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龍伏虎[成語典故]

降龍伏虎[成語典故]

降龍伏虎,成語。拼音: xiáng lóng fú hǔ,出自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龍虎。原指法力高強,後比喻有極大的能力,能夠戰勝很強的對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難。

基本信息

引證解釋

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龍虎。後比喻有極大的能力,能夠戰勝很強的對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難。

南朝梁·慧皎《梁高僧傳》卷十:“能以秘咒咒下神龍。”

唐·道宣《續高僧傳·習禪一·僧稠》:“聞兩虎交斗,咆響振岩,乃以錫杖中解,各散而去。”

元·馬致遠《黃粱夢》:“出家人長生不老;煉藥修真;降龍伏虎;到大來 悠哉也呵。”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14回:“我老孫,頗有降龍伏虎的手段,翻江攪海的神通;見貌辨色,聆音察理。”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八十三回:降龍伏虎似平常,斬將封為斗木豸。

明 雲夢山人 《集賢賓·壽康對山》套曲:“騎白鹿,訪隱居,住清虛,更索甚降龍伏虎。”

詞語辨析

【拼音代碼】: xlfh

【近義詞】:所向無敵、戰無不勝

【反義詞】:唯唯諾諾

【歇後語】: 上山入海全無敵

【用法】: 作謂語、定語;指人的本事大

【英文】: subdue the dragon and tame the tiger--overcome powerful adversaries

【故事】:使龍虎降服馴順。佛教和道教中都有降龍伏虎的故事。《後漢 書·方術傳下·徐登》“又趙炳,字公阿,東陽人,能為越方”李賢注引《抱朴子》:“道士趙炳,以氣禁人,人不能起。禁虎,虎伏地,低頭閉目,便可執縛。”又引《異苑》:“趙侯以盆盛水,吹氣作禁,魚龍立見。”南朝梁慧皎《高僧傳·神異下·涉公》:“能以秘呪々下神龍。”唐道宣《續高僧傳·習禪一·僧稠》:“聞兩虎交斗,咆響振岩,乃以錫杖中解,各散而去。”。

降龍伏虎[成語典故] 降龍伏虎[成語典故]

南北朝時,佛教很盛行。

前秦建元12年,西域涉公和尚來到長安,他能使用咒語咒下龍。每有大旱,皇帝常請他咒龍,一會就看見龍下在缽中,天就會下雨。皇帝和大臣前去缽中觀看,都覺得很神奇。

北魏時,僧稠和尚有一次在王屋山中修行,看見兩隻老虎相搏,吼聲震動山岩,僧稠就用錫杖將它們分開,兩隻老虎被驅散了。

龍字成語、典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