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寧傳統三珍

“姜氏卜頁”不但覆蓋阜寧、鹽城的超市、商場,而且暢銷南京、上海、北京、蘇州等大中城市,成為百姓餐桌上的佳肴,饋贈親朋好友的佳品。 近年來,碩集“姜氏卜頁”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工藝流程不斷改進,集“浸、磨、澆、壓、剝”為一體的半機械化生產線替代了過去的純手工生產。 阜寧人不但常年食用“單墩冬粉”,還與阜寧大糕、碩集百頁、益林醬油配成“四式”禮品,饋贈遠方親朋,並自豪地說,“這是我們阜寧的特產”。

阜寧大糕

阜寧大糕歷史悠久,據《淮安府志》記載,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嘗此糕,引起潔白如雪、甜軟如蜜、細薄可卷,賜名“玉帶糕”。阜寧大糕選用優質糯米,通過浸泡、粉碎、拌兌白糖、密餞、豬油後打模成型,放到竹籠上蒸熟,再晾曬切片。阜寧大糕薄如紙、軟如綿、卷得起、甜如蜜等特點,是廣大人民民眾春節期必備的食品和親友饋贈的佳品。曾是清庭御用食品。阜寧大糕曾多次獲得國家名優商品稱號,不但暢銷全國,還受海外華人歡迎。

碩集“姜氏卜頁”

阜寧縣碩集鎮卜頁生產歷史悠久。相傳1300多年前,秦王李世民有一次戰場上負傷後,躲避在碩集鎮馬朵寺療養,寺中住持和尚以碩集卜頁相供,李世民吃後讚不絕口,登基後便欽點為皇室貢品。清乾隆皇帝在品嘗碩集卜頁後,亦大為讚嘆,賜名為“千層白玉板”,列為皇室貢品。碩集“姜氏卜頁”選用綠色無污染優質黃豆為原料,磨成豆漿,過濾幾遍,精益求精,不用蒸汽,而用1.5米口徑的大鐵鍋,而且不用煤炭,用柴火慢煮;不用石膏,用鹽滷點制。點鹵這道工序有很嚴格的規定,點鹵者一手握住勺子,慢慢地晃動,鹽滷漸漸瀝瀝地淋在豆漿上,一手握住一根木棒不停地晃動缸里的豆漿,兩隻手必須配合協調,鹽滷不能多一點,也不能少一點,一定要適量,否則卜頁出來後味道不一樣。經過“浸、磨、濾、煮、鹵、澆”等近10道工序精製而成的卜頁,色澤金黃,柔嫩細膩,薄明如紙。食用時,久煮不碎,色澤由金黃轉為潔白,湯稠如奶,口味純正,營養豐富,是享譽四方的名優土特產。“姜氏卜頁”不但覆蓋阜寧、鹽城的超市、商場,而且暢銷南京、上海、北京、蘇州等大中城市,成為百姓餐桌上的佳肴,饋贈親朋好友的佳品。近年來,碩集“姜氏卜頁”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工藝流程不斷改進,集“浸、磨、澆、壓、剝”為一體的半機械化生產線替代了過去的純手工生產。碩集“姜氏卜頁”參加了歷屆農貿產品洽談會和博覽會,受到一致好評。

單墩冬粉

陳良鎮單家墩位於鎮區東方1公里處,隸屬永同村,此地農民素有製作冬粉的傳統,幾百農戶一貫以此為副業。所產冬粉乾、白、細、勻、長,價廉物美,食用時烹煮不化,湯水清淡,是人們久食不厭的家常菜,“單墩冬粉”之名不脛而走,文革前即暢銷鹽阜地區,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市場拓寬到大江南北,成為菜市場名牌、城鄉居民常購之食品。其原料原為水鄉陳良地產之安豆(豌豆)、蠶豆,銷路擴大後引進阜寧縣西部旱谷地區盛產之山芋(紅薯),製成的山芋冬粉的風味和豆冬粉不同,經單墩人精心製作,均受家庭主婦和飯店廚師青睞。阜寧人不但常年食用“單墩冬粉”,還與阜寧大糕、碩集百頁、益林醬油配成“四式”禮品,饋贈遠方親朋,並自豪地說,“這是我們阜寧的特產”。上世紀九十年代,單墩的冬粉生產一度萎縮,做粉戶日漸稀少,逢年過節,單墩農民的外地親友前來求購幾斤純正的“單墩冬粉”都難以滿足。至於縣外市場,已無“單墩冬粉”蹤影。2009年初,單家墩所屬的陳良鎮永同村村民委員會主任周其柳召開會議,以僅存的28家冬粉生產戶為榜樣,動員民眾重操舊業,並引進新技術將傳統的手工生產改為半機械生產,為單墩冬粉註冊“綠寶”商標。經幾年恢復性發展,至2009年,永同村的冬粉作坊已近百家,年產量已達200多噸。“綠寶”牌純正單墩冬粉正在向大城市超市挺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