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述
阿納薩齊龍的生理特徵資訊不多。它們的顱骨保存狀態差,缺乏下顎、喙嘴、與方骨,而且直到近年才完全重建好。阿納薩齊龍的鼻骨上有突出骨頭,從兩眼中間開始,向頭後方延伸。這種獨特頭冠與其相近物種格里芬龍不同。頭冠頂端為圓形,而顱骨的長度為90公分以內。
歷史
正模標本(編號BYU 12950)是一個顱骨,也是目前唯一的標本,是在70年代晚期,由楊百翰大學的田野工作團隊在新墨西哥州的聖胡安縣發現。在1993年,美國古生物學家阿德里安·亨特(Adrian Hunt)與史賓賽·盧卡斯(Spencer G. Lucas)建立了霍納氏阿納薩齊龍(A. horneri),也是目前唯一的種。屬名是以古代美洲原住民阿納薩齊人為名,阿納薩齊人因他們的懸崖住所而著名,化石發現地附近的廈谷文化國家歷史公園有很多這種懸崖住所。種名則是以著名古生物學家傑克·霍納(Jack Horner)為名,他在1992年先敘述了這個化石。
阿納薩齊龍是否為有效的屬,還有爭論。在1992年,傑克·霍納最初將這個顱骨歸類於小貴族龍。在第二年,亨特與盧卡斯認為小貴族龍的有限化石,無法德出任何識別的特徵,因此將小貴族龍列為疑名。而這個顱骨具有獨特、可辨識的特徵,而且與小貴族龍之間沒有顯著的相同特徵,因此亨特與盧卡斯將它們獨立為新屬,霍納氏阿納薩齊龍。 大部分最近的研究,都支持這個決定。但是一些科學家仍主張阿納薩齊龍與小貴族龍是同種動物,包含曾做過最詳細檢驗的湯瑪斯·威廉森(Thomas Williamson)。阿納薩齊龍目前只有一個顱骨,需要更多的化石,才能了解阿納薩齊龍與小貴族龍的分類關係。
古生態學與古生物學
阿納薩齊龍的化石發現於嘉德蘭組的下層。嘉德蘭組的年代為晚白堊紀的晚坎潘階,約7400萬年前到7000萬年前。該地層發現的其他恐龍有:阿拉莫龍、五角龍、結節頭龍、蜥鳥盜龍、以及一種未命名的暴龍科恐龍。
如同其他鴨嘴龍類,阿納薩齊龍是種大型、二足、草食性恐龍,頭部構造複雜,下顎可以做出類似咀嚼的研磨動作。它們有數百顆牙齒,形成齒系(Dental batteries),會不斷成長、更換,只有少部份會持續地使用。它們會用喙嘴切斷植物,並將食物置於兩旁的頰囊中。它們以離地面四公尺以下的植物為食。
分類
阿納薩齊龍屬於鴨嘴龍亞科,因為它們缺乏內部中空的頭冠。最近的研究認為,阿納薩齊龍在鴨嘴龍亞科中占了獨特的演化位置。如果阿納薩齊龍與小貴族龍是同種動物,較早命名的小貴族龍將具有優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