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璗

陳璗,字廷用,行增六,為坦庵先生陳旭的次子,渤海陳姓的第十代祖先,人稱“浙南銀王”。 陳璗出生於明朝英宗年間,秉性聰慧,廣讀詩書,業勤礦務,冶煉白銀。 陳璗幼時,家境貧寒,曾替人牧牛。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陳璗,字廷用,行增六,為坦庵先生陳旭的次子,渤海陳姓的第十代祖先,人稱“浙南銀王”。陳璗出生於明朝英宗年間,秉性聰慧,廣讀詩書,業勤礦務,冶煉白銀。正德七年捐資募義勇御之。嘉靖八年再度捐獻巨資為朝廷軍用,授賑邊承事郎,封敵國公。他一生不求仕途,隱德不耀,事跡流傳至今,深客群人敬仰。
陳璗幼時,家境貧寒,曾替人牧牛。年輕時,到吳學良等富戶在沐鶴鄉(時屬青田)小溪段開礦冶銀場打工,暗中用功學會勘脈、採掘、磨選、煎銷(冶銀)和經營管理等技能,很快成為其中的佼佼者。壯年家道亦稍振,他自辦銀場,約於析置景寧縣前,取得渤海坑的采銀權,其銀場東至本村一里,南至金鐘十五里;西至綠草十五里,北至縣城(指鶴溪鎮)六十里。 
陳璗巧妙應付銀課和內官的貪婪勒索,統御渤海坑銀場,積聚巨額財富,購置了包岸(今渤海)大片荒山沼澤地,先後建造了渤海村(堡)牆、陳氏宗祠、鳳山書院、回龍庵、馬仙宮等公眾建築,並建造一座有360根屋柱、72箇中堂和36個天井構成的豪宅(後毀於火,只留“大處基”地名和遺址)。成化年間(1465—1487年),朝廷以“賑邊”開例納官,他為其父輸銀得授承事郎,弘治四年(1491)父卒,他為父營造石墓。嘉靖八年(1529),朝廷因抗擊倭寇,復開賑邊,他和其兄陳璽“輸金厚助軍用”,同授承事郎之職。陳璗去世後,其家族放棄采銀,回歸耕讀相尚農耕社會。陳璗兒子陳倫埋頭讀書,因博學得贈文林郎。
陳璗故去後,安葬於渤海村後鳳山南麓,在其父墓廬的東側,但形制比坦庵先生墓小許多,從中亦可看出一代銀王對父母的綿綿孝思和赤子之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