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指連線在骨塊之間、關節面四周緣上的膜質結構。該膜由2層不同組織構成,外為纖維層,堅韌強厚,具有保護、固定、連線骨塊的作用。內為滑膜層,薄而光滑,能產生滑液,以潤滑關節面。
肘部三個關節在一個共同的關節囊內。關節囊在上方附於肱骨下端的關節軟骨邊緣、兩上髁基底、鷹嘴窩及冠突窩的上緣,下方附於尺骨上端的鷹嘴、冠突和橈骨小頭的關節軟骨邊緣以及橈骨環狀韌帶。關節囊前後鬆弛而薄弱,有利於肘關節的屈伸運動。關節囊的兩側纖維增厚,構成橈和尺側副韌帶。由於肘關節的兩側壁肥厚堅強,而前後壁薄弱,故易發生肘關節前後脫位。
在肘關節囊的裡面除滑車、肱骨小頭、尺骨切跡及橈骨小頭覆蓋透明軟骨外,關節腔的其他部位均有滑膜覆蓋。在皮膚與鷹嘴突之間有一大的皮下滑囊,如受累時可增大發生滑囊炎。滑膜反折在肱骨遠端形成前面的冠突隱窩和後面的鷹嘴突隱窩,允許肘關節充分的屈伸運動,隱窩內有位於關節囊的外層(纖維層)與內層(滑膜層)之間的前(2個)和後(1個)脂肪墊。當關節囊積液時,前後脂肪墊可出現推壓移位改變。
髖關節囊厚而堅韌,上方附著於髖臼邊緣、盂緣及髖臼橫韌帶;下方前面附於小轉子間線,後面附於股骨頸中外1/3交界處。所以,股骨頸的前面全部位於關節囊內,而後面只有內2/3在關節囊內,股骨頭、頸之間的骨骺板也位於關節囊內。
關節囊由淺層縱行纖維和深層橫行纖維構成,橫行纖維構成堅韌的輪匝帶環繞股骨頸部。關節囊的前後均有韌帶加強,前側的髂股韌帶最堅強。關節囊的厚度並不一致,在前面髂股韌帶下特別堅厚,而在髂腰肌腱下薄弱;在後面向外橫過股骨頸的後面,其後部下方較薄弱,故股骨頭容易向後下方脫位。
解剖結構:
關節囊是由結締組織構成的膜囊,附著於關節的周圍,密封關節腔。關節囊的壁共有兩層:外層為纖維層;內層為滑膜層。纖維層實際上是一個連結骨的骨膜向另一骨骨膜的移行。纖維層厚而堅韌,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含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其淺層纖維多呈縱行排列;深層纖維主要為環行纖維。纖維層的厚薄,各個關節不完全相同,即是在同一關節中,各部也不一致一般在運動範圍小的或是負重較大的關節中,都較厚而緊張,相反,於運動靈活的關節,則較薄而鬆弛。有的關節囊的部分纖維囊缺如,僅一層滑膜層;有的部分明顯增厚,形成韌帶。滑膜層薄而柔潤,是由疏鬆結締組織構成,襯在纖維層內面,周緣附著在關節軟骨的邊緣。它朝向關節腔的內面光而發亮,此面上蓋有一層內皮細胞。滑膜向關節腔分泌滑液,滑液是稍粘稠而透明的液體,可減少關節中相連骨的摩擦,是一種滑潤劑。滑膜表面可形成絨毛或皺襞突入關節腔內。有時滑膜層可以穿過纖維層呈囊狀向外膨出,形成滑膜囊,常位於肌腱與骨面之間。有時滑膜層突出不明顯,僅呈深窩狀,稱為囊狀隱窩。
臨床解剖:
【病因與病理】痛風是一種嘌呤代謝紊亂的遺傳性疾病,多因尿酸鹽沉積在關節囊、滑囊、軟骨、骨質、腎臟、皮下及其他組織中引起相應的病變及炎性反應的一種疾病。多見於30~50歲的男性,好發於跖趾關節,其次為踝、手、腕關節。臨床上以屢次發生急性關節炎、血清尿酸過多、尿酸鹽沉積在軟組織內形成痛風石為特徵。主要病理改變為尿酸鹽沉積於關節內引起組織損害和炎性反應,關節軟骨糜爛、變薄,滑膜肥厚、增生,痛風石形成。
【臨床表現與診斷】
1.症狀與體徵
(1)有陽性家族史。
(2)陣發性急性炎症發作的慢性無菌性關節炎:急性期突然發作,關節疼痛劇烈,局部紅腫,表皮乾燥發亮,活動或輕觸患趾疼痛劇烈,間歇期間症狀完全消失。
(3)痛風石:部分患者耳廓、尺骨鷹嘴處可有結節樣痛風石。
(4)局部皮膚破潰後流出牙膏樣物質。
(5)反覆發作,後期關節變形、僵直。
2.輔助檢查
(1)實驗室檢查:①血尿酸增高;②白細胞計數可以增至(10~15)×10/L;③關節液檢查可見尿酸鹽針狀結晶;④痛風石穿刺:可吸出含尿酸鹽結晶的白色粉末,鏡檢可見尿酸鹽結晶;痛風石尿酸鹽試驗呈陽性反應。
(2)X線檢查:痛風早期多無陽性表現,只可見到軟組織腫脹,以後可見骨侵蝕性破壞,呈穿鑿或蟲蝕樣變。骨缺損區由於尿酸鹽沉積可見骨密度增高影。晚期可出現軟骨和骨破壞,關節間隙變窄或消失,關節面不規則,繼發骨贅,關節強直或半脫位。痛風結節鈣化,顯影清楚。
【鑑別診斷】類風濕關節炎病變關節常為對稱性,發作與緩解交替出現,病變活動期類風濕因子陽性。X線表現為骨質破壞同時出現明顯的骨質疏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