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貢[地名:阿拉貢自治區]
阿拉貢1897年10月3日生於巴黎,1982年12月24日卒於同地。父親曾任巴黎警察局長和法國駐西班牙大使。母親生他時父親已有妻室,故而在名義上把阿拉貢作為小弟弟撫養。法國詩人、作家、政治活動家。年輕時學醫。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陸軍醫院服役。1920年棄醫從文,成為超現實主義派作家。1930年訪蘇歸來後成為共產黨人,在文學創作上轉向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後成為共產黨文藝周刊《法蘭西文藝報》的主編。著有詩歌《斷腸集》、《法蘭西的曉角》,長篇小說《現實世界》(4卷)、《共產黨人》(6卷)、《受難周》等。作品中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
基本信息
- 中文名:阿拉貢
- 英文名:Louis Aragon
- 國籍:法國
- 去世日期:1982年
- 職業: 詩人
作家
政治活動家
- 代表作品:《斷腸集》、《法蘭西的曉角》
法國作家
阿拉貢1897年10月3日生於巴黎,1982年12月24日卒於同地。父親曾任巴黎警察局長和法國駐西班牙大使。母親生他時父親已有妻室,故而在名義上把阿拉貢作為小弟弟撫養。1916年在瓦爾-德-格拉斯學醫。1917年應徵入伍,獲十字獎章。1919年因參加礦工罷工而復員,同年和勃勒東、蘇波一起創辦《文學》雜誌,加入達達主義運動,並發表了詩歌《歡樂之火》,畢卡索為之作了插圖。後又和勃勒東等建立了超現實主義小組,並發表了三本詩意散文《幻夢浪潮》、《放任集》和《巴黎的鄉人》。1927年1月加入法國共產黨,發表《風格論》。1928年11月結識蘇聯詩人馬雅可夫斯基,發表了及其女友艾爾莎·特里奧萊,不久娶後者為妻。此後阿拉貢走上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道路,多次訪問蘇聯歌頌蘇聯的詩集《烏拉爾萬歲》,以及小說《巴爾的鐘聲》,並任法共《今晚報》主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於1939年9月應徵入伍,曾獲軍功勳章、被俘和脫逃,參加地下抵抗運動,發表了《斷腸集》和《法蘭西的曉角》等愛國主義詩歌,也寫了不少以艾爾莎為主題的情詩,以及根據烈士們事跡寫作的《共產黨人》。戰後發表長篇小說《共產黨員們》,1959年獲列寧和平獎金。1958年發表的歷史小說《受難周》標誌著他已脫離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道路。1963年為加洛蒂《論無邊的現實主義》一書作序,高度評價“無邊的現實主義”。他晚年的作品如小說《處死》、《白朗茹與遺忘》、短篇小說集《欺騙真實》、詩集《永別》等重新具有超現實主義的傾向。
代表作之一《受難周》描寫的是1815年3月拿破崙“百日政變”期間,路易十八向比利時倉皇出逃的情景。畫家格里科爾特作為火槍手保護王室,然而他一路上對藝術和歷史的關係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從而明確了自己的政治態度,到了法國和比利時邊界時,他又返回巴黎搞自己的繪畫去了。小說旨在表明一個人有選擇的自由,與薩特主張的“自由選擇”有某種相通之處。
阿拉貢的一生與20世紀的法國歷史和文學史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他在詩歌、小說和評論等各方面都成果卓著,作品達100種以上。阿拉貢的政治態度、文藝觀點和作品傾向都幾經變化,但是用他自己曾說過的話說,他自始至終沒有離開超現實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