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以勤[明隆慶年間大學士]

陳以勤[明隆慶年間大學士]
陳以勤[明隆慶年間大學士]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陳以勤(1511年—1586年),字逸甫,號松谷,別號青居山人。明四川南充水西里人,祖籍四川閬中,北宋宰相陳堯佐之後,明朝中期名臣。 嘉靖二十年(1541年)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討,後為裕王(明穆宗)講官,遷修撰,進洗馬。因為為裕王講官九年,有羽翼之功,而深自晦匿,於是裕王曾書“忠貞”二字賜之。父喪除,還為侍讀學士,掌翰林院。進太常卿,領國子監。擢禮部右侍郎,尋轉左,改吏部,掌詹事府。 穆宗繼位後上書多次進諫,但因得罪內閣首輔高拱而致仕。萬曆十四年(1586年)病逝,追贈太保,諡號“文端”。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陳以勤幼時聰穎,伯父陳大道非常器重他說:“我們陳家三代讀書而沒有成功,希望全在你的身上。”於是,陳以勤愈加發奮讀書,十八歲就成為博士弟子,才名遠播。嘉靖十六年(1537年)考中舉人,嘉靖二十年(1541年)高中進士,選庶吉士。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授翰林院檢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充當會典纂修官。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監考會試,不久請假照顧父親歸鄉。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丁母憂。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服除任裕王講官。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任修撰。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升任司經局洗馬兼翰林侍講。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丁父憂。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服除,仍代制草文書。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升任侍讀學士,掌院事,負責總校《永樂大典》。歷任太常寺卿,領國子祭酒事。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擢禮部右侍郎,不久改任禮部左侍郎。次年,改任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教習庶吉士。

保護裕王

陳以勤一生最大的功勞就是保護和教育裕王。長期任裕王的講官,在明世宗還未明示裕王為繼承人時,嚴嵩父子想插手漁利。陳以勤正色直言,把嚴世藩頂了回去。 陳以勤為王師九年,對裕王竭進了保護之力。穆宗為了表彰陳以勤對自己的教育和護衛之功,曾手書“忠貞”二字及“啟發宏多”四字以賜。

隆慶元年(1567年),裕王即皇帝位,改元隆慶,是為明穆宗。進陳以勤為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入閣為宰鋪,充當《世宗實錄》總裁。不久升任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又升任少傅兼太子太傅。

陳以勤入閣,他首向隆慶帝上《謹始十事》。其中的定志、愛民、崇儉、用人、接下、聽言及攬權等問題都是針對當時實際情況講的。在上《謹始十事》後,又上《勵精修政》四事疏,四事疏實際是"攬權"一事的發展。陳以勤本著對明室的忠誠和與穆宗的特殊關係,敢於直言上諫。陸光祖評他是"披肝膽,觸忌諱,他人所斷舌不敢道者"。陳以勤對明室的忠誠還受到後來神宗帝的表彰,萬曆八年(1580年),神宗“出尚方綺幣寶鏹,命學士君(陳於陛)持歸賜公,且令兩台使者存問,海內艷之”。

他還有一件文化上的功勞,即他任實錄總裁官時,領導了《永樂大典》的重錄工作,因有了這個副本,減少了《大典》的損失。

晚年經歷

隆慶四年(1571年),陳以勤因與首輔高拱意見不合,辭官退歸南充老家。

他歸家後徜徉山水,熱心家鄉的公益事業,其最大的公益事是捐銀倡修"廣恩橋"(即今西橋)。此橋是南充城西第一座大橋,是南充到省府成都和到西南重鎮重慶的交通要道。陳以勤說:西橋"址接北郛,圜外為走省府孔道,軒端節之士相望,滕篋儋負者踵相接也。夏秋霜潦滂溢,溪流扼於江無所泄,莽莽成巨浸。傳使坐稽王程,征夫弛肩而嘆。馮絕沖濤者,往往委魚腹。"陳以勤這段話說明了西橋的重要,無橋的痛苦。在陳以勤的提倡、捐助、支持下,垮塌30多年的西橋,終於萬曆六年(1578年)修復。為了保護新修的廣恩橋,還在西橋上首兩岸,用巨石砌河坎七丈多長,並植柳護坎。另外,他還捐銀修復了青居山的景點"慈雲寺"。

善始善終

陳以勤晚年曾遊樂金城山、諸葛寺、隱珠寺、圖山寺、東皋寺等地,並都留下詩文。萬曆十四年病逝,贈太保,諡文端。

家族成員

父:陳大策

母:王氏

伯父:陳大道,明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官至慶陽判官。

叔父:陳大學

叔父:陳大猷,貢生,官至宿州學正。

人物家世

初遷南充的老祖名陳彥良,數傳至陳興祖。根據《南充縣誌》的記載,陳興祖是陳以勤的八世祖,時間是元朝至正(1341-1368)時期。其八世為:陳興祖--陳思誠--陳文質--陳平--陳紀--陳衡--陳信-陳大策(大策行二,共四弟兄)--陳以勤--陳於陛。

陳家居南充水西里。里是縣以下基層政權組織,明初四川的人口很少,里的範圍很大,水西與今天的西溪(西橋河)的關係很大。故水西里當是今西充河下游一帶。

陳以勤五世祖陳平及以前都是世代務農,直到高祖陳紀開始攻讀儒書,並且成為博士弟子,曾祖陳衡曾任訓導,祖父陳信曾是太學生。到陳以勤的父輩即出了一個進士(陳以勤的伯父陳大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