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城犁鏡

陽城犁鏡

陽城犁鏡具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光滑耐磨,翻地不粘泥,既省畜力又節省人工;二是產品多樣化,有桃葉、杏葉、兔耳、鷹嘴、驢臉、雞窩、紗帽、瓜皮等,約180多個品種,能夠滿足各地對犁鏡不同規格品種的要求。陽城生鐵冶鑄工藝已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簡介

你
陽城 犁鏡的鑄造技藝是山西省獨有的一項重要的無形文化遺產。犁鏡是耕犁的重要部件,安裝於犁頭上方,用以翻土,因常陽城犁鏡與土塊相摩擦致表面發亮而得名。

歷史溯源

相傳犁鏡鑄造在明末由山西省晉城 犁川傳到河南境內的新安縣 白沙鎮,再傳至濟源北部太行山區。如此輾轉相傳,最終到太行山麓的陽城,因陽城得天獨厚的富鐵礦和充足的木炭、耐火土、石英砂資源,成為犁鏡的主產地。早在明清之際,陽城的犁鏡鑄造已甚興盛,最盛時期有犁爐近百座,年產70萬片,除供應國內各地區外,還遠銷朝鮮、日本、尼泊爾、不丹等國。陽城犁鏡也就成了名滿天下、老少皆知的名牌產品。由於銷售地域廣闊,各地區地貌、地質、作物、耕具和耕作技術的不同,陽城犁鏡備有多種規格,相傳達500餘種,常用的也有百餘種,因而有“錯販犁鏡餓死人”的俗諺。陽城犁鏡質地優良、利土、耐磨、省力,凡鏡面有黑筋、豁鼻、冷炸、熱炸、邊不圓、口不齊、聲不脆、澆不足、有孔洞缺陷的,一概不得進入銷售渠道,號稱“十不收”。這一講求誠信、對顧客高度負責的技師保障體系,是陽城犁鏡歷久不衰、深受廣大農民歡迎的根由所在。

特點

陽城犁鏡具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光滑耐磨,翻地不粘泥,即省畜力又節省人工;二是產品多樣化,有桃葉、杏葉、兔耳、鷹嘴、驢臉、雞窩、紗帽、瓜皮等,約180多個品種,能夠滿足各地對犁鏡不同規格品種的要求,陽城犁鏡在全國和全省同類產品中名列前茅,連連奪魁,被譽為歷史名產。

製造

鐵范鑄造是中國冶鑄技術的一項重大發明創造,比歐洲要早1800年。從戰國到漢魏時期,鐵范被廣泛用於鑄造農具和手工工具,以其生產率高、經久耐用、產品規格齊整且有助於經高溫熱處理變質成高強度的韌性鑄鐵件,而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重大的歷史作用。南北朝以後,手工農具多由鑄制改為鍛制,鐵范的使用範圍逐漸縮減,但耕地用的犁鏵和犁鏡仍由鑄制,是為農具製作中的大宗產品。犁鏡古稱闢土,又稱犁壁,早在西漢中期即已廣為使用。據藝人口頭相傳,至少可以上溯到宋元時期。從已有資料來看,陽城犁鏡為傳統鐵范鑄造存世之惟一實例,且製作技藝富有特色,有自成體系的成套工藝規範,堪稱中國式鐵范鑄造的活化石,值得珍視和保存發揚。

鑄造犁鏡所用的鐵范,習稱“犁面盒”或稱作“盒子”。陽城所用犁面盒,歷來由上芹村李氏家族獨家製作,截至21世紀初期,據說已傳承五世之久,最早是從晉城犁川學來的。一副上好的盒子可用10多年,澆鑄次數達3萬次以上。鏡范由上下兩扇組成。和傳統鐵范相同,為使結構緊湊、散熱均勻,范的外廓是隨鑄件(犁鏡)的輪廓形狀而變的。上、下范的合型由榫卯定位,澆口設在范的端部。

製作鐵范時以犁鏡實物作模,以河沙造型,上、下型由反覆翻制而成,既便捷又極巧妙。鐵水由方形鍋爐熔煉,其化學成分具有高碳、低矽、磷、硫的特點,一副鐵范通常能重複使用3000多次。

澆鑄犁鏡的原鐵水由犁爐熔炬。“北有犁爐、南有蘇爐”,兩者均為具有合理爐型、修築簡便、經久耐用的傳統煉爐。一座犁爐可連續開爐30—90天,俗稱30—90火。所用優質鐵礦石來自窩子礦,含鐵量在50%以上,硫、磷含量很低。礦石入爐前須經燃燒、破碎和篩選。以木炭為燃料和還原劑。燒制木炭的最好原材為江木,要求“三茬七炭”,即七成成炭,三成仍為木茬。砌爐、修爐和製作風管用的石英砂岩加工而成的“寶石”,以及石英砂、紅土和坩子土

犁爐傳統上用晉城所制風箱鼓風,鐵水溫度約1300℃。鐵水成分的爐前控制,俗稱“看火色”,和“看水色”。前者是依據出鐵噴出的火苗和爐缸內鐵水情況來判斷爐況和鐵水成分是否合格。後者是用長柄小鐵勺舀出些許鐵水,以嘴輕吹表面,從色澤來判斷含碳量的高低。爐前控制工被稱作“看火師傅”,鐵水是否合格許由他判斷並採取調整措施,然後才可供澆注。這種爐前控制技術具有簡便、快速、準確的特點,確有其高明和獨到之處。

犁鏡出爐前表面要灑黃貝草灰以防止氧化。澆注速度宜先快後慢,以保證充型完全。鐵范須預熱和涮上用莞木炭粉調製的塗料。澆注時,工匠即以腳踩住鐵范以防跑火,表現了嫻熟的技巧。澆後由澆口倒出尚未凝固的鐵水,迅速打開鐵范,取出犁鏡。此時的犁鏡仍通體透紅。待冷卻後,去除飛邊和毛疵,即得到成品。

從鐵范製作、犁爐修築、爐料製備到鼓風熔煉、爐前控制、澆注精整,犁鏡鑄造這一整套工藝是完備、精湛、富有特色和符合現代科學原理的。作為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工藝,其技藝傳授、行業習俗、工具設備、作業運行乃至作坊布局,無不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

保護

隨著社會發展和經濟轉型,傳統的手工業生產為現代工業所取代是大勢所趨。20世紀80年代中期,雖陽城仍有犁爐社10餘家,後來已無一家維持生產,工具裝備流失嚴重,若不及時採取有力措施予以搶救保護,這些珍貴遺產將毀於一旦。傳統工藝搶救保護在已開發國家已行之有年,他們的做法和經驗值得借鑑。就陽城犁鏡來說,傳統上以木炭為燃料,於生態環境有礙;而隨著步犁使用範圍的縮減,對犁鏡的需求量也呈現萎縮之勢。早自20世紀60年代起,太原理工大學李達教授等即對陽城犁鏡鑄造工藝作了系統、深入的調查研究和標準化檢測。其後,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和北京科技大學冶金史研究所又相繼進行了實地考察,對其學術價值和搶救保護的重要性作了充分論證。所以,陽城犁鏡搶救保護是有良好的工作基礎的,在主管行政部門主導下,各方面只要通力合作,這一珍貴文化遺產是會得到有效保護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