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家族遷徙
陳堯叟祖籍北方,為今內蒙古自治區的河朔之地。其先祖陳翔為唐末並門的書記官。王建(前蜀高祖)入川,翔被用為從事,在王建左右。為王建陳述遷順的利弊(勸王建不稱帝)而違忤了王建,被王建派出作新井縣令。後來陳翔棄官居西水。
陳堯叟之父為陳省華。陳省華初入仕途,即為後蜀西水縣尉。宋滅後蜀後,陳省華授官隴城主薄,又遷櫟陽令。
滿門風華
陳堯叟生於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其父教子嚴而有方,於端拱二年(989年)即中狀元,受到太宗皇帝的召見。堯叟器宇軒昂,舉止大方得體,回答皇上垂詢時口齒清晰,辭意暢達。太宗很是高興,問左右的大臣:“這個年青人是誰的兒子?”王沔回答說:“他是樓煩縣(也稱婁煩,在今山西境內)縣令陳省華的兒子。”太宗於是召陳省華進京陛見,覺得陳省華是個人才,就委任陳省華做了太子中允(太子屬官,屬詹事府,掌侍從禮儀、駁正啟奏等,官階為五品)。次年四月,太宗皇帝又在同一天提升陳省華、陳堯叟父子任秘書丞(古代掌文籍等事之官),並賜給兩人緋袍(宋制,五品以上三品以下官員著緋色官服)以示恩寵。父子同日升任同樣的官職,受同樣的賞賜,實屬曠代殊榮,千餘年來一直被傳為佳話。
陳堯叟的弟弟陳堯佐比陳堯叟還早一年入仕,經歷豐富,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子太師等重要職務。另一個弟弟陳堯咨也高中狀元,雖然學術、政績不及陳堯叟,但擅長軍事,後官至天雄軍節度使。在當時,兄弟高中狀元之例少之又少。對此,宋人劉斧曾在《青瑣高議》中稱“聖(宋)朝之盛,一家而已”。
為官為民
宋真宗鹹平初年(998年),陳堯叟作了廣南西路轉運使(宋代廣西行政長官名,又稱漕使。轉運使始於唐代,宋太祖為集中財賦和加強對地方的控制,設定專職的轉運使和都轉運使)。此前,陳堯叟為工部員外郎。廣西在當時還很閉塞、落後。這裡氣候炎熱,山上石多樹少,人們若是在夏季勞作、行走極易中暑。當時的廣西人多不知道打井,許多地方飲水只能靠下雨時的積水,或到河溝取水飲用,很不衛生。陳堯叟便在當地掀起浩大的植樹運動,還教人們鑿井取飲用水。幾年後,廣西大片的荒山都變綠了,各地都鑿建了水井,這樣既改善了氣候,又保持了水土;而人們飲用井水,也減少了疾病。
為了減輕百姓勞作、行走之苦,陳堯叟還命人們在大路旁邊每隔二三十里就修建一座涼亭,供行路人避雨、休息。夏天,亭里還設有盛茶水的缸和飲用的碗勺,茶水由附近的村民輪流供給。
還在陳堯叟離京赴廣西上任時,同僚宋湜曾作一首《送陳堯叟赴廣西漕》相送:“憐君將命拜新恩,送別都門亦斷魂。雨歇佳林秋更暖,瘴連梅嶺日多昏。”可見當時的廣西一帶被認為自然環境極其惡劣。而當時嶺南風氣未開化,迷信風俗濃厚,加上嚴重缺醫少藥,因此巫醫盛行,人們生病之後,往往把救災避難的希望寄托在神靈身上,多去求神問卜,而不是用藥物治療。
陳堯叟以醫學為武器,與巫醫的欺詐和百姓的愚昧作鬥爭,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發出布告,大力向百姓宣傳信巫不信醫的危害,告訴百姓生病求巫乃愚昧無知的表現,同時批駁、揭露巫醫的欺詐行為,取締巫醫在民間的一切活動。二是大力倡導、推廣醫藥,深入民間收集常見病的中藥驗方,編成《集驗方》,請匠人刻碑立於交通要道,方便百姓抄錄推廣。《宋史·陳堯叟傳》載:“嶺南風俗,病者禱神不服藥,堯叟有《集驗方》,刻石桂州驛”。三是由官府出錢,招募郎中,配製湯藥,低價或者免費向貧困家庭提供醫藥救助。四是積極培養地方醫學人才,緩解本土醫學人才短缺的矛盾。
經過陳堯叟大張旗鼓的宣傳和批駁,百姓提高了對醫學的認知水平,知道有病要用藥物療疾,不能相信巫醫,許多人因此得救了。同科進士楊侃寫下《送陳堯叟》一詩,讚嘆他的這一善舉,詩云:“馬困炎天蠻嶺路,棹沖秋霧瘴江流。辛勤為國親求病,百越中無不治州。”
陳堯叟還在廣西推廣種植苧麻(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皮含纖維質很多,劈成細絲,可以做繩子,又可織夏布)。 宋真宗鹹平初,朝廷詔令諸路官員督促百姓種植桑棗,各州、縣紛紛回響。陳堯叟根據廣西石山多的自然條件,鼓勵百姓種植苧麻。
陳堯叟上奏朝廷說,苧麻十年一種,一年三收,可用來紡紗織布。過去這裡的夏布售價很低,因此老百姓織的多,拿到市場賣的少,經濟也很困難。考慮到布帛是國家緊缺的軍需物資,應倡導百姓大量紡織,再用錢、鹽折合收買。希望朝廷準許當地百姓以所種苧麻,抵折桑棗之數。這樣布帛得以上供,錢幣貨物可以下流,無論是朝廷還是老百姓,都可以得到較大利益。 真宗皇帝同意了陳堯叟的意見,這樣,本來產於北方的苧麻,開始在南方推廣開來。
穩定邊境
瓊州(今海南島)的公用糧食是廣西南面幾州接濟,並由廣西派兵輸送,因士兵不習水性,多次出現覆船死人的情況。陳堯叟到任即著手解決這個問題,經調查後,選正對瓊州的遞角場為點,令雷、化、高、太平等四州的租米輸集於場,因這四州與場接近,又有水路相通。然後叫瓊州遣蜓兵(是善操舟楫的水上民族組成)具舟自取,使給和取的都感到方便。再就是與廣西接壤的交州是黎桓統治的地方。交州在今越南東北部,五代時稱靜海軍節度使,993年又封為交趾郡王。加封前後的具體工作都由廣西地方官做,廣南西路的地方長官就藉機勒索黎桓,一次就是數千緡錢。黎桓為了籌積這筆錢財,刑逼轄區人民,出現許多斷手斷足的情況。陳堯叟到廣西,朝廷要加封黎桓為國信使,這又是交州人民的一場災難。陳堯叟知情後,奏請朝命,召來桓子,給以封賞,卻其私贈。這既是改變惡習,又給交州人民減少了痛苦。黎桓統治的交州和廣西的交界處,是海盜的出沒之路,這些海盜又多以交州為入寇廣西的屯集地;而交州的亡命者又多前來廣西藏匿。陳堯叟則捕獲亡命,送回交州。黎桓為了報謝陳堯叟,也捕絕海盜,使邊境安寧,人民的生命財產也得到了一定的保證。
陳堯叟在廣西政績顯著,很快被調回京城,加刑部員外郎,充任度支判官,又出京為廣南東、西兩路安撫使,再入京為樞密直學士知三班兼銀台通進封駁司。黃河決口澶州,陳堯叟與馮拯同為河北、河東安撫副使。事畢回京,奉詔裁減冗事,結果減去煩冗帳21、5萬餘道,河北冗吏75員。景德元年(1004),遼軍南下,直逼澶州,朝野震恐。陳堯叟主張遷都,受到主戰派寇準的指斥。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的戰事頻繁,急需軍馬。真宗皇帝又命陳堯叟兼群牧制置使,在中國職官史上,陳堯叟首開制置使的先例。後因他以樞密使加平章事的任務繁重,一度免去制置使職。但因軍馬戎事是國之本,別人辦不好,又委他兼任。陳堯叟任職期間,擬訂條例,著有《監牧議》,建立了宋朝的馬政。如要談宋朝馬政的規制,當首談陳堯叟。
得享隆恩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封禪泰山,堯叟奉詔撰《朝覲壇碑》,進工部尚書後,又撰《封禪聖制頌》,真宗還作歌答之。真宗西祀汾陰,堯叟為經度制置使,判河中府,進戶部尚書,又奉詔撰《親謁太宗廟頌》,真宗要陳堯叟書寫“御製歌詩”刻石。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陳堯叟升任宰相,充樞密使。陳堯叟晚年患腳疾,行走困難,因此他請求辭去宰相職務,真宗皇帝沒有同意。陳堯叟告假在家養病,真宗皇帝車駕親臨其府第探視。後來陳堯叟又懇切請求辭職,皇上這才同意了,讓他到河陽作通判。在他出京辭行時,真宗特許他的小轎一直抬到便殿,又讓他的兒子把他扶到皇上近前,並叫他不要下拜,還賜他坐著談話。
天禧元年(1017年),堯叟病危,真宗詔準回京,不久辭別人世,享年五十七歲。真宗廢朝二日,以示哀悼,贈侍中,卒諡文忠。
人物評價
總評
陳堯叟有人才、文才、幹才,政績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宋史》對他的評語是:“堯叟偉資貌,強力,奏對明辨,多任知數。久典機密,軍馬之籍,悉能周記。”
歷代評價
趙恆:堯叟素有裁斷。
脫脫:鹹平、天聖間,父子兄弟以功名著聞於時者,於陳堯佐、宋庠見之。...堯叟出典方州,入為侍從,課布帛,修馬政,減冗官,有足稱者。...君子以為陳之家法,宋之友愛,有宋以來不多見也,嗚呼賢哉!
個人作品
著有《請盟錄》三集二十卷行世,已佚。《全宋詩》錄其詩九首。
軼事典故
天子請客
陳堯叟為樞密院長官時,有一天將日落時,忽然有宦官傳宣陳堯叟召見。陳堯叟入皇城右掖門後,天已昏黑,遂被引入宮城內。彎彎曲曲地走了好久,不時見有簾幕燈燭,都不知道是什麼地方。然後來到一座小殿前,有兩個雕花的欄桿,已有幾人先到,都站在殿前的庭院中,殿上垂著竹簾,點燃的蠟燭也不過十幾支。相繼來到的共有七人,掌禮儀的宦官於是奏稱“班齊”,當時有陳堯叟、丁謂、杜鎬等七人,杜鎬當時還只是館職人員。許久,皇上的轎子從宮中出來,燈燭也不過幾十盞。宴會準備得很豐盛,捲起帘子後,皇上令諸人不要叩拜,都升殿就座。皇上御座設在宴席的東面,而設陳堯佐的座位於宴席的西面,如同常人宴客的賓主之位。陳堯叟等都惶恐不敢就位,皇上不停地宣諭就座,陳堯叟懇切陳述自古未有君臣並排列坐的禮儀,以至於解釋再三。皇上不高興地說:“本來因為天下太平,朝廷無事,想與卿等共享快樂。如果這樣,哪還比得上就在外朝開宴?今天只是宮中供給置辦的,未嘗叫有關部門做什麼,也不召中書輔臣參加。以卿等都是擔當機密職事和文館職任的,侍從之臣沒什麼嫌疑,權且想促膝坐坐,說說笑笑,不必再多推辭。”陳堯叟等都要趨下台階稱謝,皇上急忙制止,說:“此等禮數,暫且都放下。”堯叟等惶悚戰慄,正襟危坐,皇上笑語極歡暢。酒喝了五六巡,餐具中間各給放了兩個紅錦囊,置於諸臣之前,都是大珠寶。皇上說:“風調雨順,年景豐收,中外康樂富足,恨不得與卿等每天晚上都聚會。太平世道難遇,這點東西就算贊助你們宴集遊樂的費用。”諸臣欲起立稱謝,皇上說:“且坐,過會兒還有。”如此上酒三巡,都有賜予,全是美金重寶。宴會結束,已到了四更天,當時人稱這次是“天子請客”。
宋史文載
堯叟字唐夫,解褐光錄寺丞、直史館,與省華同日賜緋,遷秘書丞。久之,充三司河南東道判官。時宋、亳、陳、潁民飢,命堯叟及趙況等分振之。再遷工部員外郎、廣南西路轉運使。嶺南風俗,病者禱神不服藥,堯叟有《集驗方》,刻石桂州驛。又以地氣蒸暑,為植樹鑿井,每三二十里置亭舍,具飲器,人免暍死。會加恩黎桓,為交州國信使。初,將命者必獲贈遺數千緡,桓責賦斂於民,往往斷其手及足趾。堯叟知之,遂奏召桓子,授以朝命,而卻其私覿。又桓界先有亡命來奔者,多匿不遣,因是海賊頻年入寇。堯叟悉捕亡命歸桓,桓感恩,並捕海賊為謝。
先是,歲調雷、化、高、藤、容、白諸州兵,使輦軍糧泛海給瓊州。其兵不習水利,率多沉溺,鹹苦之。海北岸有遞角場,正與瓊對,伺風便一日可達,與雷、化、高、太平四州地水路接近。堯叟因規度移四州民租米輸於場,第令瓊州遣蜑兵具舟自取,人以為便。
鹹平初,詔諸路課民種桑棗,堯叟上言曰:“臣所部諸州,土風本異,田多山石,地少桑蠶。昔雲八蠶之綿,諒非五嶺之俗,度其所產,恐在安南。今其民除耕水田外,地利之博者惟麻薴爾。麻薴所種,與桑柘不殊,既成宿根,旋擢新乾,俟枝葉裁茂則刈獲之,周歲之間,三收其薴。復一固其本,十年不衰。始離田疇,即可紡績。然布之出,每端止售百錢,蓋織者眾、市者少,故地有遺利,民艱資金。臣以國家軍須所急,布帛為先,因勸諭部民廣植麻薴,以錢鹽折變收市之,未及二年,已得三十七萬餘匹。自朝廷克平交、廣,布帛之供,歲止及萬,較今所得,何止十倍。今樹藝之民,相率競勸;杼軸之功,日以滋廣。欲望自今許以所種麻薴頃畝,折桑棗之數,諸縣令佐依例書歷為課,民以布赴官賣者,免其算稅。如此則布帛上供,泉貨下流,公私交濟,其利甚博。”詔從之。代還,加刑部員外郎,充度支判官。
未幾,會撫水蠻酋蒙令國殺使臣擾動,命堯叟為廣南東、西兩路安撫使,賜金紫遣之。事平,遷兵部,拜主客郎中、樞密直學士、知三班兼銀台通進封駁司、制置群牧使。
河決澶州王陵口,詔往護塞之,遂與馮拯同為河北、河東安撫副使。時中外上封奏者甚眾,命與拯詳定利害,及與三司議減冗事。俄與拯並拜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有言三司官吏積習依違,文牒有經五七歲不決者,吏民抑塞,水旱災沴,多由此致。請委逐部判官檢覆判決,如復稽滯,許本路轉運使聞奏,命官推鞫,以警弛慢。乃詔堯叟與拯舉常參官乾敏者,同三司使議減煩冗,參決滯務。堯叟請以秘書丞直史館孫冕同領其事,凡省去煩冗文帳二十一萬五千餘道,又減河北冗官七十五員。
五年,郊祀,進給事中。會王繼英為樞密使,以堯叟簽署院事,奉秩恩例悉同副使,遷工部侍郎。真宗幸澶淵,命乘傳先赴北砦按視戎事,許以便宜。景德中,遷刑部、兵部二侍郎,與王欽若並知樞密院事。真宗朝陵,權東京留守。每裁剸刑禁,雖大辟亦止面取狀,亟決遣之,以故獄無繫囚。真宗曰:“堯叟素有裁斷,然重事宜付有司按鞫而詳察之。”因密加詔諭。俄兼群牧制置使。始置使,即以堯叟為之,及掌樞密,即罷其任。至是,以國馬戎事之本,宜得大臣總領,故又委堯叟焉。自是多立條約。又著《監牧議》,述馬政之重。預修國史。
大中祥符初,東封,加尚書左丞。詔撰《朝覲壇碑》,進工部尚書,獻《封禪聖制頌》,帝作歌答之。祀汾陰,為經度制置使、判河中府。禮成,進戶部尚書。時詔王欽若為《朝覲壇頌》,表讓堯叟,不許。別命堯叟撰《親謁太寧廟頌》,加特進,賜功臣。又以堯叟善草隸,詔寫途中御製歌詩刻石。
五年,與欽若並以本官檢校太傅、同平章事,充樞密使,加檢校太尉。從幸太清宮,加開府儀同三司。未幾,與欽若罷守本官,仍領群牧。明年,復與欽若以本官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充樞密使。堯叟素有足疾,屢請告。九年夏,帝臨問,勞賜加等。疾甚,表求避位,遣閣門使楊崇勛至第撫慰,以詢其意。堯叟詞志頗確,優拜右僕射、知河陽。肩輿入辭,至便坐,許三子扶掖升殿,賜詩為餞,又賜仲子希古緋服。
天禧初,病亟,召其子執筆,口占奏章,求還輦下,詔許之。肩輿至京師,卒,年五十七。廢朝二日,贈侍中,謚曰文忠,錄其孫知言、知章為將作監主簿。長子師古賜進士出身,後為都官員外郎。希古至太子中舍,坐事除籍。
堯叟偉姿貌,強力,奏對明辨,多任知數。久典機密,軍馬之籍,悉能周記。所著《請盟錄》三集二十卷。
母馮氏,性嚴。堯叟事親孝謹,怡聲侍側,不敢以貴自處。家本富,祿賜且厚,馮氏不許諸子事華侈。景德中,堯叟掌樞機,弟堯佐直史館,堯咨知制誥,與省華同在北省,諸孫任官者十數人,宗親登科者又數人,榮盛無比。賓客至,堯叟兄弟侍立省華側,客不自安,多引去。舊制登樞近者,母妻即封郡夫人。堯叟以父在朝,母止從父封,遂以妻封表讓於母,朝廷援制不許。父既卒,帝欲褒封其母,以問王旦。旦曰:“雖私門禮制未闕,公朝降命亦無嫌也。”乃封上黨郡太夫人,進封滕國,年八十餘無恙,後堯叟數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