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培民[解放軍中將]

陳培民[解放軍中將]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陳培民,山東榮成人。1941年任榮成縣區武委會副主任。1943年參加八路軍。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東北民主聯軍連指導員、第四野戰軍團政治處副股長。參加了遼瀋、平津等戰役。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軍政治部幹事。回國後,任師組織科科長、團政治處主任。1957年畢業於總高級步兵學校。後歷任團政委、師政治部主任、師政委、軍政治部主任,國家體委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軍政委,北京軍區副政委。是第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1988年被予中將軍銜。曾獲三級解放勳章。

人物簡介

介紹

陳培民,男,漢族,1927年11月出生,榮成市崖頭鎮河南村人,1941年2月參加工作。1943年參加八路軍。194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將軍銜,曾任北京軍區副政治委員。

光榮授銜

陳培民1988年7月被授予中將軍銜,同年被中央軍委授予獨立功勳榮譽章。

軍中立功——解決保定問題

軍隊歷來有敢碰硬、解難題,講政策、求實效的作風。高級幹部解決問題,講究政策和策略是有傳統的。1976年下半年,中央著手解決保定問題。一天,軍里領導被召集到京西賓館,陳培民是從唐山地震救災一線趕去的。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的陳錫聯司令員,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北京軍區第一政委的紀登奎等領導同志在座。紀登奎第一政委主持會。軍政委王丕禮讓陳培民代表軍里參加會議的同志向中央首長匯報。陳培民當時想,對保定問題,首長都知道大致輪廓。若具體細說,等於耽誤首長時間。於是,他只講了三條解決問題的建議意見。第一,保定問題派性很大。請中央最好能從外地選派領導幹部來保定,以利於鞏固解決保定問題的好形勢。第二,保定兩派里都有壞人,做的一些事是觸犯刑律的事。只抓一派里的壞人,不利於解決保定問題。請中央派一些外地公安政法幹部來保定,要超脫的人來辦案。尊重事實,依照法律處理,不能將個人感情摻和進來。第三,新聞輿論很重要,最好也派人來抓。講中央解決保定問題的指示精神,講安定老百姓情緒的話,講振奮老百姓人心的話。陳培民每說完一條,紀登奎都插話,表示肯定,還隨即作出安排,講的都是比較具體的意見。還特別講到,中央工作組組長是你們政委秦基偉同志。陳錫聯司令員沒有表示不同意見。秦基偉政委來保定後,陳培民向秦基偉政委建議,多聽聽河北省軍區、河北省革命委員會、38軍以及兩派民眾的意見,有利於解決問題。後來,保定問題的解決,反映了中央的決心和正確的政策,反映了軍區主要領導把握政策、實施政策的能力水平,反映了廣大民眾求穩定的迫切要求,也反映了38軍堅決貫徹落實中央決策,服從軍區領導,採取得力措施,上下一致的努力。保定問題的形成,主要是“左”的思潮猖獗和社會無序狀態結合的產物。38軍對“左”的思潮和無政府主義的社會現象,深惡痛絕。一次,保定市發生武鬥,38軍馬上派部隊制止,李光軍軍長就在現場指揮。保定革命委員會成立後,軍首長反覆強調部隊要尊重革命委員會、支持革命委員會。要做好民眾工作,一要真誠,二要耐心,老百姓最通情達理。軍首長這些常講的話,陳培民在現場聽過多次。

從軍經歷

初次被拒

1937年“七七”事變時,陳培民年齡還小,對事變在家鄉的影響記憶不深。日本鬼子占領膠東後,他雖然年齡不大,但感受到鄉里鄉親的情緒變化了,都說日本鬼子侵略中國,做的是傷天害理的事,壞透了,該遭天打五雷轟。那時,青年學生到老百姓中搞宣傳是經常的事。陳培民對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貧困的鄉里鄉親也愛看這部街頭劇,有的人還跟著演劇的青年學生走,去看第二遍、第三遍。老百姓自發地議論,不能再容忍日本鬼子在中國橫行,要挺起腰桿、反抗侵略。年輕人更是躍躍欲試,想當兵,打鬼子。對年輕人的言語,父輩們幾乎沒有公開反對的。家鄉的抗日情緒逐日高漲。1940年秋天,聽說膠東八路軍老二營來到榮成,兩個比陳培民大的叔伯兄弟和他商量去二營。陳培民沒有告訴老人,就跟他們走了。他們仨走到天黑了,才找到部隊。在部隊住了兩天。第三天,部隊要出發了,一位幹部說陳培民年齡小,部隊行動跟不上,要他回家。陳培民再三懇求留下,那位幹部不答應。結果派兩個偵察員連夜送他回到家裡。轉年2月,陳培民去區里當工作員。經歷了1942年冬季日本鬼子掃蕩後,陳培民更想當八路軍了。

加入特務營

1943年5月,區里同意陳培民當了兵。他就跟村里一個姓於的叔叔來到膠東軍區八路軍特務營2連。當時特務營有4個連隊。1連負責警衛政治部,2連負責警衛司令部,3連負責警衛地方專署,4連負責外勤、機動。陳培民所在排擔負給許世友首長站崗的任務。在膠東的3年,是陳培民人生奠基的階段,部隊的一些好傳統通過身邊官兵的言行舉止影響著他。剛入伍時,陳培民領到一支79式步槍、6發子彈。第一次部隊打靶每人一發,可他沒打上,原因是丟了一發子彈。陳培民在區里工作時,就知道子彈來之不易,明白子彈意味著戰士生命的質量。當陳培民知道丟了發子彈的時候,嚇得夠嗆,不知怎么辦才好。班長也挺緊張,但他只是一再重複“小鬼,怎么保管不好啊”,言語中透著關愛、有著責備、有著誘導。班長這種對陳培民所犯“錯誤”的態度,影響著陳培民後來對待戰友的態度。乃至在參加解放後的所謂“反右”鬥爭,到後來在國家體委工作期間,以及在不同工作崗位與人共事,陳培民都能換位思考,與人為善,受益不小。

馬連莊戰役

在膠東,同日本鬼子和偽軍打仗,陳培民印象深的一仗是打馬連莊那仗。之前,幹部身先士卒,老同志們的勇敢行為已成為新戰士的榜樣。那次戰鬥是攻城,陳培民個不高,攀上梯子頂頭,兩隻手指剛剛摸到城牆磚沿。當時,不知道他哪來的那股勁,往上一躥,兩手一撐,就攀上城牆。身邊的不少戰友也跟著攀了上來,隨即展開戰鬥。這一仗,他們配合13團,共打死和俘虜20多個鬼子,200多個偽軍。1944年底,攻打偽軍趙保原部,老同志奮勇當先,感染、激勵著每一個新戰士。1945年9月份,打即墨,配合13團,俘敵1000多人。當時他們班抓了6個偽軍。在後來的工作中,陳培民總想,一切教育的力量,都抵不過教育者的言傳身教。在膠東,老百姓對子弟兵特別的好。1945年10月,陳培民所在部隊離開萊西,乘船過海。他們連從龍口港上船到東北。乘坐的船很大,4個桅桿,一個連140多人在一條船上。第一次過海,副連長不暈船,管一艘小船,準備救援。戰士中很多暈船的,不少人嘔吐,艙里氣味很難聞。船行到渤海海峽中部,滿天星星,風平浪靜,船老大向指導員說:“這不好,一會兒會有大風來,得做做準備”。於是,船老大讓指導員招呼幾個不暈船的大個子戰士,準備風來時砍斷桅桿,因為起大風會刮翻船的。這船老大真有經驗,不到半小時,烏雲和風就壓了下來。好在風不是特別大,保住了桅桿。在膠東的日子裡,部隊的很多作戰行動,都 有老百姓的智慧和物質的支持。人民軍隊走到今天,如果沒有民眾做靠山,是不可想像的。作為軍人,要永遠地為人民服務。

戰爭經歷

從1946年到1960年前,陳培民任過連隊指導員、團組織副股長、股長、軍組織部幹事、師組織科科長,炮兵教導營政委、軍組織處副處長、團政治處主任。這段時間參加過牡丹江剿匪、1947年的冬季作戰、攻克四平、遼瀋戰役、平津戰役、渡江作戰、抗美援朝第一、二、三、四次戰役等大小戰役戰鬥40餘次;經歷了我軍由戰時進入和平建設的轉型階段。

戰爭年代,戰爭的恐懼,對戰時軍人的影響幾乎是零。當初與陳培民年齡上下的官兵,都盼打、敢打。戰鬥越慘烈,官兵越勇敢。部隊赴東北,下船後,部隊天天走路,幾乎天天打仗,因為當地土匪多。部隊一直走到牡丹江,大一點的仗,打了10多次。1946年,陳培民在連隊當指導員,連隊在綏芬河。當地老百姓的東西被土匪搶得差不多了,生活艱難。連隊生活很苦。轉年過春節,連長想改善生活,幾個戰士從老百姓那裡拖來了一頭豬,司務長告訴了陳培民這件事。陳培民說,不論老百姓同意不同意,得把豬送回去。司務長說豬已經殺了,沒辦法送。他和連長商量後,要司務長給老百姓賠禮道歉送去400斤高梁米。

三大戰役

1947年6月,第3次打四平,112師擔任主攻,傷亡很大。林(彪)羅(榮桓)首長為了保證主力部隊有骨幹,決定牡丹江2團補充到112師。當時由副指導員帶出50多人去335團1營2連,陳培民帶70多人去了1連,並任指導員。人要分開了,連隊節餘的一些一伙食費怎么辦。陳培民主張按人頭平均分,不給本人,由幹部拿著帶給所去的連隊。就要分手的幹部都說這事辦得好,所到連隊的幹部更是高興,一位副連長興奮地說,真是及時雨,太好了,可幫了我們大忙。剛到112師,有的人認為他們是地方部隊,有些看不起。其實,牡丹江2團的班、排長基本都是抗戰時期參軍,又經大小戰鬥考驗的骨幹。到112師後,接連打了兩仗,打得都不錯,彼此融洽了,團結也很好。1947年11月,陳培民被提職。原準備到一營當副教導員,但原副教導員不願離開老單位,結果陳培民到了團里當協理員,管直屬隊。直屬隊有訓練隊、警衛連、偵通連、炮兵連。這期間,因他政治工作搞得活躍,部隊黨委給他頒發了“工作模範”獎章。在東北,打了不少仗。收四平,打遼西會戰,解放瀋陽。有些戰鬥打的很慘烈,但戰士們都很勇敢,真正是浴血奮戰,前赴後繼。部隊與部隊之間從來是互相支援的。打下四平時,335團繳獲了不少大米,團里首長就想到並肩作戰的334團、336團,趕緊派人送去些米,還給了師里一部分。

遼瀋戰役一結束,部隊沒休整就入關,去打平津戰役。攻打天津時,335團打得很英勇,是最先突進去的部隊之一。突進後,官兵人流向潮水一樣向城裡涌。城壕里全是嚇得發抖的國民黨部隊的兵。天津一役,金湯橋一戰給陳培民留下深刻印象。金湯橋是10點30分打下的,三營副營長劉慶賢只顧帶著戰士衝鋒了,沒有及時給上級報告。自然師里和軍里無法知道,沒能向前指報告,得到確認。另外一支部隊是凌晨2點到金湯橋的,人家及時報告了,戰後因此立了戰功。在平津戰役期間,軍里組織開展創“三好”活動,即:紀律好、團結好、打得好。提出部隊不許進民房、商鋪、空房,一律露天宿營。之前有個別進空房休息的,馬上撤出。幾天后,部隊接到命令,撤到城外永清,部隊就地整訓。

渡江作戰

112師在永清整訓後,於4月份南下,7月份渡江。準備渡江前,軍參謀長江擁輝來檢查,看師里沒找到船,很著急,讓楊師長再組織人抓緊找船。終於在不起眼的兩個地方,找到了兩隻船。軍參謀長江擁輝決定天一黑就渡江。兩條船只能送兩個排的戰士過江。戰士們剛登上南岸,就遇到一個排的敵人。由於部隊有準備,很快結束了戰鬥,俘虜了這伙敵人。天快亮時,過江的3連已爬上了岸邊山頂,又看到了不遠處的大批敵人正向山上爬,3連和團炮連一部分先敵開火,打得敵人暈頭轉向,掉頭就跑了。第二天,在南岸又找了些船,保證335團順利過江。112師過江後,只打妨礙部隊前進的國民黨小股地方部隊和散兵游勇,不戀戰,一路南下,可惜沒堵住國民黨白崇禧的部隊。1949年底,部隊到了廣西,爾後回到河南,335團駐地在遂平。在那裡也就4個月左右的時間,韓戰爆發了。部隊又緊急開赴東北。

韓戰

1950年4月,軍政治部組織部調陳培民去當幹事,他不願意到機關工作,主要是覺得自己文化不高,怕不適應機關工作。部長就批評說,你這個小陳,就想“寧當雞頭,不作牛後”,這不對。8月,部隊安排大量連排幹部轉業復員。陳培民感情上放不下,留戀這些出生入死的戰友。就找個理由,向政治部主任建議說,要打仗了,骨幹不能走了。首長很樂觀,說,仗一打起來,這些人召之即來。再說朝鮮來回才三千里,仗好打,打完了回國過年。事實上,入朝作戰,領導幹部心氣都很高,決心都很大。官兵的精神面貌,用“雄赳赳、氣昂昂”來形容,非常貼切。部隊入朝後,參加了一、二、三、四次戰役。陳培民先跟112師,後跟114師,又跟112師,首長們敢打必勝的自信心,勝不驕、挫不餒的堅強意志,官兵們的愛國情懷、犧牲精神、鐵的紀律始終感染著他。如今多少年過去了,陳培民回想起來都歷歷在目。

任職經歷

工程科科長

從朝鮮回國後,陳培民到113師組織科當科長。他向李偉政委、陳主任提出,抓基層,要規範開好支委會、支部大會、小組會。政委、主任都同意,說很好。但莫名其妙的是,分配工作讓陳培民去當了臨時工程科科長。後來了解到,原來是部隊回國安頓下來後,蓋營房工作提到議事日程。師領導講,我們要蓋房子,缺技術人員,缺上心的人。於是,召開機關和直屬隊幹部座談會,主題是研究怎么樣蓋營房。會前,陳培民認真的準備了發言的內容,講的也有點意思。領導說他好學,認為陳培民有蓋房的興趣,結果讓他當了工程科長。工程完了,陳培民到339團政治處當主任。團長是老紅軍、政委是老政委,抓工作放得開手。倆人同意他抓基層抓連隊的意見,使他有了實現當組織科長時的工作構想的機會。這期間,陳培民滿腦子都是基層的事,琢磨如何保持官兵戰爭年代形成的那種革命精神,那種革命熱情。他發動機關幹部廣泛同連隊官兵交朋友。有個排長同戰士一時沒搞好關係,動手打了戰士幾巴掌。政委火了,要求這個排長公開作檢討,還要給處分。陳培民調查後,同意讓這個排長公開作檢討,但主張不給其處分。他認為幹部戰士都是從戰爭中走過來的年青人,沒有利害衝突,只是一時性急引起的小摩擦。團長、政委同意了他的主張。後來,這名排長和戰士關係搞得非常好。

炮兵教導營政委

1955年3月,陳培民去了南京解放軍總高級步兵學校學習。兩年畢業回來後,到炮兵教導營當政委。過了不久,組織又調他到組織處當副處長。1958年,部隊也搞“反右”,陳培民被調到“反右”辦公室當主任。當時,軍部滿走廊都貼的大字報,其中過激語言不少。宣傳處李副處長愛看內參,可能受些影響,講出一些所謂的“錯話”。有人說,李是“右派”。陳培民一再表示,李副處長是好同志。陳培民找到劉軍長反映自己的想法。後來,還是給李定了個“中右”分子。陳培民回想起來,覺得當時自己並不是多有覺悟,也沒有個人之間私情,只是感到,李副處長是好同志,只不過講了內參上刊登的一些材料,即使有些錯誤,但不會同黨組織過不去。正因如此,對犯錯誤的同志,要重思想教育,輕組織處分。

從1960年起,陳培民先後任步兵第341團政委、陸軍第114師政委、陸軍第112師政委、陸軍第65軍政委,北京軍區副政委。在不同領導崗位上,使他有機會接觸高級領導幹部,感受到了好的領導作風,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影響,自覺不自覺地體現到工作上。一次,總政主任譚政大將到部隊調研基層建設情況,住地委招待所。領導安排陳培民去向譚政主任匯報,譚政主任聽得很仔細,不時提問,不時記筆記。有時還問到基層幹部和戰士是怎樣想的、怎樣說的。就像連隊幹部同戰士拉家常一樣。譚政主任這次下部隊,一行才有7人。瀋陽軍區只有一名二級部的領導陪同。譚政主任這種不講大話、不講排場的務實作風,讓部屬沒有距離感的親和質樸本色,給陳培民留下了深刻印象。再有,領導給部屬說話的機會,聽得進意見的事,很多。1970年,在陳培民任112師政委時,軍區調他任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陳培民知道後,心裡很不安,感到難做好這份工作。於是,他就找到軍區吳岱副政委和徐光友主任反映,說自己不適合、也不具備當軍區組織部部長的條件。這事後來出現變動, 主要是因為周恩來總理點名推薦38軍老政委王猛(時任北京軍區副政委)到國家體委,王猛政委帶了陳培民一道去了國家體委工作。1982的,軍區擬調陳培民到軍區政治部當副主任,陳培民同樣是很不情願。他向秦基偉司令員匯報了自己的想法。儘管秦司令員斬釘截鐵表示不行,說事情已經定了,但仍表示理解他的意見。後來,調整比陳培民大兩歲的夏一超到軍區政治部來。這兩件事,儘管同他自己的意見無關,但反映出上級傾聽下級意見,領導傾聽部屬呼聲的作風,是常見的。一個單位的凝聚力與人和氣順,離不開領導同志這種聯繫民眾的作風。

陳培民離開老部隊到65軍任職時,秦司令員、傅政委分別找他談話,內容竟然驚人的一致。都表示說,沒有情況介紹,你自己去摸吧。陳培民明白首長的意思,調查研究要親歷親為,無可代替。這也是傳幫帶。陳培民在65軍工作了2年零3個月,用心思做了人和心和的工作,一班人也很努力,團結形勢很好。陳培民到職不久,孫軍長把軍原班子不團結的情況做了坦誠詳細的介紹,對因此耽誤了一些幹部的提升和成長,也非常惋惜,並真摯希望兩人團結好,把部隊帶好。陳培民表示,你是老軍長、老班長,我支持你的工作。在後來工作中,凡遇到矛盾,陳培民就事論事,坦誠相見。班子成員認為他辦事公道,沒個人成見。班子團結了,部隊風氣正,不但工作好做,而且出成果,特別是成長起一批幹部,有好幾個提升到大軍區領導崗位上。當初65軍的班子成員,回想起來當時共事工作的日子,都有好多感慨,都挺留戀。

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

1971年和1977年,陳培民兩次到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工作。第一次去,任體委政治部主任;第二次去,任體委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這兩次,都是在體委主任王猛領導下工作。期間,王猛主任抓大事,敢放手,支持和依靠大多數同志一道工作。陳培民第一次在體委工作中,在王猛主任的領導下,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精神,很快解放體委老幹部,並安排了工作。他第二次去體委工作中,主要是協助王猛主任,按照中央精神,撥亂反正,肅清“四人幫”流毒影響。1979年上半年,體委工作告一段落,上下人心順,人氣高。當時中央分管體委工作的是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北京軍區陳錫聯司令員。當年8月一天,陳錫聯司令員接見外賓後,陳培民向首長報告還有事匯報。他說,體委的工作已步入正軌,可以由體委的老同志做了,自己希望回部隊去。陳錫聯說:我同意,但我說了不算,得中央定。不久,國務院政工組的同志對陳培民說,體委的同志對你反映非常好,問你為什麼要離開體委。陳培民重複先前向陳錫聯司令員講的話,表示了自己的態度。1979年12月22日,根據中央通知,陳培民回到了部隊工作。

人大代表

1983年,陳培民被選為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88年和1993年,他又接連被選為第七、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在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陳培民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這15年間,每年同全軍代表面對面,認真議事,同全國人大代表共聚一堂,參政議政,視野更加開闊。作為軍隊代表,陳培民把事關軍人利益的事,放到了維護安定團結局面的高度來認識,把事關軍隊建設的事,放到了加速國家現代化建設和推動小康社會建設的層面來認識。在這方面,提出了關於維護軍人權益、軍隊幹部家屬就業、軍隊幹部子女入學、軍隊轉業幹部安置、士兵優撫和退伍安置等議案和意見建議;提出了軍事設施保護、國防動員、邊防建設等意見建議。在他任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期間,感到肩上擔子更重了,以“不用揚鞭自奮蹄”的精神面貌,努力履行自己的職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