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鎮

阿拉鎮

鳳凰縣阿拉鎮位於縣境西南部,東距縣城沱江鎮23公里,西距貴州銅仁40公里,海拔高度600米左右,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是鳳凰縣的一大糧倉。

簡介

相傳有一對金鴨在鎮旁水田戲水,激起浪花,得名鴨浪;後因官兵在此設營盤駐兵,故稱“鴨浪營”,後記音為“鴨拉營”。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易名“永寧哨”,後復用鴨拉營至建國初期。解放初屬二區,1953年設和平鎮,1958年成立阿拉營人民公社,1984年10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阿拉鄉改為阿拉鎮。總面積43平方公里,人口13,18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007人,苗族5,025人,土家族2,495人,漢族5,657人,是一個苗、漢、土家等民族雜居的山區集鎮。

軍事古鎮

歷史上的阿拉鎮,曾一度成為鳳凰政治、經濟、軍事的中心。據《鳳凰廳志》(道光版)記載:“謂陽廢城,在鳳凰營東南,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折麻陽縣署。一統志:謂陽廢城在廳西南四十里,明威武侯向登位駐兵,增擴一層,顏曰:鴨浪營。城郭亭台遺址猶存。謂陽縣廢后,又為五寨司城治所,乾隆十八年(1753年),鳳凰營通判潘曙將衙署由鳳凰山遷至此處,重建謂陽舊城堡。”

阿拉鎮是湖南通往貴州的要塞,古有官道從鳳凰縣直達貴州銅仁;同時又是漢族和苗族居住的分界地,地理位置重要,封建統治階級為了阻止黔東和湘西苗民互相呼應,聚眾起事;控制苗漢人民互相往來,以實施“苗不出境,漢不入峒”的政策,從唐朝起即置謂陽縣治所,修築城堡,彈壓苗民。明朝正德八年(1513年)設雅拉關,與貴州銅仁亞寨關和鎮皇湄亮關連成一線,史稱“三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