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司令

陸軍司令

1944年冬,蔣介石集團籌備成立了中國陸軍總司令部(以下簡稱陸軍總部)。到1946年5月為止,總共存在一年多時間。它除了直接統領新配備的四個方面軍(大約有二十幾個軍的兵力)之外,還負責指揮原有的各個戰區司令長官部。原戰區的戰鬥序列不變

基本信息

簡介

陸軍總部的成立目的名曰準備配合美、蘇聯合進攻日本,收復失地。然而“陸軍總部”兵未動旗未開,日本已經宣布無條件投降。蔣介石集團這個準備大舉反攻日本的陸軍總部馬上變成了發動內戰的總指揮部。中國陸軍總司令部,設在芷江七里橋,距縣城七里。

隸屬管轄

每個方面軍分轄四至六個軍不等(大約相當於兩個集團軍的兵力)。所轄各軍大都是美械裝備,如5A、13A、71A、73A、74A;或半美械裝備,如五十二軍、五十三軍、六十軍、九十三軍等。各原有戰區的戰鬥序列不變,均受陸軍總部指揮。

人事配置

陸軍總部是在美軍(當時稱盟軍)總部建議實行“中美統一體制”改制的時候成立的,編制完全仿照美制。當時的人事配置是:總司令何應欽,參謀長蕭毅肅、副參謀長冷欣和蔡文治。另外還有副官處處長陳又新,經理處處長金殿策,工兵指揮部指揮馬崇六,炮兵指揮部指揮彭孟緝,軍法執行監部軍法監金奎璧等。

受總部直接指揮的四個方面軍是:

第一方面軍盧漢為司令官;

第二方面軍張發奎為司令官;

第三方面軍湯恩伯為司令官;

第四方面軍王耀武為司令官。

歷史沿革

陸軍總部在昆明籌備成立後,原擬將總部遷駐貴陽,後因湘西大墟,改遷湖南芷江。總部到芷江不久,日本即宣布投降,當即組織成立陸軍總部南京前進指揮所,由副參謀長冷欣任主任,負責指揮南京對日受降諸事宜,指揮所的人員當即空運南京。

前進指揮所到達南京後,首先勘定陸軍總部設在原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內。其次,積極籌備對日受降的工作,也對接收工作做了一些部署。不久陸軍總部也全部空運到南京,在南京主持總受降,於1945年9月9日在陸軍總部大禮堂舉行對日受降,儀式隆重。中國方面由何應欽代表受降,日本方面由岡村寧次代表請降。總部還分別電令各方面軍和各戰區就近進入各大中城市主持對日受降和接收工作。如第一方面軍盧漢奉令率五十二軍、五十三軍、六十軍進入越南,主持對日受降;第二方面軍張發奎奉令率部配合就近接收華南地區城市,並主持對日受降;第三方面軍湯恩伯部空運到京滬沿線,司令部駐無錫,接收京滬地區;第四方面軍王耀武部配合九戰區薜岳、六戰區孫蔚如接收長沙、武漢等地區並主持對日受降;調運第一方面軍的52A和第三方面軍的十三軍分別海運去東北,隨東北行轅主任熊式輝接收東北地區;抽調胡宗南的三十四集團軍李文部率三軍、十六軍經山西進駐石家莊,空運九十二軍、九十四軍分駐平津,配合第十一戰區孫連仲、第十二戰區傅作義,協助北平行轅主任李宗仁接收華北地區;第二戰區閻錫山接收太原等城市。

陸軍總部在指揮對日受降和接收工作的同時,一面爭奪重要城市,擴大地盤,建立進攻解放軍的基地;一面擴軍備戰,一俟條件成熟,則向解放軍大舉進攻,發動內戰,企圖全面消滅解放軍。因此,陸軍總部在許多問題上都是為蔣介石集團擴軍備戰的總戰略方針服務的。如表面上要遣返日俘,要解散偽軍,實際上留用了一批有技術的日俘,其中還有重要的日本戰犯,收編了大量偽軍,給予正規軍的番號,補充各種裝備後列入戰鬥序列。負責執行收編偽軍工作的是:東北行轅、北平行轅、第二戰區、鄭州綏署、徐州綏署等五個單位。對偽軍指揮系統之區分諸問題,均由陸軍總部統籌辦理。總之陸軍總部負責全權處理偽軍諸事宜。

日本投降後,陸軍總部即電令各淪陷地區的地下軍及各地偽軍應“固守現地,等待國軍”,即原地待命,戴罪立功。在收編的偽軍中除任援道所部七個師一個獨立旅因駐在南京周圍,交戴笠編入忠義救國軍外,其餘如張嵐峰、孫良誠、吳化文、龐炳勛、郝鵬舉、孫殿英等部都收編到蔣軍的序列,僅在番號之前冠以“暫編”字樣以示差別。其中門致中的偽華北綏靖軍先委以華北先遣軍總司令部的名義,後又改為第九路軍總司令部。陸軍總部收編的偽軍,除東北保全司令長官部將偽滿地區的偽軍收編為四個保全旅,任援道所部編入忠義救國軍未計系列外,據不完全統計,收編偽軍共24個軍,64個師,683569人,槍357254枝。陸軍總部對偽軍雖稱以“自新軍”,但開始時並未給予軍師番號,後來雖然給以軍師番號,又冠以“暫編”字樣。這種做法,當初還未導致偽軍頭目的不滿。後來在糧餉方面進行剋扣,原有的偽軍隊伍逐次縮小或被打散,於是便引起偽軍頭頭的普遍不滿。如張嵐峰、龐炳勛便跑到香港去了,吳化文、郝鵬舉先後率部起義投降了解放軍。後來郝鵬舉又從解放軍那邊反過去了,在蘇北地區替蔣介石打先鋒,結果全軍覆沒,郝鵬舉被解放軍活捉。國民黨當時還造謠說郝鵬舉被解放軍活剝皮處死,以嚇唬那些不穩定的偽軍頭頭們。

陸軍總部為擴軍備戰,在收編偽軍擴充兵源的同時,又全力整頓裝備正規部隊。日本投降前後,美軍總部又將儲存在印度和中國境內的美制武器,以支援中國的名義全部交給陸軍總部。陸總當即以這些美械先後又裝備了第二軍、八軍、五十三軍、五十四軍、七十一軍、七十三軍、七十四軍、九十四等八個軍,連同以前裝備的五個軍共有美械裝備13個軍。此外還有半美械裝備約五個軍如五十一軍、五十二軍、六十軍、九十二軍、九十五軍等。陸軍總部又從接收日本在中國的庫存軍械裝備了約10個軍。這10個軍大都分駐在蘇北、魯南一帶,因該地區戰事頻繁,日制彈藥有限,不到三個月時間便出現有械無彈的境況。因為金陵兵工廠製造不出日械規格的彈藥,陸軍總部馬上傾其庫存,將這10個軍的日械裝備換為國械裝備。就連蔣介石從美國軍火商那裡購買的一批彈藥,美國政府也不給出口簽證,使這批美械裝備的部隊也面臨有械無彈的境地。要將美械改為國械,庫存又沒有,情勢十分緊張。正在為難之際,卻不知矛盾是怎樣轉緩的,有一批彈藥又運抵秦皇島,總算接上了東北、華北地區美械裝備部隊的供應。這說明蔣介石集團雖不斷擴軍備戰,準備大打內戰,但都是靠美國支持過日子的。

代替陸軍總部的是新成立的國防部,繼續執行發動內戰戰略綱領的是參謀總長陳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