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史料翔實,考證細緻,論述客觀,生動而真實地記錄了陳望道追求真理與進步的一生經歷,忠實地還原了陳望道的精神風貌、道德文章以及高尚的品格風範。這不僅為研究陳望道學術思想提供了全面系統的材料,也為研究“五四”以來中國新文化運動史提供了許多可貴可信的資料,特別是為現在和今後的青年一代,提供了一個學習的榜樣。
圖書目錄
故鄉/1
家庭/4
童年與少年時代/8
男兒立志出鄉關/10
東渡扶桑/13
投身“五四”新文化運動/17
“四大金剛”的衝擊/22
浙江“一師”風潮/31
《共產黨宣言》的第一個中文全譯者/38
編輯黨的機關刊物《新青年》/45
創建中國共產黨有他一功/52
中國工運史上應有他的地位/57
浙江“一師風潮”與中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62
未參加中共“一大”的緣由/70
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倡導者/78
舊式婚姻制度的喪鐘/86
從事新文化教育事業/90
走在反帝反封建前列的上海大學/99
中華藝術大學校長/106
籌建大江書鋪/111
《修辭學發凡》的問世/119
重建家庭/123
在救亡運動中/130
艱苦卓絕的文化反“圍剿”鬥爭/135
發起“大眾語”運動/144
創辦《太白》半月刊/151
桂林師專的歲月/160
組織上海文化界抗日聯誼會/175
影響深遠的中國文法革新討論/183
任教在嘉陵江畔的復旦大學/188
新聞教育事業的創舉/193
“潛廬”星火/204
迎接新世紀的曙光/210
在百廢待興的日子裡/227
新復旦的首任校長/233
在新中國的政治舞台上/242
風雨同舟肝膽相照/252
飲水思源頌黨恩/262
知識分子的甘霖/268
倡導科研和新學風/276
語文革新的旗手/288
復旦師生的貼心人/315
情滿復旦園/320
寄託/325
在“文革”風暴中/330
編後記/343
文摘
書摘
輯黨的機關刊物《新青年》
1920年初,以李大釗、陳獨秀為代表的一批先進知識分子,把視線縈注於勞工運動。他們紛紛發表文章論述勞工階級的經濟地位及歷史作用,同時還到工人民眾中去調查研究,尋求革命的依靠力量。這年夏天,在上海、北京、廣州等地,先進的知識分子和工人一起聯合舉行了紀念“五一”勞動節的慶祝活動。在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開始結合,知識分子與產業工人開始結合的過程中,建立中國共產黨的要求被提了出來。就在此時,共產國際代表魏經斯基於1920年春來華。他先在北京訪晤了李大釗,同北京的一些先進知識分子舉行座談。然後經李大釗介紹,於4月到上海會晤陳獨秀,同上海的一批先進知識分子舉行座談。經過多次討論和交換意見,取得了統一的認識,這就是中國必須“走俄國人的路”,成立一個新型的無產階級政黨。
1915年9月,由陳獨秀在上海創刊的《新青年》雜誌,曾經是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的積極倡導者和推動者,是激進民主主義者的號角。十月革命後《新青年》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後,《新青年》逐漸由一個激進民主主義的刊物轉變為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刊物。例如,在1920年的5月1日,《新青年》雜誌在陳獨秀的主持下,出了“勞動紀念號”專輯,刊有李大釗的《“五一”運動史》及介紹蘇俄和我國各地工人狀況的材料和工人題詞。
陳望道於1920年4月底應邀來滬後,由於原邀請單位《星期評論》突然被當局勒令停刊,他旋即應陳獨P45秀的邀請參加《新青年》的編輯工作。5月1日,他來滬僅數日,即偕同陳獨秀、施存統等在上海澄衷中學,共同發起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的活動。緊接著又在老靶子路(今武進路)的空地上舉行慶祝集會。參加這次紀念大會的有各行業工人和各界來賓500人。這是中國工人階級第一次紀念自己的節日——國際勞動節。
同年5月至8月,他在參與籌建上海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及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的同時,又參與把《新青年》改組為黨的機關刊物這一活動。同年12月,陳獨秀應邀赴廣東任職,遂由他接任主持《新青年》的編務工作。陳獨秀於12月26日離滬時寫給胡適及高一涵的信中曾提及將《新青年》交付給陳望道負責的事:“弟今晚即上船赴粵,此間事情已布置了當。《新青年》編輯部事,有陳望道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