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虞之

陳虞之,男,生卒:1225-1279,字雲翁,號止所,永嘉縣岩頭鎮芙蓉村人。

基本信息

陳虞之,字雲翁,號止所,永嘉縣岩頭鎮芙蓉村人。宋度宗鹹淳懷乙丑(公元1265年)登進士第,歷任揚州府學教授、淮東帥乾、兩浙漕乾、刑工二部架閣文字、廣王府記室參軍、積階承議郎、秘書省校勘兼國史院。
在陳虞之任秘書省校勘兼國史院職務期間,公元一二七四年,七月份,度宗趙崔病死於福寧殿,遺詔四歲的兒子趙顯即皇帝位,謝太后臨朝聽政,實際上是大內奸賈似道獨攬大權。這時元軍已攻下西部重鎮襄陽、樊城,聲勢大振。九月,忽必烈認為滅宋的條件業已成熟,發兵二十萬分兩路向宋進軍,其中一路由丞相伯顏率領,以宋朝降將呂文煥為先鋒,由襄陽入漢水、過長江,進逼臨安;另一路由丞相合答率領,以宋朝降將劉整為先鋒,東取揚州、過長江,進逼臨安。一二七六年元月,元軍繼續東進和南下,臨安岌岌可危,宋朝主管軍事的樞密院官員和御史官均相繼逃跑。二月,元軍陷臨安,將宋帝趙顯俘虜北去,南宋王朝遂告滅亡。但臨安以南各地軍民仍在繼續堅持抗元鬥爭。
自臨安陷落後,元軍又繼續南下,當一支元軍在宋朝降將呂文藝工作者煥的帶領下進犯溫州時,陳虞之率領族人一千多人在永嘉綠嶂蚌拒敵,雙方謠戰激烈,因元軍人數眾多,虞之等寡不敵眾,邊戰邊退,一直退至他家鄉後面的芙蓉崖。此崖巍然聳立,高插雲漢,頂上平坦廣闊,四面峭壁千仞,只要守住幾條小徑,就可據險固守,是一個“一夫擋關,萬夫莫敵”的天險之地。虞之等在崖上克服了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一直堅守孤崖達兩年多時間。在這期間,擊敗了元軍發動的大小數百次進攻。他繳獲的元代八思巴文“總把之印”(銅質),迄今還保存在芙蓉陳氏家庭中。一二七九年,虞之聽到張世傑兵敗崖山,陸秀夫負帝噶投海而死的訊息,悲痛欲絕;加上芙蓉崖背面的唯一糧道,為元軍所截斷,致使糧食無法解決,芙蓉崖遂為元軍攻下。虞之寧死不屈,將戰馬用布蒙住眼睛,自己帶頭騎上戰馬,策馬加鞭跳崖殉國。他的妻子、弟、侄,以及族人八百餘人亦全部壯烈犧牲,譜寫下一曲少有的、可歌可泣的壯麗樂章。
陳虞之的愛國主義思想是一貫的,從他寫的以下兩首詩中,我們就可以明顯的看出來。
《送別》
柳濕征衫曉出關,荒城白劍雪花寒。
西風漠漠龍沙路,高上表山帶笑看。
《別友》
雨落江湖秋思清,西風吹袂問歸程。
義深話別情難捨,人遠相思夢已成。
泛泛一舟明月夜,飄飄千星此身輕。
孤山雪星梅花月,有約扶節入帝京。
在殉難的族人中,除虞之的從弟著立、鍾僧、應雷等人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族侄陳規。陳規,字明孫,號虛白,曾登進士第,授登仕郎,崖破時為元兵所執,不屈而亡。陳規一家有子孫二十四人、婦女十人,全部死節殉國。其他還有虞之的幾位從弟,如詹事府左春坊大學士陳應朝、文林郎陳應瑞、應麟、應宙和南屏司戶陳焯等,亦同時為國捐軀。
崖破後,元軍對反抗他們的芙蓉人民恨之入骨,為了報復,將芙蓉整個村莊燒為一片廢墟。現在的芙蓉村,是清朝初年以後重新遂步建立起來的。全村略呈方形,村莊的建築布局有如一座小型的城堡,四周圍為石砌城牆。東面城牆正中開一大門,兩側稍遠外開二小門。大門內建有礁樓一座,雕樑畫棟,雄偉壯麗。南、北兩面城牆,各開兩小門,北面城牆開一小門。從正門進內,是一條筆直的甬道。甬道中部南側有一內湖,湖濱花木繁麗,湖中建有亭台水榭。全村房屋以甬道為中心線,分兩邊排列成“非”字形,整齊雅觀。村的西北角有一座“芙蓉大屋”,共三進,裡面有二十四個天井,還有池塘、花園、月洞門等,造型古樸,系清康熙年間所建。
陳虞之的墳墓至今還在,規模並不很大,康熙年間曾重修過一次。地點是在距芙蓉村三華里的岩下寺洞橋頭大路邊。至今已列為永嘉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