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陳大章,(1901—1989)原名陳治國,漢族,遼寧省北鎮滿族自治縣馮屯人。1901年10月出生,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原張學良將軍的隨從衛士、副官、國民革命軍騎兵軍第三師第七團團長。
周總理曾說陳大章先生對促使張學良將軍政治態度的轉變也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為革命作出了貢獻,我們不應該忘記他。也是我黨的“千古功臣”。
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證明了陳大章在歷史上對革命有過貢獻並任政協委員會專員。從1955年開始,陳大章連任了六屆政協委員,一直到他1986年退休,長達31年。1954年、1956年、1958年三次被選為人大代表。
1989年4月27日晚10時50分逝世,享年88歲。
人物年表
1925年起開始追隨張學良將軍。
1929年3月陳大章奉命去天津把趙綺霞接到瀋陽。當時陳任張學良的副官。
1932年1932年秋,北平。陳大章先生當時是張學良將軍的侍衛副官,跟隨張將軍已經九年了。那時張學良住在中南海。
1935年陳大章被張學良任命為東北軍騎兵軍第三師第七團團長,率部隊駐守在甘陝交界處的西峰鎮。
1935年1935年底,10月1日至11月21日,大批東北軍的眷屬流落在西安街頭,靠乞討過活。陳大章回響張學良號召參加捐獻在西安修建了東北新村。
1935年1935年末騎兵第七團團長陳大章為改造部隊並自動的做抗日的準備,以適應抗日的需要,經張學良批准於到北平招收了100名一二九運動的積極分子組成學生隊,對他們施行軍政訓練。他們大部分都是大專或中學學生,其中有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和民先隊員。
1936年1936年4月9日隨同張學良駕機親赴延安,1936年4月起,張學良開始了和中國共產黨的秘密接觸。
1936年7月末,參加抗日同志會。
1936年1936年9月隨同張學良親赴延安與中國共產黨正式簽訂了《抗日救國協定》,雙方正式結束敵對狀態,中國工農紅軍、張學良的東北軍、楊虎城的西北軍形成了擁護“民族統一戰線”的“鐵三角”。張學良向紅軍提供了大量的過冬棉花,藥品、新鮮食物等物資,解決了紅軍過冬的燃眉之急。另外,當時鄧小平病重,生命垂危,無藥可醫,也是張學良的援助救了他的性命。張學良不但接受並積極學習共產主義思想,並與周恩來舉行了會談,決定聯合抗日。
1936年8月,成立東北軍學生隊。
抗日同志會由張學良自任主席,其主要負責人員為書記應德田,行動部長孫銘久,理論部長苗劍秋,組織部長劉瀾波,宣傳部長苗勃然,都是成立時選出的。秘密的抗日活動,如軍官抗日教育,東北救亡總會的抗日活動,流亡學生的收容訓練,東北大學學生的收容等等; 接待紅軍代表,掩護紅軍的來往人員等等;
1937年陳大章先生在此期間,與東北軍中的中共地下黨員交往密切,他親自到北平招募了一百名青年學生(其中一些人是民先隊員或共產黨員)。他到學校里對學生們說:“我們招你們就為了抗日,沒有別的目的。”那時候進步學生也都願意抗日。他招的這些人組成了“騎兵軍第七團抗日學生隊”,由他親任隊長。他還為學生購買進步書刊,向學生進行抗日救國教育。學生中還建立了共產黨的支部。李覺、朱明、高尚林等人都是這個隊的成員。後來,這些進步學生中的很多人都去了延安,成長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的優秀人才。
1937年1月8日與聯軍將領一百二十五名(總計一百二十六名)特聯名發出通電《西北將領回響歌電通電》此電原載西安《解放日報》1937年1月9日第1版。
1937年 1937年2月被國民黨定位“西安事變”重要分子。
1938年2月2日由於二·二事件的影響陳大章與同志會的其他成員康鴻泰、文英奇,王甲昌、張哲、商亞東等也被迫離開了東北軍。這些人的離開,是東北軍中抗日力量的很大損失。劉瀾波同志到淳化去看望時,曾引《紅樓夢》中“三春去後群芳散”這一詩句,慨嘆當時的情景。
1938年東北軍被國民黨政府調離陝甘地區,陳大章以“非法”招募學生連的罪名被國民黨關押,並沒收全部財產。後經友人營救脫險,先躲到北平,又被懷疑為“八路軍的探子”遭到日本人追捕,不得已才隱居成都,以種菜為生。
1954年當選為區人民代表。
1955年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證明了陳大章在歷史上對革命有過貢獻並任政協委員。從1955年開始,陳大章連任了六屆政協委員,一直到他1986年退休,長達31年。
1966年“文革”開始了。因受到周恩來秘密指示必須保護,文革期間未受到衝擊。當時也有人想整陳大章,派出所的人說:“誰整他誰負責。”。
1983年11月,陳大章實現了自己多年來的夙願,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86年在西安事變50周年的,曾任北京市政協副主席的陳老,將原詩公諸於世:
卿名鳳至不一般,
鳳至落到鳳凰山。
深山古剎多梵語,
別有天地非人間。
詩中表達了張學良將軍對於鳳至的摯愛,並隱露出對反動派倒行逆施的憤慨。
1989年4月27日,陳大章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88歲。
人物著作
《西安事變紀實》、《談西安事變以前的西北“剿總”》、《東北軍騎兵七團抗日學生隊》、《西安事變張學良將軍派劉桂五去華清池活捉蔣介石的經過》等。參與電視劇《少帥傳奇》編輯並擔任顧問。自幼喜愛書法並在練習中自成一體被好友們稱為大章體。
家庭成員
子:陳其科(鄭州鐵路局高級工程師)
媳:方鍾玉(鄭州鐵路局高級教師)
孫:(共四人)陳正理(鄭州鐵路局職工)
曾孫:陳宏(鄭州鐵路局職工)
曾孫女:陳園
曾孫女:陳偉
相關電訊
《西北將領回響歌電通電》全文:
(銜略)頃復楊主任於主席暨各軍長一電,文曰:奉讀歌電,憂國心長,詞嚴義正,三復莊誦,百倍奮興。竊念今日救國之圖,孰急於抗日;速亡之禍,孰烈於自殘。自蔣委員長在陝採納抗日主張、張副司令親送回京後,遐邇同袍,感於領袖之人格偉大與統帥之心跡光明,一旦聲氣應求,推心置腹,莫不竊幸戰士遂復仇之志,國家有匡復之機,從此在統一指揮之下,矢足矢勇,效命疆場,踴躍激昂,至於出涕。豈意阻礙橫生,變化莫測。委員長離京未久,中樞政令,竟致操縱於人,匪唯將委座救國諾言忍為恝置,並對張副司令強制留京。而當前之最可痛心者,厥惟中央軍隊不顧委座行前之殷諄誥飭,數日之間,遽行增兵十師以上,向西推進,威脅西安。直欲造成內戰,危害國家,其用心何在?真百思而莫解矣!夫救亡抗日,為全園共同心理。文日主張,既邀委座鑒納於前,凡為部屬,允應及時共勉,待命殺敵,詎容背道而馳,反戈內向!忘軍人之天職,損領袖之大信!□□等夙列戎行,親承教義,報國寸志,唯以統帥之心為心。值此橫逆頻加,莫不同聲憤慨!苟至忍無可忍,誓當起而周旋!全部官兵鹹具同志,一致效命!為國自衛,萬死不辭。披瀝陳詞,敬祈鑑察。沈克、高桂滋、高雙成、劉翰東、張文清、賀奎、常恩多、霍守義、李振唐、牟中珩、劉啟文、吳克仁、周光烈、王玉堂、趙毅、周福成、郭希鵬、張誠德、劉桂五、檀自新、及汲紹嵐、趙海清、常煥、董彥乎、唐君堯、高鵬雲、許權中、王毅武、趙壽山、耿志介、武士敏、柳彥彪、王竣、孔從周、孔友仁、張治邦、葛晏春、林大木、蒲貴麟、顧惠全、王烈景、應鵬綸、范景華、張右卿、王淦塵、孫庭輝、張心德、米惠榮、朱芝榮、劉漢玉、唐振海、夏樹勛、劉宗顏、宋光第、王榮基、萬毅、王肇治、於一丸、王秉鉞、李偉才、謝祝華、李德明、梁忠武、張儒彬、李蔭坡、侯者垣、於學道、扈先梅、王玉瓚、姜寶德、吳桐岡、吳騫、岳如升、渠金秀、孟忠周、周毓瑛、汲紹綱、馬萬珍、邱立亭、趙紹宗、王理寰、宋蔭卿、陳大章、徐長熙,張甲清、汪瑢、王宇疆、張景奎、張慶第、劉佩韋、杜維綱、唐述吉、榮子垣、孫銘久、李振西、韓子芳、閻揆要、樊雨農、馮邇革、孟慶鵬、任雲章、李俊彥、張之因、李維民、張駿京、張世駿、程鵬九、孫子坤、陳際春、行占鰲、王宏業、黃維華、王克敬、薛如蘭、楚憲曾、李文澄、申及智、李家驥、劉威誠、沈璽亭、鄭培元、唐德楹、張英之、楊復震、王鎮華、張偉斌同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