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陶潛,字元亮,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為鄉鄰之所貴。嘗著《五柳先生傳》曰:“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時人謂之實錄。其親朋好事,或載酒肴而往,潛亦無所辭焉。每一醉,則大適 融然 。未嘗有喜慍之色,惟遇酒則飲,時或無酒,亦雅詠不輟。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注釋:
1. 羈:拘束,束縛。
2. 環堵:四壁。多用以形容居室簡陋。
3. 晏如:安然自若的樣子。
4.輟:停止,停下。
5.畜:同“蓄”,儲蓄。
6.弦徽:琴弦與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標誌。
7.適:滿足。
8.融然:和悅快樂的樣子。
9.嘗:曾經。
10.蔽:遮擋。
11.此:這樣。
12.解:理解。
13.具:具備。
14.屬文:寫作。
15.穎:聰慧,穎悟。
16.任:保守,追求。
17.堵:牆壁,屋壁。環堵,即四壁。
譯文:
陶潛,字元亮,年輕的時候志向高遠,學識淵博又善於寫作。天資聰明而不拘小節,以真性情而高興。被鄉鄰所看重。曾寫《五柳先生傳》,在裡面說:“簡陋的居室里空空蕩蕩,不能遮陽擋風,舊衣衫穿破了,盛飯的容器屢次空著,是安然自若的樣子。”他自己這么說,當時的人也這樣說。他的親戚朋友有時帶著酒菜來,陶淵明一點也不推辭。每當喝醉的時候,就有一種與萬物融為一體的釋然感受。有時如果沒酒,(陶淵明)也可以不停地吟誦。他不懂音樂,卻有一張素琴,琴上也沒有弦。每當朋友們來喝酒,就彈琴唱歌,說:“只要能領會琴中的樂趣,為什麼非要有琴的聲音呢!”
出處:
出自《晉書》
《晉書》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記載了從司馬懿開始到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為止,包括西晉和東晉的歷史,並用“載記”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國割據政權的興亡。
要點導引
東晉時期的陶潛(陶淵明)在中國幾乎是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他外表恬淡靜穆,詩文充滿田園氣息。陶淵明少年時胸懷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能夠建功立業。但在出仕了一個時期以後,現實令他感到失望,他不願與當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選擇了他退隱歸耕的道路。他的名士風範和對生活簡樸的熱愛 ,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文人,乃至整箇中國的文化都深受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