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家鎮

闞家鎮

闞家鎮位於山東省高密市以西15公里處,面積200.3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2萬畝,下轄120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人口9.7萬。鎮域內有被省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鄭玄墓,有高密市青少年教育基地之一的精忠岳祠。雙羊社區在1994年被列入《中國名鎮大典》。闞家鎮先後獲得 “省級小城鎮建設 先進鄉鎮”、“濰坊市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基本信息

鄉鎮概況

闞家鎮地理位置 闞家鎮地理位置

闞家鎮隸屬於山東濰坊高密市,位於高密以西15公里處,面積200.3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2萬畝,下轄120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2005年人口9.7萬。鎮域內有被省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鄭玄墓,有高密市青少年教育基地之一的精忠岳祠。雙羊社區在1994年被列入《中國名鎮大典》。該鎮獲得"省級小城鎮建設先進鄉鎮"、"濰坊市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沿革

1955年設坊嶺區,1958年改建國公社,1959年改袁家公社,1981年改闞家公社。1984年設立闞家鄉、初家鄉,1994年闞家撤鄉設鎮,1995年初家撤鄉設鎮。1997年,闞家鎮面積42.6平方千米,人口2.4萬,轄闞家東村、闞家西村、張家村、李家營、東方戈莊、西方戈莊、譚一村、譚二村、譚三村、譚四村等29個行政村;初家鎮面積44.5平方千米,人口2.1萬,轄西田家莊、於村等32個行政村。2001年3月,撤銷初家鎮,併入闞家鎮,人口4.1萬人,面積87.9平方千米,鎮政府駐原闞家鎮政府駐地。

2007年8月,撤銷雙羊鎮,併入闞家鎮,面積198.38平方千米,人口96107人,轄120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地不變。2007年9月,將闞家鎮的前柿子園、後柿子園、東新村、西新村、劉家溝、西嶺、東山甫、西山甫、陳家山甫、山前、柳家屯、潘劉屯、逄家村、張家院、北甲莊、良灣屯、武巽屯、前嶺、中嶺、後嶺、於家下坡、後店東村、後店西村、前鄭公、後鄭公一村、後鄭公二村、後鄭公三村等27個村劃歸濰坊市峽山生態經濟發展區管理;2009年5月,將高密市闞家鎮的前鄭公、後鄭公一、後鄭公二、後鄭公三、後店東、後店西、北甲莊、西山甫、東山甫、逄家、劉家溝、陳家山甫、西新、張家院、山前、東新、潘劉屯、柳家屯、良灣屯、武巽屯、中嶺、前嶺、西嶺、後嶺、前柿子園、後柿子園、於家下坡等27個村劃歸濰坊市坊子區太保莊鎮管轄。

原雙羊鎮位於高密市西部,西靠峽山水庫,距市區中心20千米。四屯乾渠、高(密)雙(羊)公路、北(孟)井(溝)公路過境。古蹟有袁紹墓。唐朝時為紀念東漢經學家、大司農而在後店村修建的鄭玄祠,為省級保護文物。1956年設雙羊區,1958年改鄉,同年成立星火公社,1959年改雙羊公社,1984年改設雙羊鎮、高戈莊鄉。1997年,雙羊鎮面積51.3平方千米,人口3.2萬,轄雙羊店、劉家疃、後張秋、西於家埠等34個行政村;高戈莊鄉面積61.4平方千米,人口2.1萬,轄高戈莊一村、高戈莊二村、高戈莊三村等25個行政村。2001年3月,撤銷高戈莊鄉,併入雙羊鎮,轄59個村委會,人口5.2萬人,面積112.9平方千米,鎮政府駐原雙羊鎮政府駐地。

所轄村代碼

370785109:~200闞家東村 ~201闞家西村 ~202西方戈莊村 ~203東楊嶺莊村 ~204東方戈莊村 ~205西楊嶺莊村 ~206袁家村 ~207倪家莊村 ~208尚義官莊村 ~209張家村 ~210下坡村 ~211胡家村 ~212吳家營村 ~213李營村 ~214守信官莊村 ~215興仁官莊村 ~216狄家屯村 ~217遠家屯村 ~218謝家村 ~219傅家莊村 ~220於家營村 ~221王柳官莊村 ~222劉家街村 ~223趙家街村 ~224唐家街村 ~225譚一村 ~226譚二村 ~227譚三村 ~228譚四村 ~229於村 ~230西田家莊村 ~231盧家莊村 ~232輅家橋村 ~233朱家屯村 ~234小坊村 ~235張家屋子村 ~236殷家屋子村 ~237新民官莊村 ~238韓莊村 ~239中楊家莊村 ~240小楊家莊村 ~241小張家莊村 ~242松興屯村 ~243後泊子村 ~244前泊子村 ~245紅廟子村 ~246西橋子村 ~247東橋子村 ~248三教堂村 ~249初家莊村 ~250舉人莊村 ~251小屋子村 ~252坊嶺一村 ~253坊嶺二村 ~254坊嶺三村 ~255官亭村 ~256高家樓村 ~257河北頭村 ~258尹家宅村 ~259馮家屋子村 ~260興隆官莊村~200雙羊店村 ~201吉林莊村 ~202西於家埠村 ~203東於家埠村 ~204西李戈莊村 ~205東李戈莊村 ~206西張秋村 ~207東張秋村 ~208中張秋村 ~209後張秋村 ~210西姜戈莊村 ~211東姜戈莊村 ~212後姜戈莊村 ~213克蘭村 ~214西埠村 ~215莊家村 ~216劉家疃村 ~217後店東村 ~218後店西村 ~219孫家營村 ~220後鄭公一村 ~221後鄭公二村 ~222後鄭公三村 ~223前鄭公村 ~224後塔莊村 ~225前塔莊村 ~226於家下坡村 ~227西嶺村 ~228前嶺村 ~229中嶺村 ~230後嶺村 ~231前柿子園村 ~232後柿子園村 ~233西趙家莊村 ~234高戈莊一村 ~235高戈莊二村 ~236高戈莊三村 ~237楊名屯村 ~238姚家山甫村 ~239後三皇屯村 ~240前三皇屯村 ~241西新村 ~242東新村 ~243張家院村 ~244東山甫村 ~245西山甫村 ~246北甲莊村 ~247劉家溝村 ~248陳家山甫村 ~249武巽屯村 ~250柳家屯村 ~251潘劉屯村 ~252良灣屯村 ~253於家山東村 ~254呂家山東村 ~255山前村 ~256李家山東村 ~257逄家村 ~258盛水屯村

區位優勢

該鎮區位優勢明顯,東臨密水街道,西依濰河,南與井溝鎮相連,北與昌邑市接壤。鎮區內形成了"四縱兩橫"的交通大格局,東西走向的有濰膠路和高雙路,下海路、山東路、三斗路、蔡初路四條道路貫穿南北。

行政區劃

闞家鎮 闞家鎮

2007年撤銷雙羊鎮,將原雙羊鎮的行政區域劃歸闞家鎮,鎮政府駐地不變。闞家鎮位於高密市以西15公里處,面積200.39平方公里,下轄120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人口9.7萬。轄:下泊,遠屯,西楊,東楊,於營,興仁,吳營,謝屯,劉家街,東方村,袁家村,狄家屯 倪家村,四村,付家莊,張家村,西方村,胡家村,趙家街,闞東村,李家營,譚二村,闞西村,譚三村,譚一村,唐家街,守信官莊,尚義官莊,王柳官莊。

地理氣候

闞家鎮 闞家鎮

闞家鎮地處中緯度,屬暖溫帶半濕潤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春暖、夏熱、秋爽、冬寒,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2.7℃,近30年極端最高氣溫39.6℃(1982年5月25日),歷史極端最高氣溫40.8℃(1968年6月11日);30年來極端最低氣溫-16.8℃(1972年7月27日)歷史極端最低氣溫-24.5℃(1966年1月31日)。年平均降水量619.6毫米,日最大降水量294.8毫米(1999年8月11日),年最大降水量1303.3毫米(1964年),年最小降水量252.5毫米(1981年),降水年際變化大,年內分配不均,旱澇災害時有發生。年平均日照總量2452.7小時,無霜期226天。(年平均值為1971—2000年30年資料平均)

投資環境優勢

闞家鎮 闞家鎮

闞家鎮區位優勢明顯。東臨密水街道,西依濰河,南與井溝鎮相連,北與昌邑市接壤。鎮區內形成了“四縱兩橫”的交通大格局,東西走向的有濰膠路和高雙路,下海路、山東路、三斗路、蔡初路四條道路貫穿南北。

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逐步形成了“一條經濟發展帶、三個中心”的小城鎮規劃。一條經濟發展帶指的是東起殷家屋子西至雙羊社區的沿高雙路兩側長10公里的經濟發展帶。雙羊社區秉承省中心鎮的理念,建有3座大型超市,5座高標準的商住小區,貿易門店達400多家,形成了高雙路、雙井路兩條商貿中心。闞家鎮區實現了硬化、綠化和美化,建有大型集貿市場、綜合社區等,鎮建設日新月異,基礎設施配套齊全。鎮區內環境優雅,柏油路寬敞整潔,街道花樹互映,樓房建設規範整齊,實現了水、電、路、通訊、有線電視等“五通一平”。教育、衛生、娛樂、商貿設施一應俱全,系國內外客商投資創業的理想境地。

經濟發展

闞家鎮 闞家鎮

經濟發展迅速。形成了紡織、食品加工、鑄造、製鞋、巢絲等十大產業。闞家鎮已有恆源紡織、興隆毛巾、安泰瑪鋼、偉麗紡織等四家企業納稅進入全市前50強。山東望鄉食品有限公司年銷售收入過億元,是高密市最大的食品加工、掛麵生產企業,為濰坊市農業龍頭企業。鎮區東側的闞家水廠,是濰坊市第一個利用世行貸款項目。此外,還有瑞豐食品、海洋兄弟紡織、賽遠巢絲、浩宇鞋業、新奧輪胎等投資過2000萬元的大型企業正在建設中。建有2.4萬畝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形成了辣椒、藥材、洋蔥、釀酒葡萄等規模化種植。現有企業共有35家進行了增資擴產,增加投入2.6億元,闞家鎮規模以上企業達到22家,有4家企業躍入全市納稅“50名”行列。

闞家鎮工業發展迅速,發展潛力巨大。紡織、鑄造、麵粉、橡膠、化工、皮革、新型建材等支柱產業發展迅猛。其中,船用索具產品達40多個系列,600多個規格,遠銷歐美及東南亞的40多個國家和地區。望鄉麵粉及系列產品,以質優價廉暢銷東北三省及沿海部分大中城市。個體私營經濟快速健康發展,闞家鎮從事木工、食品加工、精化飼料加工、刺繡等項目的個體私營業戶達1310多家。2007年,闞家鎮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4億元,利稅2.3億元,分別增長34.6%和35.8%;完成財政收入2808.1萬元,鎮級財力實現1416萬元,同比分別增長39.7%和52.9%。

該鎮經濟發展迅速,形成了紡織、食品加工、鑄造、製鞋、巢絲等十大產業。截至2005年,全鎮已有恆源紡織、興隆毛巾、安泰瑪鋼、偉麗紡織等四家企業納稅進入全市前50強。山東望鄉食品有限公司年銷售收入過億元,是高密市最大的食品加工、掛麵生產企業,為濰坊市農業龍頭企業。鎮區東側的闞家水廠,是濰坊市第一個利用世行貸款項目。此外,截至2005年,還有瑞豐食品、海洋兄弟紡織、賽遠巢絲、浩宇鞋業、新奧輪胎等投資過2000萬元的大型企業正在建設中。建有2.4萬畝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形成了辣椒、藥材、洋蔥、釀酒葡萄等規模化種植。

闞家鎮1996年在保證實行區域化種植的基礎上,狠抓了小麥良種的繁育和推廣工作, 引進魯麥21和8494小麥高產品種。在唐家街、王柳官莊村建起了面積880畝的良種繁育基地, 繁育良種40萬公斤。全鎮實現了統一供種,保證了全鎮2.8萬畝小麥的種植良種化。玉米生產重點抓了玉米套種,在小麥灌漿期抓緊引峽山水庫水澆地, 在小麥收割前20天,墒情好的時機,全鎮上下、乾群齊努力,突擊5天, 全面完成2.2萬畝玉米的套種任務。在糧食生產上還認真抓了糧食作物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通過印發“明白紙”舉辦科技講座等形式,向全鎮幹部民眾傳授小麥、玉米等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知識,提高了民眾綜合防治病蟲害的技術水平,增強了防治效果, 杜絕了農作物病蟲害的蔓延發生。1996年,全鎮小麥單產400公斤,總產實現了1120萬公斤,比1986年分別提高36%和27.8%。玉米單產實現了420公斤,總產9236萬公斤,總產比1986年提高25%。1996年,全鎮糧食總產2357萬公斤比1986年增產414.4萬公斤。 連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糧食生產先進鄉鎮”稱號。棉花生產始終緊緊抓在手上。1996年春,闞家鎮積極採取措施,狠抓了棉花生產政策的宣傳、兌現,利用簽訂棉花種植契約,落實棉花交售任務等形式,著力抓了播種面積的落實,並狠抓了麥棉間作,效果很好。同時,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了《闞家鎮關於抓好棉花生產的意見》,把棉花定購任務分解落實到村、戶。為確保種足、種好棉花,鎮政府從外地購進了中棉12優質棉種2萬公斤, 統一發放到村、戶,並聘請市農業科技部門專家在棉花生長的不同季節,先後舉辦了四期科技植棉培訓班,受訓民眾達2000多人次。由於棉花種植面積足、管理措施得力,1996年,棉花單產達50公斤以上,總產達71.9萬公斤,棉花交售進度居全市先進行列。

闞家鎮養殖業基地建設迅速。1986年,全鎮蛋雞養殖戶僅2戶,存養量不過500隻。1996年通過典型引路,政策調動等措施,規模養殖有了新發展。當年新建、擴建養殖場6處,50頭以上養豬場4處。大家畜存欄量6809頭,生豬存欄5500頭,出欄1.22萬頭,是1986年的兩倍還多;肉蛋雞存養26.5萬隻,出售40.3萬隻。同時,特種家禽、珍禽養殖生產也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1996年11月,鸚鵡存養1300隻,烏骨雞存養4000隻,出欄1萬隻。 文教衛生等事業全面推進。“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整體規劃加大投入,成績顯著。 1986年~1996年,國中升高中、國中升中專學生達992人,初級中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9%,年鞏固率98%以上,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均達100%,國小學生按時畢業率達100%, 國中學生按時畢業率達98%。鎮第一初級中學1996年被濰坊市教委命名為市級“規範化學校” , 鎮中心國小被高密市教委命名為“規範化學校”,全鎮兩處初級中學和中心國小、於家營國小、譚家營國小被高密市教委授予“美化、綠化先進單位”稱號。1994年濰坊市教委授予闞家鎮“實施燎原計畫、振興農村經濟示範鄉鎮”稱號,鎮教委被高密市教委授予“先進單位”稱號。1995年被濰坊市人民政府授予“成人教育先進鄉鎮”稱號。計畫生育工作成績突出。計畫生育率、晚婚率、晚育率均為100%,計畫生育辦公室連年被市政府授予“先進集體”稱號。衛生事業也有新的進展,全鎮合作醫療覆蓋率達96%,計畫免疫保償率達100%,婦幼保健率達到了95%。1993年,鎮敬老院被省民政廳授予“先進敬老院”稱號。1989年~1996年,連續八年被濰坊市人民政府授予“先進文化鄉鎮”稱號;1995年和1996年被高密市委、市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先進鄉鎮”稱號。1995年鎮黨校被濰坊市委宣傳部授予“先進基層黨校”,1996年又被省委宣傳部授予“先進基層黨校”稱號。

郵電事業發展迅速。全鎮現有郵電支局1處,郵政所2處,年進口、轉口、出口函件達25萬件。同時開辦平函、特快、匯兌、集郵、報刊訂閱、郵政儲蓄、快件、特快專遞等各種業務。全鎮電話裝機總數達到了446部,百人均達2部。鎮村電話全部實行程控化,通訊條件進一步優越。 鎮辦企業穩步發展,效益提高。1996年,全鎮始終堅持強化措施,集中力量,確保現有企業上檔次、上水平這一發展思路,狠抓了企業的改革、經營和管理,加大投入,進一步提高了企業的運行質量,增添了生機和活力。鎮辦工業全年完成銷售收入22043萬元,實現利稅1244萬元,完成出口交貨值4180萬元,創匯275萬美元,分別比1995年增長30%、25%、36.6%、23.6%。1986年以來,鎮黨委、政府深化鄉鎮企業改革,加強企業管理。在具體工作中,著力抓好四點:(1) 抓管理、上水平。首先,切實把廠長(經理)任期目標責任制落到實處,督促企業按時、按質、足量完成預定的生產經營指標,增強壓力感和責任心,真正形成獎勤罰懶、獎優罰劣的激勵機制。其次,在各企業中普遍開展了增產節約、挖潛改造活動,通過強化監督管理機制,堵塞了各種跑、冒、漏現象,提高了經濟效益。糧油公司通過狠抓經營,強化內部管理,麵粉加工生產能力和加工質量都有了進一步提高。糧油公司加工生產的麵粉暢銷東北三省,以其質優價廉、信譽高而備受省內外客戶的青睞。(2) 抓技改、上檔次。全鎮的骨幹企業瑪鋼廠1996年大搞技術改造,取得了明顯效益。投資6萬元,把芯子工藝由原來的黃沙芯子改為覆膜芯子,沙芯成品率提高了40%,人力減少了50%, 鑄造成品率提高了10%,效益提高了1.5倍。同時,還大力降低了生產成本,年可節約材料費2.5萬元。(3)大力開發新產品,不斷增強企業活力,重點開發市場容量大、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具有國際國內市場的常規性產品。瑪鋼廠先後投資30萬元, 開發了手閘、墊片、半環連環扣等4個系列20個規格的出口創匯產品,僅此一項,淨增產值400萬元。(4)骨幹帶動,外向型經濟有了新突破。1996年,全鎮把創匯骨幹企業瑪鋼廠當作重點抓在手上,積極與有關部門聯繫, 經過半年多的緊張籌備,9月份與德國海開吉有限公司達成意向,正式建立外貿自營出口業務,到年底可完成自營出口額25萬美元。

食用菌生產是闞家鎮的特色產業。1986年以來,全鎮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大力發展食用菌生產,走出了一條“以菇興鎮”的新路子,形成了區域化種植、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發展格局。為做好食用菌產業化這篇大文章,進一步向高層次、多品種、深加工發展,全鎮在充分發揮食用菌協會作用的同時,組織食用菌科研生產人員成立了新興食用菌研究所,積極探討新的食用菌生產技術和種植方式,為菇農搞好產前、產中、產後系列化服務。建起了以倪家村、胡家村為龍頭的食用菌生產基地,建立健全了鎮、片、村、戶四級科技推廣網路,下設了52個科技推廣帶頭戶,67個試驗示範棚,全鎮湧現出蘑菇種植專業戶1100多個, 占全鎮總戶數的1/5。1996年,鎮黨委、政府派專人多方聯繫,在反覆考察論證的基礎上,根據全鎮食用菌生產的實際,以搞好深加工、拓寬銷售渠道為重點,投資15萬元,建成了新興食用菌開發公司,進行食用菌鹽漬加工,使產品銷往國內外大中城市,有效地解決了食用菌生產旺季的滯銷問題,並以此為龍頭,帶動全鎮食用菌生產大發展,以逐步實現食用菌產業的科研、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1996年,全鎮29個行政村,村村建起了食用菌種植小區,建食用菌大棚達1200多個。投料500萬公斤,年出菇750萬公斤,總收入可?達1800?萬元。僅此一項,全鎮人均純收入達780?元。 ?

基本設施

闞家鎮 闞家鎮

闞家鎮開工建設沿高雙路從店子河至下海路長10公里的一條經濟帶,加強闞家鎮區、雙羊社區、初家園區三個經濟發展中心的基礎設施建設。共投資430萬元,修建鎮區、園區道路6條,安裝路燈366盞,綠化面積9萬平方米,將一條經濟帶和三個經濟發展中心全部納入鎮區管理,確保了鎮區乾淨整潔、秩序優良。

針對雙羊、初家市場占道經營,闞家市場環境差等問題,闞家鎮對這三大市場進行了重新規劃:搬遷雙羊市場,改造初家市場,整治闞家市場。為此,他們投資160多萬元,水泥硬化了初家、雙羊、闞家三個市場內的道路4.5公里,硬化面積達3.1萬平方米,並用礫石整平、壓實市場內的地面。投資60萬元,建設市場內排水系統7000米,栽植了綠化苗木,安裝了路燈,建起了配套的市場基礎設施。他們藉助外力,啟動內力,用市場化手段籌措市場營業房建設資金,建設高標準商貿小區。投資2300萬元,在雙羊市場興建108套營業房;投資1600萬元,在闞家市場興建66套營業房;投資600萬元,在初家市場興建31套營業房。將三大市場全部遷入商貿小區,成為半封閉市場,逐步形成“天天”市場,方便了民眾生活,最佳化了鎮區環境。

按照利民、為民、便民的執政理念,抓好以“三通”工程和社區建設為主要內容的民生工作。投資3026萬元,修建農村道路119.32公里,闞家鎮全部村(居)的居民都飲用上安全水;80%以上的戶看上了有線電視。以民眾滿意為目標,創出了為民服務代理新模式。

人文歷史

鎮域內有被省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鄭玄墓,有高密市青少年教育基地之一的精忠岳祠。雙羊社區在1994年被列入《中國名鎮大典》。

鄭玄墓:鄭玄墓位於山東省高密市雙羊鎮後店村西,又稱鄭公墓。東漢建安五年(200年)春,袁紹命其子袁譚逼鄭玄隨軍,行至今河北大名東病故。初葬劇東(今青州市鄭母鎮)。後因墓壞,歸葬故里。原封土高6米,1993年為砌護牆。

鄭公祠始建於唐貞觀年間,有通德門、享殿、配殿等,規模頗大。後幾經毀壞倒塌,歷代多次重修重建。建國後,於1987年重修,1993年修繕,築院牆環繞。院內有祠堂3間,高8.1米,長9.6米,寬5.7米,磚石結構。從地面到祠宇門口築有台階,內有泥塑坐像。龕門上方橫批為“海岱宗師”,左右楹聯為“含海岱之純異,體大雅之洪則”。祠東南有亭,內立1987年修繕鄭公祠碑。祠前石碑兩座,東邊一座是金承安五年重修鄭公祠碑,額頭篆刻“大金重修鄭公祠記”,記述鄭康成簡歷及其功績;西邊一座是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重修鄭公祠碑。

精忠岳祠:位於山東省高密市西北向約25公里處的方戈莊村,背倚海拔40米高的筆架山,面對一望無際的平原。自十七世祖景春遷居至此,繁衍生息,已發展成近四千人龐大族系。族人在此耕種勞作,安守本分,然而誰也不會忘記自己是鄂王后裔,思祖德念宗功,弘揚“盡忠報國”精神。

康熙四十八年(1709),族人建起了岳氏先祠。祠堂座落在後山祖瑩前,占地六畝,高大的門樓上懸著寫有“岳氏先祠”的匾額,大門對聯:世精忠留四字,十年勳業垂千秋。

大門兩邊各有廂房三間,跨進大門,進入院子,正面是三間大殿,大殿匾額上書“鄂王世胄”對聯是:本支百業 俎豆千秋。

大殿外有兩根明柱,上刻:分派自鄂箕裘永傳思祖德 遷居由杭瓜瓞綿延念宗功,先祠存留至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人為破壞,不復存焉!

2003年4月,於岳飛九百年誕辰之際,重新建成了占地面積為2500平方米的“精忠岳祠”。岳祠整體長方形,對稱結構,主殿、門樓為單層飛檐,頂制為琉璃瓦。主殿坐北向南,與門樓相映成輝,在鑲有琉璃瓦頂院牆的拱圍下,富麗堂皇,氣勢非凡。

城鎮建設

該鎮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逐步形成了"一條經濟發展帶、三個中心"的小城鎮規劃。一條經濟發展帶指的是東起殷家屋子西至雙羊社區的沿高雙路兩側長10公里的經濟發展帶。雙羊社區秉承省中心鎮的理念,截至2005年,建有3座大型超市,5座高標準的商住小區,貿易門店達400多家,形成了高雙路、雙井路兩條商貿中心。闞家鎮區實現了硬化、綠化和美化,建有大型集貿市場、綜合社區等,系國內外客商創業發展的理想境地。

下轄村

下轄村



























































闞家東村委 闞家西村委 西方戈莊村 東楊嶺莊村 東方戈莊村 西楊嶺莊村 袁家村 倪家莊村 尚義官莊村 張家村委 坡村 胡家村 吳家營村 李營村委 守信官莊村 興仁官莊村 狄家屯村委 遠家屯村 謝家村 傅家莊村 於家營村 王柳官莊村 劉家街村 趙家街村 唐家街村 譚一村 譚二村 譚三村 譚四村 於村村 西田家莊村 盧家莊村 輅家橋村 朱家屯村 小坊村 張家屋子村 殷家屋子村 新民官莊村 韓莊村 中楊家村 小楊莊村 小張家莊村 松興屯村 後泊子村 前泊子村 紅廟子村 西橋子村 東橋子村 三教堂村 初家莊村 舉人莊村 小屋子村 坊一村 坊嶺二村 坊嶺三村 官廳村 高家樓村 河北頭村 尹加家村 馮家屋子村 興隆官莊村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

總人口 21453
10606
10847
家庭戶戶數 6738
家庭戶總人口(總) 21362
家庭戶男 10571
家庭戶女 10791
0-14歲(總) 4461
0-14歲男 2318
0-14歲女 2143
15-64歲(總) 14715
15-64歲男 7353
15-64歲女 7362
65歲及以上(總) 2277
65歲及以上男 935
65歲及以上女 1342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20886

鎮屬學校

高密市闞家鎮三河舉國小

高密市闞家鎮中心國小

高密市闞家鎮馮屋國小

高密市闞家鎮初家初級中學

高密市闞家鎮初家國小

高密市闞家鎮初級中學

高密市闞家鎮坊嶺國小

高密市闞家鎮徐睦國小

高密市闞家鎮方戈莊國小

高密市闞家鎮楊嶺莊國小

高密市闞家鎮譚家營國小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