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觀點
阿爾都塞認為,馬克思早期著作中鮮明的人道主義集中表現在異化概念上;而在1845年以後,馬克思則詳盡地闡述並不斷完善了他的歷史唯物主義概念;這兩者之間存在著“認識論上的斷裂”,換句話說,現已出現的唯物主義歷史科學同以前的觀念形態有了徹底的、本質上的區分。儘管在細節上存在著明顯的延續性,但是它們各自都有自己的獨特的“疑難”—阿爾都塞用以說明基本理論結構的術語。
理論體系
他在立論中使用的這些辭彙,如疑難”及其有關概念,據說來自馬克思在創立其科學的歷史理論的同時創立的一種新哲學,這一從本質上講是認識理論的哲學。是和經驗主義截然對立的。它認為,認識並不是一種感覺主體和外界客體之間的關係,而是一種生產或“實踐”的方式,即用理論的生產手段處理理論的原材料,從而形成理論產品。用阿爾都塞的話來講,這一整個過程“全部發生在思維領域”。這個實踐概念並不局限於知識或科學。社會現實的所有層次—經濟的、政治的和意識形態的—據說結構都是相似的,並各自擁有其原材料、生產資料和產品類型。社會整體是這些特殊實踐的結合,是一種多重地層和層次構成的複合結構。是“超決定論的”,因為在內部起作用的原因是多元的。經濟僅僅“在最後一刻”起決定作用。正是這個整體結構的因果聯繫以及構成它的局部結構在歷史上起著作用,並且削弱了人這個主體自認為在歷史進程中所起的真實作用。阿爾都塞宣稱,馬克思主義實際上“在理論上是反人道主義的”。它否認存在著什麼普遍的人性或人的本質。
社會評價
阿爾都塞的著作對於當時馬克思主義研究中普遍流行的概念是一種有益的矯正。如果說馬克思的思想具有深刻或久遠的價值,那么這要歸因於——可能不絕對,但至少是——其思想中理論內容或認識論內容、這是它們能給予人類歷史的知識遺產。在馬克思的早期著作和完全成熟的歷史唯物主義的主題之間,無疑存在著一系列值得重視的變化、變異和創新。阿爾都塞在努力闡述他的這一主張的同時,也確有許多矯揉造作和故弄玄虛之。他的某些看法反映了法國的最新見解,但和馬克思的思想是相悖的。大多數為他所排斥的東西,例如人,卻是明如白晝的不容否認的東西。同樣,儘管他強調馬克思理論的唯物主義特性,他所詳盡闡述的實踐哲學仍帶有許多推論的和唯心主義形上學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