雙新24個行政村。2004年,鎮政府駐寺灣,人口1.09萬人,面積253平方千米,轄陽日灣1個居委會和陽日、錢家灣、桃園、朝陽、太陽、雙建、萬福、大坪、南埡、古水、白蓮、長青、龍溪、武山14個行政村。
【2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429021101:~001 121陽日居委會 ~200 122陽日村 ~201 220錢家灣村 ~202 220南埡村 ~203 220桃園村 ~204 220雙建村 ~205 220萬福村 ~206 220太陽村 ~207 220朝陽村 ~208 220龍溪村 ~209 220武山村 ~210 220大坪村 ~211 220長青村 ~212 220白連村 ~213 220古水村
本鎮概況
①鎮名:陽日鎮。②美稱:林區的“小江南”、神農架最早的自然鎮。③區位:神農架林區東部,距位於松柏鎮以東15公里。【重要景點】
化石山;武山;淨蓮寺;古道
①化石山
地質
地質學家和考古學家們認為,神農架的地層是中國最古老的地層之一。大約在十億年前,神農架還是一片汪洋大海,約在七億年前,這裡上升為陸地和高山,到了五億七千萬年前,這裡地層下降,曾長期是一片淺海和濱海區,後來,這裡的地層又逐漸隆起增厚,直至海拔5000米至7000米以上,成為華中地區的屋脊。古代這裡生活著各類的生物,這些生物的遺體或遺蹟,埋藏在海洋地下,變成了跟石頭樣的東西,被稱為“化石”。一層層遠古時的化石,好比是一頁頁檔案資料,記錄著這些古代生物的生命痕跡,記錄著地層的時代歲月,記錄著古老的發展史。
神農架素有“化石之鄉”的美稱。
化石山村
陽日鎮樂意村有座山,是寒武紀(五億七千萬年前)、奧陶紀(五億年前)海洋無脊椎動物化石的集中地,包括低等腕足類、藻類、三葉蟲、筆石等化石。在海拔五百米的山坡上,滿山的石頭幾乎全是化石,數量之多,範圍之廣,實為罕見,人們稱之為化石山。只見每一平方米的岩石上,分布著幾十至幾百枚化石,每枚化石大小一般在1~2平方厘米左右,保存完好。當地許多農民用這些含有珍貴化石的石塊來建造房屋,砌豬圈,鋪道路,那裡簡直成了化石山村。
化石洞
田家山鄉東溝村還發現有一個化石洞,海拔1900米。洞中高65厘米,寬1.5米,呈不規則圓形,洞口與洞前溝谷相對高度8米。考古工作者曾在洞中發現東方劍齒象、犀牛、野羊的化石。從出土的動物化石可以證明,早在二三十萬年前,神農架系水草豐茂、氣候溫暖的森林環境。
神農架板齒犀
1977年,陽日鎮西南一公里的孫家坡發現板齒犀化石,這裡海拔475米。化石為一不完整的左上顎骨,標本石化程度很深,呈灰黃色,齒冠很高,前臼齒寬大於長,亞臼齒化,外脊稍曲,考古工作者將其定名為高冠神農犀。神農架板齒犀的發現,為了解板齒犀的性質和分布提供了新的資料。
②武山
地理位置
屹立在陽日鎮龍溪村境內關門河南岸的中武當,簡稱武山,呈東西走向,北與丹江口北武當山、南與當陽市南武當山遙遙相望,主峰海拔1752.7米。相傳真武大帝東渡後最早在此修行,山上至今保存著南天門、顯聖宮、祖師觀之類的建築或遺蹟,過去荊、宜、川、湘來朝拜的香客絡繹不絕。
景觀
武山久享盛名在於其自然景觀奇特,有許多自然絕景。
龍潭飛瀑是神農架最大、最壯觀的天然瀑布,位於武山主峰南約5公里處。瀑布從絕壁洞口湧出,飛流200多米直落溝谷,聲震四野,蔚為壯觀。那個洞稱為龍洞,傳說為東海龍王的一處行宮。洞內有可容數百人的門廳,沿曲徑穿行有二廳,再進,深不可知,僅見暗河流水。
茫茫林海之中有石林,一排排石柱拔地而起,或卓然獨立,或彼此相連,環山而立,形成一座“玉宇瓊宮”。民間傳說,這兒原為一塊藥園,不幸被72毒神強占,神農氏擒殺了妖孽,將其筋骨遍插山野,造就了這座玉宇瓊宮。當地百姓稱它“菜園子”,那排立的石林就像農家菜園周圍的柵欄,密密麻麻的。
中武當南麓,是一處保存完好的百草藥園,文王一枝筆、頭頂一顆珠、七葉一枝花、江邊一碗水、小叢紅景天等各種奇藥無所不有。方圓上十平方公里中,有幾十個形狀大致相似的小山包,雲遮霧掩,荒無人煙,採藥人常易迷失方向,因此得名“迷魂埫”。民間傳說炎帝神農氏為幫採藥人辨識方向,親手用寶劍鑿成兩個標記。一個在西,叫雙箭孔;一個在東,就是仙月洞。
仙月洞和犀牛石兩部分構成“犀牛望月”奇景。一座海拔1660米的山峰上,有一洞穿山,東北面直徑12米,西北面直徑20米,每當夕陽落山,或皓月西下,光線穿透山洞,如同半輪明月,故稱為仙月洞。岩洞周圍,怪石林立,樹木繁茂,景觀壯麗。不遠處幽谷石林中,有一石酷似犀牛,正雙目圓睜翹首直觀此洞,吸引了古今遊人。仙月洞下有殘缺的清代石碑,上刻詩曰:“山環水抱景幽奇,犀牛望月世間稀。最似玉兔穿洞過,金桂樹下霓裳嬉。”
武山腳下的關門河水,因陽日灣水電站攔河大壩形成人工湖,得名武山湖。湖面海拔600多米,水深30米,蜿蜒在崇山峻岭之中的船行水道有十幾公里。高峽深谷,一湖碧水,清澈透明,深不可測,是神農架最著名的水域型畫廊、名副其實的高峽平湖。泛舟武山湖,山光水色,山花野果,彩蝶漫舞,山鷹翱翔,著實令人陶醉。
③淨蓮寺
地理
鎮北的山灣里,有一座淨蓮寺,灣以寺古而得名,寺以灣美而取勝。寺灣三面環山,居中為金鳳嶺,灣前有一圓形山包,恰似二龍戲珠。淨蓮寺座落在金鳳嶺下。
歷史
這座古寺始建於唐代,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初建時規模宏大,屢毀屢修,直至明清仍保存較好。民國初年,由當地百姓捐資,曾進行一次大的修復,後又大部遭毀。1985年,農民在後殿右邊挖土建房時,曾挖出一尊高60厘米、寬55厘米、厚30厘米的磚雕龍頭,龍頭呈灰黑色,刻畫細緻精巧,造形雄健威武,經考古人員鑑定,認為此建築裝飾部件出自唐代工匠之手。在淨蓮寺後殿門前地面,有一通斷裂的碑石,是民國8年(1919)年修復淨蓮寺時所刻,碑文記載:“灣鎮之陽有古寺,號淨蓮。其山聳而翠,其水灣而環,其徑亦曲而幽。是寺也,建自李唐,越宋而元而明,其間不無頹敗。幸歷朝多慈善家即廢即興,尚能恢復原狀。……”這龍頭和石碑,為研究淨蓮寺年代及建築藝術提供了重要資料。
現況
淨蓮寺歷經千年,幾經興衰,如今雖面目全非,僅存前殿6間、後殿3間,且淪為民房,但它是神農架目前發現的有記載而始建最早的寺廟。
④古道
地理位置
在鎮北後河南岸,有一座萬壽宮,因是遷居於此的江西人所建,所以又名江西館。殿堂左間內牆嵌有高135厘米、寬70厘米的《陽日灣江西萬壽宮碑誌》石碑一通,為清道光八年(1828年)建廟時所刻。碑文記載:“房之南,山水頗奇,林木亦茂。而陽日灣距治百八十里,雖僻處鄉隅,然南走宜施,西通巴蜀,東下襄樊,亦四處之要道也。……故海內客商多至此焉。”碑文記載了陽日鎮古來的地理、交通、商業等情況。
簡介
在山高路遠,谷深林密,人煙稀少,山路崎嶇的神農架中,陽日鎮自古便是一個相對交通方便、客商雲集的地方。早在清朝光緒年間,陽日鎮已是房縣八大集鎮之一。據有關資料記載:清至民國初,陽日灣還有四十餘只木船,上百匹騾馬,往來運輸山貨,鎮居民約600戶,地攤商50餘個,有商號的貨店數家,南河的小木船可達谷城、老河口、襄樊等地,有幾條穿越神農架的古道,也都經過了陽日鎮。
路線
被學者們譽稱為“南方絲綢之路”的神農架古鹽道,有一條是從四川大寧鹽廠而來,進入湖北神農架,穿過大九湖,在學堂溝分成兩支,一支經塔坪、大岩屋、九鹿池、八卦廟、松香坪到陽日鎮;一支經板倉坪、野馬河、宋洛、盤水河也到陽日鎮,之後,再往房縣或保康縣而去,兩支鹽路各長約300公里。在抗日戰爭期間起到了重要作用的巴東縣至均縣柯埡子的巴柯道,由保康縣馬橋入神農架,也是經過了陽日鎮,再過古水河進入房縣的。還有由陽日鎮至房縣城的人行道路、陽日鎮至興山縣城的人行道路……這幾條穿越神農架的古道,都是溝通鄂西、鄂北地區,溝通房縣、神農架、保康、興山、巴東等縣的通道,陽日鎮是這幾條古道上的交通樞紐。
現狀
隨著公路建設的興起,這幾條穿越神農架的古道雖然失去往日的作用,但旅行者翻越大山,淌過溪河,行走在這些古道上,能夠感受到當年背腳鹽夫們趕著騾馬隊,結伴行走在這深山密林、山脊谷底、荒無人煙的蜿蜒小路之上的艱辛和危險,能夠感受到這些古道當年曾給神農架經濟帶來的繁榮。這些古道如今不再是作為經濟紐帶,而是作為神農架歷史和文化發展的軌跡在向人們展示著它們的風采。
百度地圖
百度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