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州伏羲碑林

 陳州伏羲碑林物位於淮陽縣太昊陵景區東側,占地十餘畝,是以碑刻的形式傳頌伏羲功德的一處人文景觀,也是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石刻的集中點之一,以及歷代名家書法藝術薈萃之

簡介

陳州伏羲碑林物位於淮陽縣太昊陵景區東側,占地十餘畝,是以碑刻的形式傳頌伏羲功德的一處人文景觀,也是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石刻的集中點之一,以及歷代名家書法藝術薈萃之地。

碑林收藏

淮陽作為羲皇故都,具有極其豐厚的文化積澱,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千百年來,歷代帝王親臨制祭、御製祝文多達71次,文人騷客來此賦詩抒懷、翰墨鑄情者更是燦若繁星,比比皆是。碑刻包括國家領導人題詞,歷代帝王、文化名人、當代書法名家手跡,以及古今歌頌伏羲功德的詩詞、太昊陵保存的御祭碑等珍貴碑刻共306方。

碑林布局

碑林的正門,單檐硬山式,灰瓦覆頂,上懸原中國書協主席啟功先生題寫的“陳州伏羲碑林”六個大字。
門內東行,有一碑亭,碑亭內為康熙十五年御祭碑,記載的是康熙冊立太子的第二年,即康熙十五年欽派禮部右侍郎到陳州祭祀羲皇,敬祈眷佑太子,以期國泰民安,國本永固,足見當時對羲皇的崇敬程度。
碑林的東廊主要陳列省部級領導、社會及書界名人的碑刻,共鑲嵌碑刻53方,這種鑲嵌方法有別於他處,凸出牆面1公分,猶如一幅幅藝術品懸掛在牆上,給人以視覺上的享受,讓人充分體驗到主人的匠心和獨運。東廊北碑亭為重檐碑亭,亭內的御碑是宋太祖趙匡胤的修陵奉祀詔,規制最大,通高3.6米,碑寬1.2米,下為龜趺,又稱辟邪、鰲座,兩側游龍護體,上為蟠龍碑首,一派帝王景象。碑文記載的是宋太祖為了安定政局,穩定民心,御駕親巡各地,到陳州視察時,目睹太昊陵廟貌衰頹,發此詔書,使太昊陵方得修葺,伏羲氏永享祭祀。
碑林的北廊為整個碑林的核心位置,主要陳列我們國家領導人的碑刻。“萬姓同根”是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李鵬於2004年為首屆姓氏文化節題寫的。“羲皇故都”是朱�基總理來太昊陵視察時題寫。東北西三面牆上鑲嵌的小型碑刻,全部為龍字,是從殷商甲骨文到現代各時期的最具代表性的名家之作。第一幅為墨海游龍四字,墨海即浩瀚的書法作品,游龍即遊動的龍,猶如給每個龍字賦予了生命。人祖伏羲的一大貢獻就是以龍紀官,使天下大治。他創立了龍圖騰,自號龍師。《左傳・昭公十七年》載:“伏羲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黃帝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炎帝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伏羲文化的靈魂也就是龍的精神。龍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力量的象徵,中國的大地被稱為龍的土地,中國人被稱為龍的傳人,龍的精神是中華民族之魂,一曲《龍的傳人》更是唱響了海內外,血脈相承的羲皇之孫,都以是龍的傳人而自豪!我們陳州是龍都,在這裡展示龍字,更能體現伏羲文化的淵源。
西碑亭和東面的碑亭遙相呼應,相得益彰,是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正月親自撰寫,並遣會同館副使路景賢到太昊陵致祭,朱元璋登基於1368年正月,到撰寫此祭文恰好是三年,所以文中說“主宰庶民,今已三年矣”,他的黃帝祭則說“今已三年矣”,說明他首先祭的是太昊伏羲氏,這與史書所載“朱元璋訪求帝王陵寢,太昊陵首列第一”的記載是一致的,原碑現存於太始門內,該碑是原碑的放大克隆品。碑亭南側有一通石碑,碑文是自詡為十全武功的乾隆的御祭文。康熙乾隆時期被譽為康乾盛世,是清朝皇帝中的傑出人物。乾隆十六年,他的母親孝聖憲皇后六十大壽,慶壽典禮非常隆重,派欽差大臣來陳州祭禮羲皇,祈求為母親增壽添福。
碑林內的八卦廊是極具伏羲文化特色的八卦型建築,八方各有便門,陳列以當代書界名人作品為主,其中有五屆書協主席的作品。碑林前立有石碑一通,時任周口市文化局長的王少清先生撰文以紀。

碑林記

以文化現象與文明傳承之旨觀照太昊伏羲氏,追緬功德,知古今之序,共仰圖騰,興玄黃之思,而不拘於檢考,亦當則並唯物史觀。羲皇故都淮陽,地古文厚,民殷風淳,擁谷畜之利,握黃淮之樞,無峰壑之險而極原野之闊,絕江河之波而具平湖之幽,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也。千百年來,文脈綿延不息,風華代有譜繼。海宇中華兒女,值此國運興昌,民族團結,社會和諧,文化繁榮之日,追根思源,莫不感念伏羲人文功業,千萬里追尋宛丘故地,千萬次凝目羲皇故都,思接千載,心游萬仞,其意綿綿,其情切切。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淮陽賢達袁占琴、李騰雲、張雲生、何仰羲、李鍾晨、張德聲、張繼華,諸君首介,擬創立伏羲碑林,聚當世政、史、文各界名宿,辭賦抒懷,翰墨鑄情,獨造古陳人文風景。之後春秋相疊,碑林籌建委員會同仁以移山填海之毅力,憑孜孜篤厚之誠樸,揚超邁峻達之風骨,克服條件簡陋,經濟窘迫,年事漸高等諸多不便,南下滬寧,北上京津,多方奔波,廣為搜求。柬函所至,莫不欣然應命,揖首之處,皆有佳作相呈。珠瑩玉璨,凡三百餘幅矣,蔚為當今書壇精英精品之大觀。而矢志其間諸叟,已先後多人竟作仙凡之別。經年一夢,風塵霜月何覺何知?淮陽百萬人民,於伏羲碑林關注有加,情懷殷殷;賈書君任連軍等縣四大班子領導,齊玉珍攜管理局全體員工,秉文化興縣之方略,稽古開今,情牽義接,善莫大焉。夫碑者,山之骨史之脈文之氣相融之物也;夫碑林者,盛事之跡盛世之象也。銜蔡水,倚羲陵,寓八卦,合五行,伏羲碑林審規慎劃,精構巧築,煌然而立矣。羲皇巍巍,山嶽為碑,羲陵巍巍,碑林作歌。後人來此讀碑,感念羲皇之餘,亦當追憶斯世碑林興建之德。丙戊秋日,王少青沐手為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