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陳清端公祠,紀念一代清官——陳璸公而建。該祠座落在廣東省湛江市雷州市(原海康縣)雷城城東鐘樓里(天主教堂附近),坐北向南,是為紀念“知謀國而不知營家,知恤民而不知愛身”的南粵先賢、明清時代嶺南三大清官之一的陳璸而興建的。始建於乾隆八年(1743年),重修於宣統辛亥年(1911年)。據《南田鐘樓陳氏族譜》記載:“公(陳璸)以名臣望隆當代,凡文武官吏及四方君子之至於斯也,無不躬親趨拜仰止……”該祠1983年6月21日被公布為海康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1月3日被公布為湛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特色
公祠三進,進了門樓左轉,便見一進大門上端鐫刻著蒼勁有力的“陳清端公家祠”六個大字。門聯:“聖帝恩波同雨露,賢良事業並山河”。據《南田鐘樓陳氏族譜》記載:“祠上為正座,中為拱亭,前建大廳,東西廊房,大門三間,高廣丈許。左右東西轅門並峙。南為照牆,高一丈五尺。樹旗竿一對,高三丈余。”
祠堂布局嚴謹,莊嚴典雅,牆圖壁畫栩栩如生,檐雕灰塑工藝精堪,燴清朝中後期的建築風格於一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雷州的民間建築藝術。由於年久失修,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壞,照牆、旗竿、轅門被毀,牆壁上長滿各類植物,雕欄畫棟日漸褪色,但仍難掩其架構雄偉、氣宇軒昂。
走出存放雜物的大門,穿過雜草叢生的庭院,經過破爛不堪的大廳,來到了被風吹雨打而開了“天窗”的正殿,殿中懸掛一幅陳璸的畫像格外引人注目。祠堂里原來供奉的是台灣人民饋贈的香木雕像,可惜在“十年浩劫”中被毀掉了,現在的畫像是根據木像繪製的。關於木像,清代劉世馨的《粵屑錄》是這樣記載的:“祠內所塑像,是自台灣附海送舶來者。聞百姓塑公像二,一留台,一還雷。塑像時百姓環集,數公須若干莖,其黑白長短,皆百姓如式自鑷已須,交塑匠共成之。非甚德盛,孰能如斯!”
事跡
畫像中的陳璸頭戴官帽,身著官袍,面容清癯,兩目炯炯有神,慈祥地端視前方,讓人肅然起敬,教人追思綿綿——陳璸,字文煥,號眉川,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生於海康縣大埔社東湖村(今雷州市附城鎮南田村),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中進士,康熙三十九年始任福建省古田縣知縣。爾後歷任台灣知縣、刑部主事、刑部員外郎、兵部郎中、四川提督學政、台廈兵備道以及偏沅(湖南省)、福建巡撫等職。被康熙帝讚譽為“清廉中之卓絕者”“苦行老僧”。與丘俊、海瑞合稱明清時期“嶺南三大清官”。卒於1718年,享年六十三,追授禮部尚書,賜謚“清端”,入祀京都賢良祠。2007年,被廣東省評為南粵先賢。
陳璸一生最大的貢獻體現在對台灣的治理上。清廷收復台灣後,戰亂始平,人心不穩,加上酷吏當政,急斂暴征,致民不聊生。陳璸在《康熙五十四年十月疏》上描述當時官員腐敗現象:“一人入仕途,於飲食、衣服、器,皆備極華侈。多所費必多所取,方面取之有司,有司取之小民,朘削無已。”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陳璸調任台灣知縣,體察民情,清廉正直,愛民如子,深受百姓擁戴。在治台策略上,“一禁加耗以蘇民困,一禁酷刑以重民命,一禁饋送以肅官箴,一糶積穀以濟民食,一置社倉以從民便,一崇節儉以惜民財,一先起運以清錢糧,一飭武備以實營伍,一隆書院以興文教”。同時對高山族等少數民族實行優撫政策,“革官莊,除酷吏,恤番民……”。幾年後,台灣政局漸趨穩定。國相李光地奇其政績,交章保奏,康熙亦奇之,提升陳璸為四川學政。離任時,百姓萬人夾道,揮淚道別,頻呼“青天”。不久後,台灣又發生民變,官兵久戰不能平。福建巡撫張百行奏請康熙:“為四川學政覓人易,為台灣道得人難。”於是,清廷補授陳璸為台灣廈門兵備道,重回台灣。訊息傳來後,台灣百姓奔走相告,不費朝廷一兵一卒,民變自平。陳璸逝世後,台灣人民感其恩德,紛紛立祠紀念他。
陳璸一生“居懷淡泊,彌高酌水之風”。他以“貪官不在多取,取一錢即為傷廉”作為座右銘。他為官不帶家眷,布衣素食,住的地方僅一廳堂一臥室。他雖在外當官數十年,但心繫鄉梓。家鄉的東洋萬畝良田,經常遭受颱風海潮襲擊,他多次上書朝廷奏請撥款修築海堤。康熙三十四年(1694年),他上書知府,親赴瓊州拜會道台,稟求派捐,但終因經費不足而未果。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他在福建任巡撫時又上疏奏請朝廷。朝廷奉旨將其節約下來的公費銀5324兩,撥給粵省督臣修築東洋海堤。而陳璸也把自己應得的“養廉銀”5000兩,捐為修堤費用。東洋堤岸修固後,惠澤桑梓,鄉民深懷其德,在陳璸逝世後25年,在雷城鐘樓里立祠紀念他。
陳璸是“清廉中之卓絕者”,近300多年來,他的高風亮節一直激勵著後人,對當今廉政建設與台灣回歸祖國大陸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和無可估量的政治意義。
無奈陳清端公祠年久失修,柱傾牆斜,梁蛀瓦裂,岌岌可危,成了人們堆放雜物的場所,置身其中,令人痛心疾首。
令人欣喜的是在一批敬仰陳璸公的熱心人士的倡議下,在雷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下,在雷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的大力支持下,於2009年11月10日,成立了陳清端公祠理事會,秉承“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文保精神,廣結善緣,廣募善款,共襄善舉。相先賢“廉能為官,慈惠利民”的雷州人精神定會生生不息,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