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阮埇位於荷城街道荷富路旁。與很多村鎮“想到哪,建到哪”不同,阮埇四面環山——古耶山、凌雲山、南蓬山、梅瓣山依次環繞,將阮埇呵護其間;一個小海、一條河涌,分內外兩層,以“口字形”,將阮埇護佑中央;小海之北,又與西江交匯。按照古代風水的理論,四面環山、碧水環繞,便屬於山水緊密契合、藏風納水的形勝之地;而玉帶層層迴環,更令其成為集納靈氣的聖地。
阮埇村地理環境
1、阮西村古民居群位於阮埇村的西面,共41間,總面積約5000平方米,每間均為三間兩廊,鑊耳封火山牆,龍船脊。總面寬10米,總進深9.7米。
2、阮埇村大夫區公祠。位於阮北,始建於清代,是清代族人奉直大夫區士元為紀念其父區文裔而獨資興建的。該祠三間兩進,坐北向南,鑊耳封火山牆,灰塑博古脊。整體布局完整。屬於典型的嶺南清代建築風格,是研究當地宗族文化、祠堂建築藝術的實物資料。
3、阮北古榕樹。位於阮埇村“大夫弟區公祠”門口廣場的南側,樹齡600多年。樹的直徑約3米,高15米,榕樹覆蓋面積約400平方米。據《氵畺 川區氏族譜》所載,阮埇八景之一的“東社榕蔭”就是指此榕樹。
4、阮埇村仁居石匾。現放置在阮埇村“大夫弟公祠”廣場東側,屬明朝,此石匾長方形,長80厘米,寬40厘米,厚10厘米,是花崗岩結構。這塊匾是記載古阮埇人教育後人要“仁愛”而居,“仁愛”而舉。此石匾與名人有關,歷史悠久,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5、阮埇村旗桿夾。現放置在阮埇村“大夫弟公祠”廣場東側,呈長方形,長75厘米,寬35厘米,厚10厘米,是花崗岩石板構成。旗桿夾上所刻的文字清晰,內容是:“宣統元年已酉科拔貢”。現在該旗桿夾用作鋪路石。
歷史沿革
阮埇區氏開族始祖區朝揖(1143~1220年),雄州珠璣里人,登南宋乾道壬辰(1172年)進士。宋嘉泰二年(1202年),自珠璣巷分派,遷阮埇端州屬地,遂荒阮埇而居焉,為氵畺 川區氏始祖。
元朝至正年間(1341-1368 年),區氏族人從南雄珠璣巷遷此定居,隨後又有阮姓遷入
古有“高明第一望族”之稱的阮埇村,身棲高明荷城街道荷富路一側,迄今已有600 多年歷史。令全村2000多人最為自得的是,自開村以來,阮涌文風盛英傑多,在高明傳為佳話的“一榜四文魁”,說的就是村中名士區大相 一家。
古時,因附近河涌密布且環村繞莊,阮埇村得名。目前,村子分為阮東、阮南、阮西、阮北四坊,那株600多歲的古榕生於阮北。元朝至正年間(1341-1368),區氏族人從南雄珠璣巷遷此定居,隨後又有阮姓遷入。而今,村中已無阮姓村民,均為區氏後人。
阮埇村一直是當地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富賈巨商數不勝數,“當時廣州的渡口碼頭,因為常有阮埇籍的官老爺和商人發達後坐船衣錦還鄉,普通村民也跟著沾了光,只要說是去阮埇的,船工都不收錢”。
阮北現存的12座清康熙年間聯排民居,就是當時該村的富戶區士元獨資修建,“那些房子一起打地基,一起落成,建成後分給他的8個兒子”。而阮西坊,也有41間明清時期的磚木結構民居。
據阮埇區氏族譜記載,該古民居群建於清代,是由該村當時富有之士奉直大夫區士元為其八個兒子興建的。該古民居群平面布局呈棋盤式,排列整齊劃一,大小均等。原有16棟,現存13棟。每座房屋均坐北向南,三間兩廊,均面寬9.9米、進深10.5米。鑊耳封火山牆,龍船脊,青磚牆,花崗岩石牆腳。該民居群體現了高明傳統民居的建築風格
這裡曾有句古語是‘沒有三箱鞋,冇進阮埇街’。清代,附近的村道還是泥土路時,阮埇就有4條石板道(中間3塊石板,兩邊輔以青磚),石板道寬約3.5米,分別從東西南北四個村口延伸進村2公里,“而且,村中的街巷小道也多是石板路,外村人穿著草鞋或布鞋走進村里,很容易磨壞鞋底,因此才有那一說法”。
在鎮村之寶《江川區氏族譜》中,古時阮埇八景:蓬山聳翠,東社榕蔭,蓮塘夜月,西園紅荔,雙橋晚眺,象珠觀瀾,阮水迴環,疆滘漁舟。
阮埇村建成以後到新中國成立前的幾百年里,由於偏於一隅,又有西江阻隔,基本沒有遭受過人為和戰火的破壞。然而,“破四舊”、“文化大革命”那十幾年,阮埇村連遭浩劫。“西安農場(即今高明監獄)建牢房,原三洲公社建大禮堂,不夠磚用,都盯上了阮埇村的古青磚,村裡的大隊幹部‘思想崇高’,做出‘大義滅祖’的‘革命行動’,將多間祠堂、古屋拆了,把古青磚一塊塊運走。”浩劫終於過去,阮埇村最終挺過這一關,現在仍有千餘人安居村中,守護祖上的遺產,延續農耕致富之路,這使得古村風韻猶存。
旅遊景點
八大家古建築群
1.、阮北坊“八大家”古民居群和阮西坊古民居群,大夫區公祠,古金庫、古圍牆、古巷道、古書院、古私塾、古橋等。清朝康熙年間,阮埇村奉直大夫(從五品)區士元回到村中為其八個兒子興建房屋。曾創造出一夜之間為13間同規模、同設計的大屋同時上樑的佳話。“這就證明這個家族當時人力財力有多高”。
2、阮西村古民居群位於阮埇村的西面,共41間,總面積約5000平方米,每間均為三間兩廊,鑊耳封火山牆,龍船脊。總面寬10米,總進深9.7米。
3、阮北古榕樹。位於阮埇村“大夫弟區公祠”門口廣場的南側,樹齡600多年。樹的直徑約3米,高15米,榕樹覆蓋面積約400平方米。據《氵畺 川區氏族譜》所載,阮埇八景之一的“東社榕蔭”就是指此榕樹。
4、阮埇村仁居石匾。現放置在阮埇村“大夫弟公祠”廣場東側,屬明朝,此石匾長方形,長80厘米,寬40厘米,厚10厘米,是花崗岩結構。這塊匾是記載古阮埇人教育後人要“仁愛”而居,“仁愛”而舉。此石匾與名人有關,歷史悠久,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5、阮埇村旗桿夾。現放置在阮埇村“大夫弟公祠”廣場東側,呈長方形,長75厘米,寬35厘米,厚10厘米,是花崗岩石板構成。旗桿夾上所刻的文字清晰,內容是:“宣統元年已酉科拔貢”。現在該旗桿夾用作鋪路石。
阮埇八景
阮涌八景:蓬山聳翠、東社榕蔭、蓮塘夜月、西園紅荔、瀛洲晚眺、珠廟觀瀾、阮水環潮、疆滘漁舟。
文物
1、阮涌村的鎮村之寶《氵畺 川區氏族譜》中,最吸引人的莫過於古阮涌村的“村圖”了。當時阮涌的文人雅士曾選出村內八處美景,謂之“阮涌八景”:蓬山聳翠、東社榕蔭、蓮塘夜月、西園紅荔、瀛洲晚眺、珠廟觀瀾、阮水環潮、疆滘漁舟。
2、開村太公區朝挹官至刺史,在嶺南區氏中也赫赫有名。而阮埇區氏先後出過15名進士,48名舉人,其中,聲名最大的當屬明朝名臣區大相和區大倫。區大相曾任萬曆皇帝(公元1573~1620年)的戶部尚書,區大倫專門給萬曆皇帝起草詔令文書,擅詩,有“嶺南才子”之美稱。位於西江邊的廣東省文化保護單位靈龜塔就是在明朝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區大相、區大倫兄弟衣錦還鄉時捐資修建,區大倫還專門為此撰寫碑文《龜峰塔銘》。
景色
俯瞰阮埇村,三面環水,外連秀麗河、滄江河,村內水涌交織,水塘密布。所以整條阮埇村就被一圈活水河道拱圍其中,自然劃分出一方淨土。過去,環村河涌相通成圓,稱得上阮埇一大特色。
阮埇整條村被護村河所包圍。護村河寬10米左右,具有交通、供水、防禦等多種功能,梳式巷道格局,多為花崗岩鋪就,祠堂、民居均依巷而建。讓阮埇村人引以為豪的,是在當今農村建設硬底化道路的浪潮中,村中依然維持著青石板路。村中大部分依然維持青石板路,走在路上,不時能看到有綠草從石板縫隙出突圍而出。很多人不知道,阮埇街巷是出了名的數量多、九曲十八彎。
“八大家”外圍的大門樓,一堵門樓加一圈圍牆劃出區家古建群,類似現在的“小區”。只見小小的門樓牌坊上,貼著一副“鸞鳳和鳴”的紅對聯,喜氣洋洋。區細雄說,該家族中凡有婚慶,花轎都必須從這個門樓經過。
古建築群呈棋盤式布局,坐北向南分布。原有16座,現存13座。每座均為青磚牆,鑊耳風火牆,龍船脊,三間兩廊格局,總面寬10米,總進深9.7米。青磚大屋都以花崗岩做屋腳,每塊花崗岩普遍長3米,每一面牆上在1米高的位置,打橫排兩塊,打豎壘兩塊。村民“四公”解密,用花崗岩做外牆可以起到加固防水的作用。
概要
阮埇歷來名人輩出。開村太公區朝挹官至刺史,在嶺南區氏中也赫赫有名。而阮埇區氏先後出過15名進士,48名舉人,其中,聲名最大的當屬明朝名臣區大相和區大倫區大相曾任萬曆皇帝(公元1573~1620年)的戶部尚書。
阮埇區氏被稱為區氏“嶺南第一大望族”。在現在廣州越秀區區氏宗祠中興建有兩間阮埇坊。
榮譽
讓阮埇人驕傲的是,自開村以來文風十分鼎盛,先後出過15名進士、48名舉人,貢生一批。其中,聲名最大的當屬明朝名臣區大相一家。史料記載,區大相的父親區益是明嘉靖年舉人,區益曾任江西都昌知縣,因率民抗倭而頗有聲望;區大相的哥哥區大樞是萬曆年舉人;區大相和弟弟區大倫則同在明萬曆17高中進士,其中,區大倫在朝中和廣東籍名臣海瑞結成好友,區大相則不僅被譽為嶺南派詩人鼻祖,還被選為庶吉士,負責草擬皇榜詔令。
區大相,萬曆癸酉年(公元1573年)舉人、己丑年(公元1589年)進士。其父親為區益,曾任江西都昌知縣,因率民抗倭而頗有聲望;其兄區大樞為萬曆年舉人;其弟區大倫己丑年(1589)同中進士,官至南京戶部侍郎。
區大相在家族中聲名最旺。相傳他為人剛直,不攀附權貴。登第後,被選為庶吉士,並先後授任檢討、同修國史、經筵展書等官職,負責草擬皇帝詔令,歷時十五年。
“至今崖畔石,風雨洗胡塵”;“聊持一樽酒,波上酻忠魂”。區大相最為人稱道的,並非官銜,而是他的文筆。他著有《太史詩集》、《使集》、《圖南集》、《濠上集》等詩文集,被譽為嶺南詩人。
區大相同樣長於書法,如今懸在廣州光孝寺天王殿的訶林匾,即區大相於萬曆四十年(1612年)正月手書。
而他的另一貢獻,乃為高明鎮鎖靈龜。相傳當年區大相、區大倫將其母親蘇氏的骨灰運回阮埇故鄉時,船將靠岸,卻不知為何總有一股推力推回。後有龜數隻浮出水面,將船托至岸邊,才得以上岸。於是,兄弟倆相信神龜顯聖,辦過喪事之後,立即倡議建築靈龜塔 。塔為七層,平面八角形,樓閣式磚塔,高32.3米,塔第一層直徑7.2米,內徑2.4米,各層原用木板作樓陣,塔外置平座(後來重修時,木板樓級改為磚結構,木欄桿改鐵水管),各層檐口飾以琉璃瓦。塔第一層本供二座石佛像,後散失。
萬曆29年(1601年),靈龜塔建成,並存留至今,庇佑一方百姓。“禍水四起,蛇蠍為患,民不聊生”的土地,從此世代安居。
高明區荷城街道阮埇古村落至今存留著數十棟明清石牆基的嶺南古建築,是全區乃至佛山市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築群,建造時嚴格遵循地理學,反映出那個年代有序的宗族聚居方式,擁有十分珍貴的文物保護價值。
現狀
清淤引活水
由於沒有完善的污水收集管網,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排水溝,再外排到河道,導致其中兩眼池塘和環村長涌較為淤塞,村內將建成“污水管網收集—沉澱池—生化池—生態修復區—淨化排放”的小型污水處理系統。生活污水經管 道收集後,經格柵進入調節池均衡水質、水量,然後用泵送到生化處理池處理。污水經生化處理池處理後,污染物已得到有效處理,因此生態修復池中可種根莖、球 莖類植物,生化修復後達標排放。污水處理系統完成之後,再把環村水道與秀麗河接通,實現活水繞村,“阮水環潮”的情景或將重現。“整個工程建設將不會破壞一塊石板、不會破 壞古建築群。”
建築保護
阮北現存的12座清康熙年間聯排民居,就是當時該村的富戶區士元獨資修建,“那些房子一起打地基,一起落成,建成後分給他的8個兒子”。而阮西坊,也有41間明清時期的磚木結構民居。
東臨荷富路、北至紅荔路、西接阮江路、南以規劃路為界,包含阮東、阮南、阮西、阮北四坊,總面積46.73公頃。其中,村落內的阮北坊古民居群(“八大家”)及阮西坊古民居群為核心保護區。
阮埇村事件
1、佛山市高明區滄江視線:阮埇村新聞介紹視頻
2、《高明區阮埇村古村落實施保護的通告》
3、百村升級,舊貌換新顏
4、阮埇,城市腳邊的千年古村
5、高明阮埇:嶺南的滄海桑田
6、罕見阮埇村族譜圖文並茂,記載了嶺南原始村落風土人情
7、阮涌:夢回明清恍如隔世
8、高明區阮涌古村開發規劃評審結果出爐,確立三期開發計畫
9、閱盡700年的繁華與寂寞
10、高明阮埇村河涌環村 滋養區氏望族
11、沒有三雙花鞋 別走阮埇街
12、阮埇村旅遊介紹
13、阮埇村清淤引活水 阮水環潮或重現
旅遊指南
玩:觀賞明清古建築群,走在的石板和青磚路上,感受古韻氣息。
路線引導:到阮埇村必先到佛山市高明區,可以選擇乘坐區內巴士 521路 532路 525路 阮南或阮北站下車即到,或者乘坐的士,阮埇村地理位置優越,居於市中心,無論是坐巴士或打的士都是很方便。
住宿和吃:附近有許多酒店住宿,交通住宿方便,而離阮埇村最近的一間五星級酒店君御海城國際酒店,有追求人士可以考慮入住。而吃方面,在村中有農家菜可品嘗,味道可謂美味,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