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力鄉

阿拉力鄉

阿拉力鄉於1964年建立為阿拉力公社,1984年改鄉。位於縣城東南,距縣城34公里。面積123.5平方公里,人口1萬,有維吾爾、漢、回等民族,其中維吾爾族占99.6%。

基本信息

概況

疏勒縣阿拉力鄉疏勒縣阿拉力鄉

疏勒縣位於歐亞大陸腹地、新疆西南部,地處塔里木盆地西緣,雄踞於赤水之濱、古老的喀什噶爾平原綠洲中部,距南疆政治、經濟、文體中心喀什市東南3公里,處於以喀什市為中心的“一市兩縣”經濟內,東連伽師、岳普湖,西接疏附縣及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陶縣,南鄰英吉沙縣,西北和疏附縣毗鄰,北隔克孜勒河與喀什市、疏附縣相望,疏勒還是祖國西南的咽喉要道,連線中亞、西亞和南亞,與塔吉克斯坦、阿富汗等6個國家和地區接壤,集群口岸優勢明顯,處在“五口通八國”的中心位置,疏勒縣還疏勒縣素有“黃金走廊”之稱。
疏勒縣有2130多年歷史。疏勒,古西域國名,早在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時,就有“疏勒國,王治疏勒城”的文字記錄。唐朝設疏勒鎮,與龜茲、于闐等並稱“安西四鎮”,清設直隸州,後升格為府,民國二年(1913年)疏勒府改為縣,此名沿襲至今。
現轄疏勒鎮、罕南力克鎮牙甫泉鎮、巴仁鄉、巴合齊鄉、洋大曼鄉、亞曼鄉、塔孜洪鄉、英爾力克鄉、塔尕爾其鄉、庫木西力克鄉、艾爾木東鄉、阿拉力鄉、英阿瓦提鄉、阿拉甫鄉3個鎮12個鄉,7個農林牧漁場,218個行政村,11個社區居委會。
到2006年底,全縣總人口為30.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3萬人,占總人口的14.1%。現有國土面積2394.8平方公里。

鄉鎮簡介

阿拉力鄉為疏勒縣轄鄉。1964年建阿拉力公社,1984年改鄉。位於縣城東南,距縣城34公里。面積123.5平方公里,人口1萬,有維吾爾、漢、回等民族,其中維吾爾族占99.6%。轄馬木克、海尼且、拉依旦艾日克、阿恰勒、阿熱庫爾乾、英阿依瑪克、帕其喬喀、塔尕爾其艾日克、闊納喬喀9個村委會。

主要種植

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小麥、棉花、玉米,畜牧業牧養牛、羊、馬、驢等。鄉鎮企業有農機修理、糧棉油加工等。

歷史沿革

縣名得自古國名。疏勒地名的含義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三種:一是認為疏勒是突厥語“有水”之意,因此地域水草豐茂,故得此名;二是認為是屬印歐語系中古東伊蘭語族的粟特語,疏勒即粟特族名soghd的譯音,系古代伊朗語“聖地”之意;三是認為疏勒是古匈奴語“黃色”之意,因喀什周圍土壤呈黃色而得名。維吾爾語稱疏勒為“英納協海爾”,意為“新城”。

今日的疏勒縣,是古疏勒國的一部分。清光緒十年(1884年)在恢武城,即道光七年(1827年)所築喀什新漢城為治所,設疏勒直隸州時,使用漢唐疏勒古地名作為直隸州名而沿用。直隸州屬喀什噶爾道。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疏勒直隸州升為疏勒府,府治即今疏勒縣城。疏勒府本府範圍包括今疏勒、岳普湖二縣和阿克陶縣的一部分。民國二年(1913年)改為疏勒縣,仍屬喀什噶爾道。1929年屬喀什行政區,1943年屬喀什督察專區。1949年以來先後屬喀什專區,南疆行政區、喀什地區。

1999年,疏勒縣轄3鎮、12鄉、7個國有農林牧漁場:疏勒鎮、罕南力克鎮、牙甫泉鎮、巴仁鄉、洋大曼鄉、亞曼勒鄉、巴合齊鄉、塔孜洪鄉、英爾力克鄉、塔尕爾其鄉、庫木西力克鄉、艾爾木東鄉、阿拉力鄉、英阿瓦提鄉、阿拉甫鄉。年末總人口274261人,其中維吾爾族254718人,占總人口的92.9%;漢族18823人,占總人口的6.8%,回、哈薩克、柯爾克孜、烏孜別克、塔吉克、蒙古等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0.3%;農村人口242095人,占全縣人口的88.3%。

2000年,疏勒縣轄3個鎮、12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84853人,其中:疏勒鎮 30012人、罕南力克鎮 22921人、牙甫泉鎮 23789人、巴仁鄉 29044人、洋大曼鄉 16210人、亞曼牙鄉 14794人、巴合齊鄉 19687人、塔孜洪鄉 25485人、英爾力克鄉 18281人、庫木西力克鄉 19857人、塔合?其鄉 8612人、艾爾木東鄉 11333人、阿拉力鄉 10407人、阿拉甫鄉 17061人、英阿瓦提鄉 9064人、兵團41團虛擬鄉 6250人、崑崙食品廠虛擬鄉 2046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