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陳延敬是康熙字典的作者。康熙皇帝對他極為器重,曾多次賜詩、賜聯、題字。致仕時,康熙帝在花甲之年,為他御題“午亭山村”匾額和“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的匾聯,以示為其功德的褒獎。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四月,陳廷敬病逝,享年74歲,康熙特命皇三子誠親王胤祉率滿漢文武大臣前往祭奠,為御賜輓詩,其中有"世傳詩賦重,國典玉衡平"之句。以示辭別。然後遣官護喪歸葬故里。
人物分析

出生於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皇城村的陳廷敬,是靠考取功名而被康熙帝發現的。他原名陳敬,自幼聰慧過人,理想遠大。儘管家庭非常富裕,但他仍然刻苦攻讀,憑著滿腔為國效力的熱情,一舉考中進士。然而當時官場黑暗,他一開始並沒有金榜題名,反倒被冤枉入獄,險些喪命。後來得到朋友李振鄴(後來成為陳廷敬的岳父)的幫助,才得以活命。這期間,李振鄴教會陳廷敬一個“等”字,讓他擯棄浮躁,束縛心性,韜光養晦,靜待雄起。陳廷敬將“等”字牢記在心,並最終抓住表現時機得到了皇上的賞識,並賜名一個“廷”字,光宗耀祖。陳敬從此改名陳廷敬,也開始了富有傳奇色彩的官場人生。
進入朝廷,雖然陳廷敬深得康熙帝的寵幸,但畢竟初來乍到,官職也不大,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個漢臣。在朝廷中,滿臣和漢臣是面和心離,對於剛剛進入官場的陳廷敬來說,他深知這期間的厲害。而隨著索額圖和明珠權力的加大,更是出現了結黨營私的現象,即聞名天下的“索”黨和“明”黨,索額圖和明珠這兩個滿大臣都有自己的野心,也都曾權傾一時,雖然表面上還是不錯,但內心卻巴不得對方立刻失寵。面對著皇上一手提拔的陳廷敬,他們兩黨當然想將他拉入,而陳廷敬是相當理智和聰明的,他知道,自己唯有清清白白,兩不相幫,一心為皇上才是正道。根據自己的判斷和李振鄴老先生的指點,他知道這兩黨相爭,必然是兩敗俱傷。據此,他採取了中立的態度,而事實也證明了他的判斷是正確的:穩固才是最重要的。
康熙帝重新錄用陳廷敬,使陳廷敬內心感慨萬分。他知道,這次復出,必將受到明珠等人更大的打擊。現在的明珠權傾朝野,百姓更是怨聲載道。而陳廷敬在這個時候恰恰正確地揣摩到了皇帝的心理,感覺到皇帝對明珠已經失去了往日的寵幸,更是要找個機會要懲治一下明珠。那么陳廷敬是怎么察覺到皇上心思的呢?一次皇上找陳廷敬問話,說話間陳廷敬隨口說出“明相國”幾個字,不料康熙大怒,說“大清從未設過什麼相國,何來的明相國?”從這一句話中,陳廷敬察覺到了康熙帝的心思。他認為,反攻的時機成熟了。隨後,他蒐集證據,利用康熙檢閱海軍的一次機會,設計了一個連環參,直接間接地連參了明珠、索額圖、徐幹學和高士奇四位大臣,結果則是,明珠罷相削權,索額圖身死囹圄,徐幹學去官之後鬱郁早逝,高士奇倍享尊榮卻被斥退回籍。這計連環參,不僅保全了自己,更是幫助康熙消除了朝廷中多年的“明”“索”兩黨之爭。關鍵時刻,一向穩重的陳廷敬痛下狠手,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之前是別人教會他“等”“穩”二字,自己琢磨出一“忍”字,現在則是逼出了一個“狠”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