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冶圖冊

中國瓷器的工藝水平在清朝康雍乾時期達到了又一個高峰。雍正的兒子乾隆即位後,陶瓷中心的景德鎮人口竟達百萬,而為皇家制瓷的御窯廠作坊有23個。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他命宮廷畫家為他繪製《陶冶圖冊》。這本圖冊詳細地記錄了御窯廠的生產狀況,展示了乾隆官窯開發的新技術,對官窯瓷器生產的20道工序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乾隆以帝王之尊親自策劃陶瓷的生產,其中包含著乾隆想表達親民勤政、以德治理天下的政治理想。
“祀神酬願”是《陶冶圖冊》中記載的陶瓷生產中很重要的一道工序。關於這一工序曾有這樣一個傳說:明萬曆年間,根據朝廷命令燒制大龍缸,每每失敗,期限將至,工匠將受到懲罰。一個叫童賓的工匠憂心如焚。為救這些人,童賓跳進窯火中,大龍缸終於燒成。《陶冶圖冊》上的這些文字是一個叫唐英的督陶官奉命撰寫的。唐英13歲起在養心殿做雜役。他善畫能詩,還擅長編寫劇本。 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唐英因辦事幹練受到賞識而被派駐景德鎮御窯廠監督窯務,做督陶官年希堯的助手。他用3年的時間,謝絕一切社會活動,和工匠們同吃同睡,苦心鑽研。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的時候,他已經從一個外行變成了技藝精湛的陶瓷專家。 在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唐英成為正式的督陶官。他督導陶務前後20多年。在這期間,景德鎮所燒制的陶瓷被後人公認是瓷中珍品,無論在品種的仿古創新方面,還是在器物的製作技藝方面,都達到了空前的水平。唐英因此而成為歷史上最不同凡響的督陶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