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希姆·馮·阿爾尼姆
拿破崙占領德國期間,以阿爾尼姆為代表的中期浪漫派把注意力轉向德國民間文學。1802年,他與克萊門斯·馮·布倫塔諾共同進行了一次萊茵文學之旅,沿途收集兩岸民謠和傳說,於1806年整理成優秀民間詩集《男童的神奇號角》出版。該書起名來源於開卷的第一首詩,寫一個年輕人把一個有魔力的號角送給了女皇。其中於1805年完成的第1卷是獻給歌德的,後者對它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們的創作給德國詩歌注入了新的血液,對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
後參加反拿破崙的民族解放戰爭,任普魯士後備軍上尉。1813年任《普魯士新聞報》主編。阿爾尼姆曾寫有長篇小說和許多短篇小說、劇本與詩歌,但大多數已被遺忘。他的少數幾部短篇小說被稱作古怪的現實主義與幻想的混合物,都是對德國散文小說的傑出貢獻。如在《拉托諾要塞發瘋的殘疾人》中,他通過一個腦部受傷的軍士的發狂,寓意式地描繪了一個人身上的兩重性。在作品裡,他將瘋人的狂躁性格刻畫得極為生動,同時又通過這部故事歌頌了愛的力量。所作中篇小說《埃及的伊莎貝拉》,描寫查理五世年輕時與吉普賽姑娘的戀愛故事;他逝世於1831年1月21日,終年49歲。
貝蒂納·馮·阿爾尼姆
阿希姆·馮·阿爾尼姆的妻子,德國女作家。原名克萊門斯·馮·布倫塔諾,暱稱貝蒂娜·布倫塔諾(1784-1859)。1785年4月4日生於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父親是義大利商人。哥哥克萊門斯·布倫坦諾是海得爾堡浪漫派的重要詩人。她曾在修道院受教育。1806年結識歌德的母親,並記錄了她關於歌德童年的談話和回憶。1807年 5月她第一次在魏瑪見到歌德。1811年與阿希姆·馮·阿爾尼姆結婚。1831年開始文學創作,並積極參加政治鬥爭和社會活動。1859年1月20日在柏林去世。她於1835年發表《歌德與一個孩子的通信集》,這個孩子便是作者。集子中有真正的信,也有作者虛擬的信。這部通訊集表明她對歌德的敬慕,被認為是浪漫派的典型作品。她獨立不羈,敢於揭露社會的貧困,為被壓迫者伸張正義,為社會和政治的進步而鬥爭。1848年以筆名聖·阿爾賓發表傳單《致已經解散的普魯士國民議會》,支持波蘭革命。《國王的書》(1843)是她的成名之作,顯示了她敢於揭露社會矛盾的勇氣,但她對普魯士國王還抱有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