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阿合奇鎮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合奇縣。
阿合奇鎮代碼:653023100。轄3個村委會:吾曲村、皮羌村、加朗奇村。
地理
阿合奇縣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部的天山南脈腹地,地處克孜勒蘇(Kizilsu)柯爾克孜自治州東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76º39`~79º02`,北緯40º09`~41º29`。東鄰烏什縣,東南、南部分別與阿克蘇地區的柯坪(Kelpin)縣、喀什地區的巴楚(Maral-baxi)縣接壤,西南與阿圖什(Artush)市毗連,北部、西部與吉爾吉斯斯坦(Kyrgyzstan)交界,國界線長達286.7公里。縣境東西長197.6公里,南北寬150.7公里,總面積16797平方公里。全縣地處高寒山區。北部天山南脈,南部喀拉鐵克山(Karateke),中間夾狹長的托什乾河(Toshigan)谷地。兩山夾一谷的地勢,形成全縣整體地貌特徵。在柯爾克孜語中,這個谷地被稱為“卡克夏勒(Kakxaal)”。縣境群山起伏,有名稱的山就有18座,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峰53座,有名稱的山溝峽谷40條,高山湖泊一處。流經卡克夏勒谷地的托什乾河為縣境最大的河,它發源於吉爾吉斯斯坦,自西向東流貫全縣。
氣候
東出縣境經烏什縣(Ushturpan)注入阿克蘇(Aksu)河,為我國最大的內陸河塔里木河的重要之流。全縣土地面積中山脈占70%,牧草場占25%,屬於中溫帶高原乾旱氣候。其主要特徵是:氣候寒冷,熱量不足,晝夜溫差大,降水不均,積雪不穩,四季不堪分明,冷暖季則分明。春季多風,夏季極短,秋季涼爽,冬季嚴寒。根據縣境季節物候特點,習慣上以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至翌年2月為冬季。
作物
由於縣境氣候條件的限制,適合開墾的耕地均在河谷地區,而且只適合耕種小麥、玉米、大麥、青稞、蠶豆、胡麻、油菜等,產量很低。廣大山區適合放牧,畜牧業為全縣主要的生產經營產業。縣境主要的蓄種有綿羊、山羊、馬、氂牛、駱駝等。
阿合奇縣古為尉頭(Oy-too)國。東漢時,尉頭國的中心在今哈拉奇(Karaqi)鄉一帶,有300戶,2300人。漢神爵二年(前60年),漢朝在西域設都護府,尉頭國歸屬其管轄。魏晉南北朝時期,尉頭國併入龜茲國。唐在古尉頭地置尉頭州,錄屬龜茲都督府。元、明時期,為察合台(Chahatay)後王之封地。清初屬準葛爾。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置烏什辦事大臣,布魯特(柯爾克孜)遊牧的 。
人口
卡克夏勒(古尉頭,今阿合奇)地區與鄰近的烏什地區合併歸其管轄。民國1940年8月,阿合奇從烏什析出,建立阿合奇設治局,1944年1月,升格為阿合奇縣,人口增加到10980人,柯爾克孜族占總人口的98.93%,另外還有維吾爾族92人,漢族8人,回族17人。1949年9月,阿合奇縣實現和平解放。1950年建立阿合奇縣人民政府 。
目前,全縣行政區劃由阿合奇鎮、庫蘭薩日克鄉(Kulansarak)、色帕爾巴依鄉(Saparbay)、蘇木塔什鄉(Somtash)、哈拉布拉克鄉(Karabulak)、哈拉奇鄉(Karaqi)組成。阿合奇鎮是縣城所在地,位於縣境偏東,托什乾河以南。庫蘭薩熱克鄉位於縣境東部的托什乾河北岸,距離縣城33公里。東鄰烏什縣牙滿蘇鄉,南鄰托什乾河與色帕爾巴依鄉隔河相望,人口2768(1990年)人。色帕爾巴依鄉位於縣境東部托什乾河南岸,距縣城25公里,人口2875人(1990年)。蘇木塔什鄉位於縣境中部偏東,縣城西部。距縣城20公里,人口3407人(1990年)。哈拉布拉克鄉,位於縣境最西部的山區,距縣城86公里,在西部與吉爾吉斯斯坦接壤,人口4151人(1990年)。哈拉奇鄉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城45公里,人口5933人(1990年)。
阿合奇縣是柯爾克孜族聚居的縣,2001年底總人口34 087人,柯爾克孜族占90%,其他民族依次為漢族、維吾爾族、回族、哈薩克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