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山崖畫人面紋

陰山崖畫人面紋

陰山崖畫人面紋是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的陰山山脈橫亘發現的,起源於新石器時代,縱60厘米,橫50厘米。

簡介

陰山崖畫人面紋陰山崖畫人面紋
陰山崖畫人面紋
新石器時代
崖壁敲鑿磨刻
縱60厘米 橫50厘米
陰山山脈橫亘內蒙古自治區中部,西段為狼山。自1976年開始,在狼山地區,東起烏拉特中旗,中經烏拉特後旗、噔口縣,西至阿拉善左旗,東西長約300公里的狹長地帶,發現了上萬幅岩刻圖書,學術界稱之為“陰山岩畫”。陰山岩畫中的圖像,有動手獰獵、放牧、車輛、列騎、戰爭、舞蹈、天體、神靈以及各種印痕符號等。其刻制年代,經專家鑑定,最古老者可達舊石器時代晚期,大多完成於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一直延續到近代,前後歷時上萬年。從岩畫痕跡看,作畫方法其本為兩種,即敲鑿法和磨刻法,到晚期才出現線刻的方法。截止目前為止,它是我國發現歷時最為久遠,內容最為豐富的岩畫寶庫。陰山岩畫中,有人面圖像多處。本圖位於噔口縣沙金陶海蘇木(蘇木即鄉)默勒赫圖溝畔崖壁上。由溝口上行10公里許,有一處坐南朝北朝的黑袍色崖壁,其高約70米,寬約120米,壁面凹凸不平,上有百餘個人面、昆蟲、天體等圖像,此為其局部。畫在人面清晰可辨下端一像,面部眼 、鼻、口俱備。周圍布滿整齊的芒狀線,可能表示鬚髮,但更可能表示太陽的光芒,應是由人面和太陽光芒組成的太陽神形象。此類題材的作品在世界岩畫中常見,我國亦有多處發現。作畫的方法,是用石器先敲鑿出圖形的大致輪廓,然後用堅更的石器磨刻,磨時可能加細砂,磨出的凹槽規整光滑,橫斷面呈U形。其深度和寬度可達1-3厘米。在堅硬的石壁上刻制上百個圖像,工程可謂浩大似受某種宗教信念的驅使,而非賞玩之作。

相關條目

古蹟 文字 文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