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孟勤

陳孟勤

陳孟勤,生理學家,畢生從事教學與研究,涉及低氧生理、高級神經活動、自主性神經生理、心血管生理等領域並做出了重要貢獻。1993年主持血管活動個性化的研究,首次揭示了血管活動個性化的內在機制,證實了血管有其自身的功能調節系統,為研究心血管功能調控整合機制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研究線索。

基本信息

簡介

陳孟勤,父親繼承祖業經商,具有較好的文學功底,而且易於接受新事物,喜愛書法、繪畫和建築設計。這些都給陳孟勤留下較深影響。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他剛進入國中,先後在上海和桂林度過了中學時代。高中畢業時,正值日寇向桂林進逼,舉家經貴州輾轉遷徙,於1944年冬到達重慶。當時祖國大地遍地硝煙,滿目瘡痍,使他年青的心靈中充滿民族恨與愛國情,同時也使他感到在那樣一個民不聊生的社會中,應該有一個具有一技之長不求人的職業,因而改變了學建築的初衷,萌發了學醫的念頭。1945年夏,正值抗日戰爭勝利,他考上了當時在成都的中央大學醫學院醫本科。學校於1946年遷回南京,他從此踏上了從事醫學事業的漫長路程。

1950年冬正當臨床實習階段,抗美援朝戰爭開始,新生的祖國又面臨侵略者的威脅。他激於愛國熱忱,回響號召參加了南京抗美援朝手術隊,工作于吉林臨近鴨綠江的野戰醫院。當時戰爭激烈,傷員很多,而且多為已被感染的複合傷。每當衛生列車到達,手術必須日以繼夜。病人最多時,他一人要負責70~80 張病床。儘管如此,全隊群策群力,很好地完成了醫療任務,陳孟勤也榮歷三等功。

1951年10月,接到軍委衛生部命令,調回北京協和醫學院學習,分配到生理學系進修。1953年進修畢業,他被留任助教,追隨生理系主任張錫鈞教授,協助教學和研究工作,在中國協和醫學院及隨後更名為中國醫學科學院及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的四十餘年中,,他先後任助教、講師、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教授等職。1978年任生理教研室副主任,1981年先後任教研室、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導師。1990年退休後仍返聘教授從事教學研究工作。陳孟勤教授擔任過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研究生院生理學學位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科協全國委員會委員和北京市科協委員會委員等職,以及多種學術刊物如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生理學報、高血壓雜誌等刊物編委、生理科學進展與中國套用生理學雜誌編委、顧問。1978年他與劉培楠教授創辦《生理科學》,1990年改名《基礎醫學與臨床》,他於1987年起擔任主編。

在生理學科研究上培養了碩士生和博士生20餘名,有的已經在國外取得驕人的成績。他發表及與人合作發表學術論文和綜述等170餘篇。1991年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委託,負責主持“人體生理學學科發展戰略調查研究”,組織了八位生理學家對當前國內外人體生理學學科研究的現狀及發展進行了客觀細緻的分析,並撰寫成書於1994年出版。1985年他查閱了大量資料,撰寫了(中國生理學會簡史),隨後又協助王志均先生主編了《中國近代生理學六十年》(1986)和《中國生理學史》(1993)。1998年他應邀參與《高血壓病學》的編寫,這是近年來國內醫學界有關方面少見的一部力作。陳孟勤負責組織撰寫基礎部分共13章近40萬字,全面系統地綜述了高血壓基礎研究的進展。並在84歲高齡被國際高血壓聯盟授予終身成就獎。

陳孟勤於1953年加入中國生理學會。1956年學會擴大組織,更名為中國生理科學會,陳孟勤任生理專業委員會秘書,協助委員會主任張錫鈞教授工作。十年動亂後,學會恢復活動。1978年,在中國生理科學會第15屆代表大會上,陳孟勤被選為副秘書長。此後,中國生理科學會更名為中國生理學會,陳孟勤先後任第16屆(1981)秘書長、第17屆(1985)副理事長、第18屆(1989)和第19屆(1994)理事長。他在職期間大力開展學術活動和科普活動,多次參加國際生理科學聯合會(IUPS)代表會議和學術會議,促進國際學術交流,並發展香港和海外華裔生理學工作者加入中國生理學會,積極開展海峽兩岸學術交流。1998年9月在第20屆中國生理學會代表大會上,他辭去了理事長職務,被聘任為名譽理事。在參加中國生理學會工作的同時,自1956年即參加北京生理科學會的工作。1964 年以後,他歷任副秘書長、秘書長、副理事長和理事長職務,1992年任名譽理事長,為北京生理科學及學會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主要科學技術成就

高原地區人體生理常數及多發病調查

20世紀50年代初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為鞏固邊防、建設西藏、修築川藏公路,部隊受到高山低氧惡劣環境影響。1954年陳孟勤受軍委衛生部派遣,參加高原多發病防治與衛生工作隊進藏,為進藏部隊防治高山低氧不適應證與肺水腫及高山人體生理狀況進行調查研究。他分析了由海拔2500~4800米高度不同地區部隊戰士與當地藏民血液、呼吸心血管功能的一系列變化,測定了動脈血氧含量及肺泡氣CO2飽和度與血紅蛋白鐵含量。他發現在同一海拔高度部隊戰士的血氧含量明顯低於平原、藏民紅血球總數較之平原正常數值增高不多,但血紅蛋白鐵含量則較部隊戰士明顯增加,提示在同一海拔高度血紅蛋白與氧結合的能力高於戰士。陳孟勤認為這是人體低氧適應的一個重要機制。他還發現部隊戰士的肺活量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這可能是高山低氧不適應症的誘因。他還調查了肺水腫發生的情況,認為與平原地區臨床所見臨危病人不可逆性肺水腫機理不同。高山患者心肺功能原來是正常的,由於急性低氧導致肺毛細血管滲透性突然改變而發生,如能及時吸氧,迅速轉送至低海拔地區,可逐漸恢復。經過一系列調查,他提出了戰士在不同海拔高度行軍作業的勞動強度及衛生標準建議。採取逐級提升行軍作業的海拔高度和工作強度並有一定的適應期的作業方式。回院後,他對高原肺水腫的發生機制進行了實驗研究,發現低氧合併低溫可以誘發大鼠急性肺水腫,證明低溫是促使低氧性肺水腫發生髮展的重要因素,這可能是高原肺水腫發生的誘因。同時還發現動物肺血管組織中組織胺等擴血管物質明顯增加,進一步表明組織胺是促使毛細血管滲透性增加導致肺水腫發生的重要因素。這些調查研究都是我國高原生理衛生的開拓性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交感神經與迷走神經在血壓調節中的機能聯繫

交感神經與迷走神經是自主神經系統中主要組成部分,對生理功能的調節具有重要作用。陳孟勤在研究迷走神經在血壓調節中的作用時,發現刺激貓和兔膈下腹部迷走神經中樞端引起快速升壓反應和瞳孔放大,而刺激腹部迷走神經外周端,在貓出現的是升壓反應和瞳孔放大,在兔則出現降壓反應並不能被阿托品所阻斷,卻能被組織胺受體拮抗素所抑制。進一步研究證明,刺激腹部迷走神經中樞端的升壓反應是一個典型的交感反應,並伴有腎神經傳入衝動增加和血漿血管緊張素-Ⅱ水平升高。而刺激腹部迷走神經外周端,其傳入衝動到達中樞孤束核和中縫隱核等結構後,興奮了5-HT神經元,繼而下行性抑制了交感節前神經元活動而使血壓降低。同時兔腹迷走神經的興奮還引起胃腸道釋放組織胺,這是其降壓作用的外周機制。更重要的是陳孟勤還發現刺激腹部迷走神經外周端引起的神經衝動是通過內臟大神經傳入中樞的。這一發現提示腹腔迷走和交感傳入纖維之間可能存在生理甚至解剖學上的接通機制,而在中樞二者也存在其他形式的聯繫。據此陳孟勤提出了在血壓調節中交感-迷走閉式環路的構想。在神經生理學中,一直認為交感和迷走神經是互相獨立的兩大系統,而且對內臟器官功能的調節是相互拮抗的。陳孟勤的這一發現和構想在自主神經系統生理中具有重要理論意義。

體液因素在針刺鎮痛中的中樞作用

20世紀70年代初,按照醫學科學院的安排,陳孟勤領導一個小組參加針刺鎮痛機制研究。當時全國生理學工作者都在從神經觀點探討針刺鎮痛的作用機制。陳孟勤認為針刺鎮痛的效果和穴位相對特異性是客觀存在的,但針刺鎮痛的機制尚未闡明,其中不僅僅是神經因素而可能有體液因素參與。因為神經系統和體液因素在體內機能調節中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陳孟勤與他的研究組決定結合穴位相對特異性和神經機制來研究體液因素在針刺鎮痛中的作用。他們用兩隻輕度氯醛糖麻醉貓頭部交叉循環的方法進行實驗,證明針刺一隻貓雙側“足三里”等穴位點確可使電刺激另一隻貓內臟大神經引起的皮層誘發電位受到抑制而且顯示出穴位相對特異性。由於兩隻貓只有頭部的血液循環聯繫,因此這一中樞抑制效應必然是體液因素作用的結果。如果將受刺激貓在實驗前利血平化,則這一抑制作用也隨之消失。他們這一研究曾在1973年上海針刺鎮痛與針刺麻醉學術會議及1979年北京召開的國際針灸會議上報告。率先論證了體液因素在針刺鎮痛中的中樞作用,獲得一致好評。

高血壓發病機制研究

心血管系統生理是陳孟勤研究的主要領域,而高血壓發病機制的研究又是其中重點。1959年衛生部與中國醫學科學院將腫瘤與高血壓的防治定為醫科院的兩大任務,組織全院基礎、臨床與藥理有關人員進行研究。當時生理系成立了高血壓研究組,由陳孟勤任組長,分為臨床與實驗研究兩部分,研究高血壓發病機制。陳孟勤側重參加臨床研究,探討交感神經機能在高血壓發病機制中的作用。他首先參加了北京部分地區居民的血壓普查和病因調查以及阜外心血管病醫院高血壓病人的臨床研究。他們對200餘例高血壓患者自主神經機能檢查的結果表明高血壓患者交感神經機能明顯亢進。當時對人的自主神經機能狀態的檢查,只有間接的指標。他們想探討高血壓患者血漿中兒茶酚胺或去甲腎上腺素(交感神經遞質)水平是否升高,因為這是最客觀的標準。但當時國內外測定血漿中這一物質還沒有更靈敏的方法。他們從加大標本量入手,購買自願獻血者中發現的高血壓患者的血液,經過化學方法提取,再用毀脊髓大鼠血壓法進行測定,後者是當時測定體內兒茶酚胺物質最靈敏的生物學方法。結果首次證明高血壓患者血漿去甲腎上腺素水平高於正常人。這一結果當時在國外學術會議報告時被某些專家學者質疑,因為他們未能測定出來。20世紀70年代以後,由於有了新的化學微量測定技術,靈敏度大大提高。國外不少學者相繼報導了高血壓病人和高血壓動物血漿兒茶酚胺或去甲腎上腺素水平是升高的,證實了陳孟勤等的研究結果。

血管活動個性化研究

機體各個器官血管的結構和活動模式基本是相同的,但為什麼對同一刺激的反應卻不盡相同,直至截然相反?這是陳孟勤在長期講授和研究心血管生理中一直思索的問題。他認為問題的關鍵在於血管本身,這與20世紀70年代以來,生理學家提出的血管活動具有個性(indivituality)的說法相吻合,但其機制並不清楚。他認為血管可能有其自身的調節系統,而與整體的神經體液調節相輔相成,形成機體心血管功能調控的整合機制。如果血管自身調節機制清楚了,再進一步闡明它與整體神經體液調節系統的接通方式,不但血管調節問題得以解決,而且可能成為研究生理功能整合機制這一生理學關鍵問題的突破口。基於上述構想,1993年陳孟勤聯合了韓啟德、趙榮端等教授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提出了“血管活動個性化及其與重要血管疾病的關係”研究申請,被批准為重點項目資助。他們的研究證明,不同血管結構和功能模式雖基本一致,但受體亞型分布、細胞鈣動力學及其調控、胞內信號轉導系統功能等均有差異。顯示血管不同功能系統各個層次和成分在信號轉導過程中的不同變化,經過整合機制從而形成了具有自己特徵的反應。這是形成不同血管反應異質性的主要原因。研究首次揭示了血管活動個性化的自身內在機制,也證實了血管有其自身功能調控系統的構想,為研究心血管系統功能調控整合機制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研究線索。同時還證明有關血管功能的異質性與肺動脈高壓和高血壓發病有密切關係。他們的研究獲得了1998年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把中國生理學會辦成全國生理學學術中心

中國生理學會為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理系主任林可勝於1926 年創建,歷史悠久,在國際上有一定聲譽,對促進我國近現代生理學的成長和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陳孟勤於20世紀50年代即參加學會工作,80~90年代,他擔任了一屆副理事長和兩屆理事長,成績斐然。他對學會工作的重要性有深刻體會,他認為學會是一個跨行業的民眾性學術團體,具有提高和普及雙重任務,它的大門是向全國醫、理、農等各個領域的生理科學工作者敞開的。學術活動是學會生命力的表現,學會只有通過學術活動和提高自身的凝聚力才能團結全國廣大生理學工作者共同促進我國生理學的發展。在職期間他大力開展學術活動和科普活動,多次參加國際生理科學聯合會(IUPS)代表會議和學術會議,促進國際學術交流,並發展香港和海外華裔生理學工作者加入中國生理學會。積極開展海峽兩岸學術交流,他發起組織的海峽兩岸心血管科學研討會已先後在北京(1995)、大連(1998)和廬山(2001)舉行了三屆學術會議。參加者包括大陸、台灣、香港和海外的心血管科學基礎和臨床工作者,受到廣大學者的歡迎。他對學會竭盡心力,團結理事會成員和廣大會員,一心想把學會辦成全國生理學學術中心,重現昔日輝煌。在老一輩生理學家和全體理事及廣大會員支持下,學會工作有了很大的發展。

簡歷

1925年5月1日 出生於湖南省長沙市

1945~1950年 中央大學醫學院醫本科學習

1950~1951年 參加南京抗美援朝手術隊

1951~1953年 中國協和醫學院生理學系進修

1953~1962年 中國協和醫學院生理學系助教

1962~1979年 中國醫學科學實驗醫學研究所生理學系助理研究員

1979~1981年 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基礎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生理教研室副主任

1981~1985年 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基礎醫學研究所生理教研室主任

1985~1990年 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基礎醫學研究所教授、研究員、生理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導師

1990年退休 原單位返聘

2014年2月13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9歲

主要論著

1.陳孟勤.康藏高原部隊的生理狀態況調查.軍事醫學雜誌,1958,1:157~162

2.Chang HC(張錫鈞), Chen MC(陳孟勤), Chang C(張琪). The reflex action of histamine on the blood pressure and gastric secretion. Scientia Sinica, 1959, 8: 829~842

3.陳孟勤,向慶典,唐正榮.腹部迷走神經對血壓的作用.生理學報,1965,28:40~415

4.陳孟勤.腹部迷走神經在血壓調節中的作用.生理科學進展,1982,13:97~101

5.陳孟勤,鄭永芳,薛祚弘等.體液因素參與針刺鎮痛的中樞作用研究.張香桐,季鍾朴,黃家駟主編:針灸針麻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263~271

6.左文敏,陳孟勤.刺激腹部迷走神經外周端降壓效應中樞機制的研究.生理學報,1986,38:597~603

7.Chen Chen(陳晨), Chen Mengqin(陳孟勤), Chen Yan(陳燕). A study on pressor mechanism of abdominal vagus. Proc CAMS & PUMC, 1987, 2: 16~21

8.Chen MC, Chen C, Chen Y, 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mechanisms of pressor responses elicited by stimulation of cervical and abdominal vagal nerves in cats. Neuroseience letters, 1989, Suppl 35:S56

9.龔明萃,陳孟勤,文允鎰,腎性高血壓大鼠血管反應性與細胞鈣轉運關係的探討.中國循環雜誌,1990,5:382

10.Wen Yunyi(文允鎰), Chen Mengqin(陳孟勤). Effects of antihypertensive factor from erythrocyte of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 on the blood pressure and Ca influx of arterial smooth muscle in cats. Chin Med J, 1991, 104:376~379

11.陳孟勤,王質良,龔明萃等.川芎嗪對心血管系統作用的實驗研究.基礎醫學與臨床,1991,11:355~360

12.曹濟民,陳孟勤,王群.大鼠基底動脈、肺動脈和尾動脈血管緊張素受體亞型比較.基礎醫學與臨床,1995,14:47~51

13.曹濟民,陳孟勤,王群.大鼠基底動脈和尾動脈平滑肌G蛋白的異質性.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1996,12:203~207

14.曹濟民,陳孟勤,王群.血管對激動劑脫敏的機制分析.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1996, 18(4):273~278

15.Cao Ji-Min(曹濟民),Chen Meng-qin(陳孟勤), Wang Qun(王群), Dustan Hough. Heterogeneitises of the mechanisms of phorbol ester-induced contractions in basilar and caudal arterial smooth muscles of rat. Chin J Physiol Sci 1996, 12(2):135~141

16.陳孟勤,曹濟民.血管活動的個性化.韓啟德,文允鎰主編.血管生物學.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7:173~193

17.劉國仗,陳孟勤,周北凡等.我國高血壓研究的主要成就.中華心血管病雜誌,1999,27:248~254

18.王志均主編,陳孟勤副主編.中國近代生理學六十年.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19.陳孟勤(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人體生理學學科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主編.自然科學學科發展戰略調研報告:人體生理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

20.王志均主編,陳孟勤副主編.中國生理學史.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1993

21.陳孟勤主編.中國生理學.第二版.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1

22.劉力生主編.龔蘭生,陳孟勤,曾貴雲副主編.高血壓.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

16.陳孟勤,曹濟民.血管活動的個性化.韓啟德,文允鎰主編.血管生物學.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7:173~193

17.劉國仗,陳孟勤,周北凡等.我國高血壓研究的主要成就.中華心血管病雜誌,1999,27:248~254

18.王志均主編,陳孟勤副主編.中國近代生理學六十年.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19.陳孟勤(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人體生理學學科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主編.自然科學學科發展戰略調研報告:人體生理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

20.王志均主編,陳孟勤副主編.中國生理學史.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1993

21.陳孟勤主編.中國生理學.第二版.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1

22.劉力生主編.龔蘭生,陳孟勤,曾貴雲副主編.高血壓.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