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旺丹德爾

阿旺丹德爾

阿旺丹德爾(1759——1840年),原籍阿拉善左旗巴彥諾爾公蘇木,是一位精通蒙、藏文及古梵文的著名學者和佛學大師,在國際學術界享有蒙藏語法大師、辭學家、翻譯家、宗教哲學家、文學家等美譽,是阿拉善建旗三百多年來最有影響力的歷史文化名人。

基本信息

人物事跡

阿旺丹德爾1759年(乾隆23年)出生於阿拉善和碩特旗巴彥諾日公巴格(關於其出生年又有1758年出生之說),是牧民出身的葉赫輝特氏衛宗宰桑伊乃之次子。7歲時出家為僧,在定遠營延福寺學習經文,18歲時(1777年)赴藏修習深造,在西藏名剎哲蚌寺繼續攻讀佛經,苦讀24載,洞悉五明學(五明為以語言文字為主的聲明;以工藝、技術、歷算為主的工巧明;以醫學為主的醫方明;以思辯規則學為主的因明;以及專以闡明佛教自宗之學的內明),以超全的學識和優異的成績領先於全藏佛理大統考、大答辯,技壓群雄,一鳴驚人,被授予拉薩經學院制中的最高學銜——拉隆巴學位(相當於博士)。1800年41歲時返回故鄉,在延福寺任朝克沁大經堂的掌堂師。1803年旗王爺旺沁班巴爾封其為卓爾濟(法主之意),同年派往福因寺(北寺),成為福因寺的第一個拉隆巴,也是阿拉善歷史上的第一個拉隆巴。

代表作品

阿旺丹德爾精通蒙古文和藏文,擅長宗教哲學,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歷史文化名人,他的代表作品有蒙古語文語法著作《詳解蒙文文法通講》(蒙語稱《賀楞其木格,1828年69歲時著》)、《知者語飾——藏文字詞概述》、訓誡哲理長詩《人道喜宴》(又名《人倫必修》,道光十年即1830年71歲時著)、藏蒙大詞典《詳解月光辭典》(又稱《浩月輝映詞典》,1838年79歲高齡著,由北京松竹寺木刻出版)、《千日光明詞典》(道光18年木刻出版)等。阿旺丹德爾一生用蒙、藏兩種文字著述40餘篇著作,大部分由塔爾寺印經院於清朝末年木刻出版,書名為《阿旺丹德爾拉隆巴全集》,收錄了他的哲學著作14篇,文學著作13篇,語言文學著作9篇,總計36篇約20餘萬字。

人物評價

阿旺丹德爾不僅僅是一名精通佛學理論和宗教哲學的高僧,他還是一位致力於蒙藏民族文化事業發展的先驅,他對於蒙藏文化的發展所做的貢獻和積極作用是舉世公認的。前蘇聯學者葉·符拉基米爾佐夫和蒙古國大文豪、大學者策·達木丁蘇榮等都曾有過極高的評價。國際蒙藏語言文學藝術界公認他是一位高於全印度和西藏任何一名班第達(哲人學者之意,只有精通五明學的高僧才有資格獲此稱號)的大譯師、學者,是一位宗教哲學家、蒙藏大語法家、文學理論家和傑出的詩人。策·達木丁蘇榮還撰著題為《阿拉善阿旺丹德爾拉隆巴》的學術論文,全面地評價過他。另有很多國際國內學者專門以阿旺丹德爾生平及其著作為命題開展學術研究,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阿拉善盟1999年編輯出版了《阿旺丹德爾研究論文集》(為阿旺丹德爾研究叢書之一,由盟政協朝格圖主編,內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該書收錄了國內外31名學者的阿旺丹德爾專題研究論文。學者們認為,阿旺丹德爾主張以世道治理社會,以人道治理民眾,專心研究當時的社會人情世故及民族語言文學。他的著作包括語言、文學、哲學、辭學、箴言、評論、翻譯和古籍詮釋等,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阿旺丹德爾於1840年12月3日(道光20年)在北寺(福因寺)圓寂,享年81歲。
1990年在北寺造立了阿旺丹德爾紀念靈塔,並修廟供奉,1996年阿左旗第二中學(今盟民族中學)建校40周年慶典之際,在校園裡建立了阿旺丹德爾的大型雕塑像。
2005年初,阿左旗文體局與內蒙古電視台聯合拍攝了阿拉善民俗傳統儀式和專題片《阿旺丹達爾》,並在內蒙古蒙語衛視頻道播出。6月份,修建了阿旺丹德爾故居。8月29日,阿左旗文體局召開首屆阿旺丹德爾學術研討會,進行相關研究的主要省份的主要學術機構的代表性的學者基本到會。阿旺丹德爾學術研討會完成了18篇專題論文交流研討和其他議程。出版了《阿旺丹德爾傳說集》、《阿旺丹德爾論文集》以及阿旺丹德爾畫冊。

個人歷程

公元1776年19歲的阿旺丹德爾告別故鄉,越過青藏高原,來到被譽為藏區六大佛海叢林之一的拉薩哲蚌寺,24年之後,名揚康藏的阿旺丹德爾回到阿拉善。從72歲開始,筆耕8年,用蒙、藏、古梵文完成了40多部作品,成為阿拉善300年來最有影響的歷史文化名人。阿旺丹德爾是阿拉善歷史上的文化奇人。他7歲出家巴彥浩特延福寺,19歲遠赴西藏,24年之後,被授予最高學銜—拉隆巴,相當於今天的博士。回到阿拉善之後, 用蒙、藏古梵文完成了40多部作品。在本期節目中,牛仔金鴻君繼續在阿拉善戈壁洞窟里捕捉智者的身影。在秀美的福因寺里尋找阿旺丹德爾的蹤跡。
阿旺丹德爾是一位精通蒙文、藏文及古梵文的學者和佛學大師。在國際學術界享有盛譽。上期節目中,我們解開了阿旺丹德爾眾口不一的出生地之謎,又追隨到大師出家的延福寺。在這座古廟中苦修12個春秋之後,阿旺丹德爾告別故鄉,前往西藏。
1776年阿旺丹德爾到達了西藏。在拉薩名剎哲蚌寺苦修24年,掌握了五明學,包括以語言文字為主的聲明,以工藝技術歷算為主的工巧明;以醫學為主的醫方明;以思辯規則學為主的因明;以闡明佛教為主的內明。以優異的成績領先於全藏佛理大統考,技壓群雄,一鳴驚人,被授予西藏佛學院制中的最高學銜拉隆巴。1800年42歲的阿旺丹德爾回到故鄉,成為福因寺及阿拉善歷史上的第一位拉隆巴。
行走在阿拉善大地上,看著滿眼的荒涼,忽然想起“千字文”裡面的第一句“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其實荒涼本身就是一種美,是繁華過後的回歸。
在距阿拉善左旗巴彥浩特鎮西北60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大山,當地人稱之為蘇木圖,漢語的意思是有廟的地方。但誰也沒有見到喇嘛出現。傳說阿旺丹德爾在這裡修行過。我決定去看個究竟。
有人認為這洞窟是西夏人留下的,也有人說是蒙古人的,沒有人說的清楚,我只能眼看著無數的歷史寂寞在藍天上默然划過。洞窟如此之多,不知是哪年哪月哪裡的苦行僧含辛茹苦修建成的。然後,一個又一個,一代接一代,飄然而來,悄然而去。留下了佛台,留下了壁畫。而對於我這樣的普通遊人來說,則是留下了一個遠年的標識,一個遊牧民族精神皈依的佐證,一個長久的屬於戈壁的希望。
滿腹經綸的阿旺丹德爾在靜謐的大漠深處臥薪嘗膽,苦苦修行,追求著佛的最高境界。大漠的風沙和佛的靈光歷練滋潤著阿旺丹德爾,他的人生也因此而不再平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