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9/0fe/nBnauM3XzUzN3kDO0gzM4QjM5MTM3czM1kTN5MTNwAzMxAzL4MzLz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1981年,阿帕納·珊演而優則導,執導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三十六條路》(36 Chowringhee Lane),描寫了一位英國的教師在印度獨立後仍然在加爾各達教書三十年的故事。影片受到影評家的強烈好評,阿帕納·珊獲得了印度電影節的最佳導演獎,影片還在菲律賓國際電影節上獲獎。有了這個好的開頭,阿帕納·珊再接再厲又拍攝了一系列影片,如1984年的《帕若拉》(Paroma),1989年的《薩悌》(Sati),1995年的《猶甘特》(Yugant)等,這些影片大都以平和舒緩的女性視角,反映了在現今印度社會中女性的地位和生存狀況。1994年她還出演了孟加拉的天才少女導演Rituparno Ghosh執導的影片《狂亂四月》(Unishe April)。2000年,阿帕納·珊自導自演了影片《Paromitar Ek Din》,講述一位離異的母親和她的岳母間的聯繫與糾葛的故事。影片受邀參加了眾多國際電影節並受到好評。2002年的《艾爾夫婦》(Mr. and Mrs. Iyer)為阿帕納·珊贏得了她的第三個印度電影節導演獎,她的女兒也因為在片中出色的表演而獲最佳女演員獎。影片還在洛迦諾、夏威夷和馬尼拉的電影節上獲獎。2005年的《15號林蔭路》(15,Park Avenue)是她執導的最新作品,講述了一個精神分裂的小女孩和她的姐姐相依為命的故事,片中印度巨星雲集,在印度國內公映後也好評如潮。
除了電影事業以外,阿帕納還是一個婦女雜誌的編輯,一直為印度的婦女爭取更多的權利與自由而奔走呼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