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軍[日本陸軍重要組成部分]

關東軍[日本陸軍重要組成部分]
關東軍[日本陸軍重要組成部分]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關東軍是日本陸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因侵駐中國東北的金縣、大連地區的“關東州”而得名。成立於1919年4月12日,解散於1945年8月15日。

在日本陸軍中,關東軍戰鬥力最強,裝備最好,有“皇軍之花”之稱。極盛時,編有31個步兵師團,11個步兵和坦克旅團,1個敢死隊旅團和2個航空軍,共約一百二十萬人。

從1943年下半年起,為挽回太平洋戰場的頹勢,日本大本營開始陸續從關東軍抽調兵力和大批作戰物資增援南方島嶼,這些“精銳之師”大部分淪為對美作戰的炮灰。二戰末期,關東軍規模縮減至約七十萬人(其中至少二十五萬人都是當地臨時徵召的日本僑民),所屬各師團均為1943年以後新成立的師團,武器更是嚴重缺乏,十幾萬人無槍可持。1945年8月,一百五十萬蘇聯紅軍開始向中國東北進軍,關東軍被擊斃八萬三千人,被俘五十九萬四千人。戰後,餘下的關東軍官兵作為俘虜被蘇軍押送到西伯利亞從事強制勞動,一共有六萬多人死在那裡。另有數百名被中共軍隊俘虜的關東軍戰俘加入解放軍,參加了國共內戰。

組建背景

1904年2月,為爭奪中國東北的日俄戰爭爆發。5月,日軍攻占了遼東半島的金州。戰後,根據雙方所締結之“朴次茅斯條約”第5、6兩款中之規定:俄國“將旅順、大連灣及附近領土領水租借權,與關聯租借權”及組成的“一切特權”,以及租借地“效力所及地之一切公共房屋財產”,“長春、旅順間之鐵路及一切支線……無條件讓與日本”。由於攫取了俄國侵略者在中國東北南部地區的一切特權,日本在亞洲大陸獲得了殖民地。9月,日本在金州設立關東守備軍司令邵及軍政署,對金州及其他占領區實施軍政統治。

1905年5月,為適應侵略需要,日本把中國遼東半島改稱“關東州”,並廢關東守備軍及軍政署,在大連新設關東州民政署。10月18日,廢關東州民政署,在遼陽設關東總督府。

1906年2月28日,下令在中國東北建立6個大隊獨立守備隊,警衛南滿鐵路沿線。6月,日本’在奉天設立駐東北的總外交機構—奉天總領事館。7月31日,日本以第196號敕令公布了《關東都督府官制》,將“關東總督府”改為“關東都督府”,9月1日關東都督府於旅順正式成立。年底,又設立“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 “南滿”推行“一三頭政治”,進行殖民統治。

1907年,日本在“關東州”駐紮一個步兵師團和六個鐵道守備隊的兵力,隸屬關東都督府陸軍部。

發展歷程

關東軍 關東軍

1919年4月,日本將關東都督府改為關東廳,將原關東都督府陸軍 部升格為“關東軍司令部”,實行所謂軍政分治。從此,關東軍正式命名。4月12日關東廳和關東軍司令部同時成立。

1920年5月,設立了奉天特務機關。

1928年6月4日,關東軍製造皇姑屯事件,炸死中國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

1931年9月18日,策劃“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東北全境。9月19日,關東軍司令部由旅順遷至瀋陽浪速路的東洋拓殖大廈。次年炮製偽滿洲國傀儡政權,司令部遷至長春,司令兼任日本駐“滿”大使和關東廳長官,掌握偽軍政大權。把中國東北建成日本進一步侵略擴張的重要戰略基地。7月,又製造了“萬寶山事件”。

1932年6月16日,關東軍接到日本軍部命令:關東軍司令官除執行《關東軍司令部條例》所規定的任務外,還要負責防衛滿洲各要地及保護“帝國臣民”。從此,關東軍的統治勢力由南滿擴張到整個滿洲。

1934年,關東廳被廢止,其權力由關東軍司令部行使。關東軍司令部由此成為日本統治東北的最高權力機構。

1939年5月,滿洲軍隊跟蒙古軍隊在諾門罕發生小規模邊境衝突,後演化成為關東軍對蘇聯紅軍的正面對決。

1940年8月,關東軍正式設立關東軍情報部後,原哈爾濱特務機關改為情報部本部,其下屬各地特務機關改為情報部支部。

1942年,太平洋戰爭開始後,關東軍主力逐漸被抽調至太平洋戰線。在1943年戰爭逆轉後,不少關東軍在太平洋的島嶼上被殲滅。

1945年7月5日,關東軍制定了最後對蘇軍的防禦作戰計畫。8月9日,蘇聯紅軍出兵東北。關東軍於8月16日18時,收到大本營第1382號電令後,於22時向其所屬部隊下達了“關作命甲第106號”停戰命令。8月22日,蘇軍接收了關東軍司令部。關東軍及在南庫頁島、千島群島之部隊,共被蘇軍俘虜達57萬5千人,其中將官為148名。各地放下武器後之日軍被編成若干大隊,部分被押解去蘇聯境內的俘虜收容所。

歷年編制

1941年底,關東軍配備有大量戰鬥力強的甲種師團(番號不大於20):第1師團、第8師團、第9師團、第10師團、第11師團、第12師團、第14師團、第23師團、第24師團、第25師團、第28師團、第29師團、第57師團。

1942年10月,日本政府將關東軍司令部升格為關東軍總司令部,增設兩個方面軍司令部和裝甲軍、關東防衛軍司令部以及第2航空軍司令部,關東軍的兵力達到頂峰。1942年底,關東軍的主力師團變化不大,為:第1師團、第8師團、第9師團、第10師團、第11師團、第12師團、第14師團、第23師團、第24師團、第25師團、第28師團、第29師團、第57師團、第71師團。

關東軍[日本陸軍重要組成部分] 關東軍[日本陸軍重要組成部分]

從1943年初開始,隨著太平洋戰事發展,日本關東軍主力逐漸被抽調至太平洋戰場。1943年底,關東軍的主力師團:第1師團、第8師團、第9師團、第10師團、第11師團、第12師團、第14師團、第23師團、第24師團、第25師團、第27師團、第28師團、第29師團、第57師團、第 71師團。

1945年1月,日軍大本營再次抽調關東軍13個師團赴太平洋戰場。4月美軍占領沖繩並開始空襲日本本土,日軍為集中兵力進行本土決戰,又從關東軍抽調7個師團和所儲備的近1/3戰略物資回日本本土備戰(航空揮髮油2萬千升,普通揮髮油3萬千升,彈藥13個師團會戰份額)也被調往本土)。

1945年5月,德國投降後,日本為防守蘇聯可能進行的進攻,再次擴充關東軍兵力,將在東北的25萬退伍的日本軍人重新徵召,編成8個師團、7個混成旅團、1個坦克兵團和5個炮兵聯隊,作為臨時部署兵力的補充。經過迅速補充,關東軍兵力達到24個師團,約70萬人。關東軍總人數的增加只是一種表面膨脹,武器裝備嚴重不足,甚至抽調偽軍的裝備補充新編關東軍部隊,很多新兵是老人和孩子。

1945年8月,蘇軍發動攻擊關東軍戰役時,關東軍22個師團的配置:第39師團、第63師團、第79師團、107師團、108師團、112師團、117師團、第119師團、122師團、123師團、124師團、125師團、126師團、127師團、128師團、134師團、35師團、136師團、138師團、139師團、148師團、149師團。

總司令部

※括弧內為通稱

參謀部

第1課

第2課

第3課

第4課

經理部

軍醫部

獸醫部

法務部

補給監部

情報部

特種情報部

化學部 (滿洲第 516部隊

技術部

建設團

防疫給水部 (滿洲第659部隊)

本部 (滿洲第 731部隊

牡丹江支部 (滿洲第643部隊)

林口支部 (滿洲第162部隊)

孫吳支部 (滿洲第673部隊)

海拉爾支部 (滿洲第543部隊)

大連支部 (滿洲第319部隊)

軍馬防疫廠 (滿洲第100部隊)

終戰時所屬部隊

第1方面軍

第3軍

第5軍

第122師團

第134師團

第139師團

第3方面軍

第30軍

第44軍

第108師團

第136師團

獨立混編第79旅團

獨立混編第130旅團

獨立混編第134旅團

獨立戰車第1旅團

第17方面軍

第4軍

第119師團

第123師團

第149師團

獨立混編第80旅團

獨立混編第131旅團

獨立混編第135旅團

獨立混編第136旅團

大陸鐵道隊

鐵道第3聯隊

鐵道第4聯隊

第2航空軍

獨立第15航空團

獨立第101教育飛行團

第5航空軍

第13飛行師團

第1飛行團

第2飛行團

第8飛行團

獨立第105教育飛行團

第5航空通信團

歷任司令官

※所列軍銜均以最初上任時的級別為準

關東軍司令部 關東軍司令部

※隨著“總軍”的設立,從昭和17年10 月1日(1942年10月1日)起,司令官、參謀長和副參謀長均改稱總司令官、總參謀長和總副參謀長。

歷任司令官

立花小一郎中將 (1919年-1921年)

河合操中將 (1921年-1922年)

尾野実信中將 (1922年-1923年)

白川義則中將 (1923年-1926年)

武藤信義大將 (1926年-1927年)

村岡長太郎中將 (1927年-1929年)-皇姑屯事件

畑英太郎中將 (1929年-1930年)

菱刈隆中將 (1930年-1931年)

本庄繁中將 (1931年-1932年)九一八事變

武藤信義大將 (1932年-1933年)日本承認“滿洲國”

菱刈隆大將 (1933年-1934年)“滿洲帝國”成立

南次郎大將 (1934年-1936年)

植田謙吉大將 (1936年-1939年)七七事變

梅津美治郎大將 (1939年-1944年)關東軍升格為總軍

山田乙三大將 (1944年-1945年)日本投降時任總司令官,後被蘇聯紅軍押到伯力審判。

歷任參謀長

浜面又助少將 (陸士4期:1919年4月12日~1921年3月11日)

福原佳哉少將 (陸士5期:1921年3月11日~1923年8月6日)

關東軍指揮官 關東軍指揮官

川田明治少將 (陸士10期:1923年8月6日~1925年12月2日)

斎藤恆少將 (陸士10期:1925年12月2日~1928年8月10日)

三宅光治少將 (陸士13期1928年8月10日~1932年4月11日)

橋本虎之助少將 (陸士14期1932年4月11日~1932年8月8日)

小磯國昭中將 (陸士12期1932年8月8日~1934年3月5日)

西尾壽造中將 (陸士14期1934年3月5日~1936年3月23日)

板垣征四郎少將 (陸士16期1936年3月23日~1937年3月1日)

東條英機中將 (陸士17期1937年3月1日~1938年5月30日)

磯谷廉介中將 (陸士16期1938年6月18日~1939年9月7日)

飯村穣中將 (陸士21期1939年9月7日~1940年10月22日)

木村兵太郎中將 (陸士20期1940年10月22日~1941年4月10日)

吉本貞一中將 (陸士20期1941年4月10日~1942年8月1日)

笠原幸雄中將 (陸士22期1942年8月1日~1945年4月7日)

秦彥三郎中將 (陸士24期:1945年4月7日~終戰)

歷任副參謀長

岡村寧次少將 (陸士16期:1932年8月8日~1934年12月10日)

板垣征四郎少將 (陸士16期:1934年12月10日~1936年3月23日)

今村均少將 (陸士19期:1936年3月23日~1937年8月2日)

笠原幸雄少將 (陸士22期:1937年8月2日~1937年9月27日)

石原莞爾少將 (陸士21期:1937年9月27日~1938年12月5日)

矢野音三郎少將 (陸士22期:1938年12月5日~1939年9月7日)

遠藤三郎少將 (陸士26期:1939年9月7日~1940年3月9日)

秦彥三郎少將 (陸士24期:1940年3月9日~1942年5月9日)

吉岡安直少將 (陸士25期:1941年5月13日~1941年7月7日)

綾部橘樹少將 (陸士27期:1941年7月7日~1942年7月1日)

秦彥三郎少將 (陸士24期:1941年7月23日~1942年7月1日)

池田純久少將 (陸士28期:1942年7月1日~1945年7月28日;負責情報和政策)

田村義富少將 (陸士31期:1943年8月2日~1945年2月25日;負責作戰部署)

松村知勝少將 (陸士33期:1945年3月1日~終戰;作戰擔當)

四手井綱正中將 (陸士27期:1945年7月29日~1945年8月18日;負責情報和政策)

其他人事編制

高級參謀第1課長

※昭和6年10月5日 (1931年10月5日)起,任第一課長

香椎秀一 (陸士6期:大正8年4月12日~大正8年6月28日)

高橋小藤治 (陸士9期:大正8年6月28日~大正9年4月1日)

竹森正一 (陸士11期:大正9年4月1日~大正11年8月15日)

松井七夫 (陸士11期:大正11年8月15日~大正12年11月10日)

黒田周一 (陸士14期:大正12年11月10日~大正15年3月2日)

河本大作 (陸士15期:大正15年3月2日~昭和4年5月14日)

板垣征四郎 (陸士16期:昭和4年5月14日~昭和6年10月5日)

石原莞爾 (陸士21期:昭和6年10月5日~昭和7年8月8日)

斎藤彌平太 (陸士19期:昭和7年8月8日~昭和8年8月1日)

冢田攻 (陸士19期:昭和8年8月1日~昭和10年3月15日)

下村定 (陸士20期:昭和10年3月15日~昭和10年12月2日)

坂西一良 (陸士23期:昭和10年12月2日~昭和12年3月1日)

綾部橘樹 (陸士27期:昭和12年3月1日~昭和12年10月30日)

安倍克巳 (陸士28期:昭和12年10月30日~昭和14年3月9日)

寺田雅雄 (陸士29期:昭和14年3月9日~昭和14年9月7日)

有末次 (陸士31期:昭和14年9月7日~昭和15年10月10日)

田村義富 (陸士31期:昭和15年10月10日~昭和18年8月2日)

松村知勝 (陸士33期:昭和18年8月2日~終戰)

作戰主任參謀

浦澄江中佐 (陸士16期:大正12年4月~大正15年3月)

役山久義中佐 (陸士19期:大正15年8月6日~昭和3年10月10日)

石原莞爾少佐 (陸士21期:昭和3年10月10日~昭和7年8月8日)

遠藤三郎少佐 (陸士26期:昭和7年8月8日~昭和9年8月1日)

河辺虎四郎中佐 (陸士24期:昭和9年8月1日~昭和10年8月1日)

邱野一郎少佐 (陸士27期:昭和10年8月1日~昭和12年10月30日)

欠員 (昭和12年10月30日~昭和13年3月1日)

岡部重一中佐 (陸士31期:昭和13年3月1日~昭和14年3月9日)

服部卓四郎中佐 (陸士34期:昭和14年3月9日~昭和14年9月7日)

中山源夫中佐 (陸士32期:昭和14年9月7日~昭和15年8月1日)

武居清太郎中佐 (陸士35期:昭和15年8月1日~昭和18年8月2日)

草地貞吾中佐 (陸士39期:昭和18年8月2日~終戰)

情報主任參謀第2課長

※昭和16年10月5日 (1941年)起,任第2課長

桜田武 (陸士25期:大正14年8月7日~昭和3年8月10日)

花谷正 (陸士26期:昭和3年8月10日~昭和4年8月)

新井匡夫 (陸士26期:昭和4年8月~昭和6年10月5日)

板垣征四郎 (陸士16期:昭和6年10月5日~昭和7年8月8日)

喜多誠一 (陸士19期:昭和7年8月8日~昭和9年8月1日)

石本寅三 (陸士23期:昭和9年8月1日~昭和10年8月1日)

河辺虎四郎 (陸士24期:昭和10年8月1日~昭和11年6月19日)

武藤章 (陸士25期:昭和11年6月19日~昭和12年3月1日)

冨永恭次 (陸士25期:昭和12年3月1日~昭和13年3月1日)

山岡道武 (陸士30期:昭和13年3月1日~昭和14年4月20日)

磯村武亮 (30期:昭和14年4月20日~昭和15年11月9日)

西村敏雄 (陸士32期:昭和16年2月4日~昭和17年8月20日)

武田功 (陸士34期:昭和17年8月20日~昭和19年10月31日)

大越兼二 (陸士36期:昭和19年10月31日~昭和20年4月10日)

淺田三郎 (陸士36期:昭和20年4月10日~日本宣布投降)

後方主任參謀第3課長

※昭和16年10月5日 (1941年)起,任第3課長

竹下義晴 (陸士23期:昭和6年10月5日~昭和7年8月8日)

原田熊吉 (陸士22期:昭和7年8月8日~昭和10年8月1日)

永津佐比重 (陸士23期:昭和10年8月1日~昭和11年3月15日)

竹下義晴 (陸士23期:昭和11年3月15日~昭和12年10月13日)

磯矢伍郎 (陸士29期:昭和14年4月20日~昭和15年8月1日)

青木一枝 (陸士33期:昭和15年8月1日~昭和16年9月11日)

村中嘉二郎 (陸士33期:昭和16年9月11日~昭和18年8月2日)

中島義雄 (陸士36期:昭和18年8月2日~昭和19年2月7日)

谷岩蔵 (陸士37期:昭和20年1月12日~日本宣布投降)

政策主任參謀第4課長

※昭和16年10月5日起擔任第4課長

松井太久郎 (陸士22期:昭和6年10月5日~昭和7年2月17日)

坂田義郎 (陸士21期:昭和7年2月17日~昭和8年8月28日)

秋山義隆 (陸士24期:昭和8年8月28日~昭和9年8月1日)

欠員 (昭和9年8月1日~昭和12年3月1日)

片倉衷少佐 (陸士31期:昭和12年3月1日~昭和14年8月1日)

黒川邦輔中佐 (陸士32期:昭和14年8月1日~昭和17年2月14日)

小尾哲三大佐 (陸士34期:昭和17年2月14日~昭和19年10月14日)

原善四郎中佐 (陸士40期:昭和19年10月14日~昭和20年8月7日)

宮本悅雄大佐 (陸士38期:昭和20年8月7日~終戰)

經理部長

佐野會輔:主計總監 (昭和5年12月22日~昭和8年8月1日)

鈴木熊太郎:一等主計正 (昭和8年8月1日~昭和11年12月1日)

矢部潤二:主計監 (昭和11年12月1日~昭和14年8月1日)

古野好武:主計少將 (昭和14年8月1日~昭和20年7月5日)

栗橋保正:主計中將 (昭和20年7月5日~)

軍醫部長

伊藤賢三:軍醫監 (昭和6年8月1日~昭和9年3月5日)

梶井貞吉:軍醫監 (昭和9年3月5日~昭和10年8月1日)

石黒大介:軍醫監 (昭和10年8月1日~昭和11年8月1日)

出井淳三:軍醫總監 (昭和11年8月1日~昭和13年3月1日)

斎藤干城:軍醫少將 (昭和13年3月1日~昭和14年12月1日)

梶冢隆二:軍醫少將 (昭和14年12月1日~)

法務部長

大山文雄 (昭和4年6月21日~昭和7年12月19日)

竹沢卯一 (昭和7年12月19日~?)

匂坂春平 (昭和13年1月20日~昭和15年3月29日)

松本倭文雄:法務少將 (昭和15年3月29日~昭和20年4月20日)

小幡通徳:法務少將 (昭和20年4月20日~終戰)

補給監

※昭和17年10月20日 (1941年10月20日)新增補給監,由參謀長兼任

補給監部參謀長

高田清秀大佐 (陸士29期:昭和17年10月20日~昭和18年8月2日)

田村義富少將 (陸士31期:昭和18年8月2日~昭和19年2月25日)

佐藤傑少將 (陸士29期:昭和19年2月25日~終戰)

特種情報部長

※昭和13年8月1日設立“特種情報部”,當時隸屬於參謀部第2課,俗稱“研究部”。

※昭和16年5月15日改編為特種情報部

※昭和19年6月30日改編為特種情報隊

大久保俊次郎大佐 (陸士24期:昭和13年8月1日~昭和17年8月1日)

深堀游亀少將 (陸士28期:昭和17年8月1日~昭和18年6月10日)

小松巳三雄大佐 (陸士29期:昭和18年6月10日~終戰)

築城部長(工兵部長)

※創立時稱之為關東軍參謀部第2分部

※昭和16年5月31日改編為築城部 (工兵部)

※昭和20年5月25日改編為建設團

前田正実大佐 (陸士25期:昭和12年7月5日~昭和13年2月1日)

河田末三郎大佐 (陸士28期:昭和13年2月1日~昭和17年8月10日)

久保禎三少將 (陸士28期:昭和17年8月10日~昭和18年6月10日)

花井京之助大佐 (陸士32期:昭和19年7月15日~終戰)

化學部長

※昭和14年8月1日從原技術部獨立

勝村福治郎大佐 (陸士27期:昭和14年8月1日~昭和14年11月1日)

小柳津政雄大佐 (陸士28期:昭和14年11月1日~昭和15年12月2日)

宮本清一大佐 (陸士29期:昭和15年12月2日~昭和18年1月18日)

山脇正男少將 (陸士28期:昭和18年1月18日~昭和19年6月20日)

秋山金正少將 (陸士30期:昭和19年6月20日~昭和20年7月28日)

丹羽利男大佐 (陸士34期:昭和20年7月28日~終戰)

防疫給水部長

※參照“‘731部隊’關東軍防疫給水部”相關項目“軍馬防疫廠”

高島一雄:一等獸醫正 (昭和11年8月1日~昭和15年3月9日)

並河才三:獸醫中佐 (昭和15年3月9日~昭和17年7月1日)

若松有次郎:獸醫大佐 (昭和17年7月1日~終戰)

大陸鐵道司令官

※最初僅設有關東軍野戰鐵道司令官一職

※昭和19年12月16日改稱大陸鐵道司令官

舞伝男少將 (陸士19期:昭和12年8月20日~昭和14年3月9日)

草場辰巳中將 (陸士20期:昭和14年3月9日~昭和15年10月1日)

橫山鎮雄中將 (陸士24期:昭和15年10月1日~昭和17年6月26日)

木村経広中將 (陸士23期:昭和17年8月31日~昭和18年12月27日)

鎌田銓一少將 (陸士29期:昭和18年12月27日~昭和19年12月16日)

草場辰巳中將 (陸士20期:昭和19年12月16日~終戰)

參戰歷史

侵略中國的急先鋒

關東軍司令部 關東軍司令部

1904年,日本出兵入侵中國東北挑起了日俄戰爭。經過一年多廝殺,日本獲勝。長 期覬覦中國東北土地的日本侵略者,藉口保護南滿鐵路權益,專門成立了一支所謂的“滿鐵”守備隊,另外還留駐南滿一個師團。兩部兵力大約兩萬人,歸屬關東總督指揮。當時日本在其控制的東北地區設定了“關東州”,所以這支部隊也稱為“關東軍”。由此,關東軍便開始了盤踞東北長達40年之久的罪惡行徑。

1919年,為提升關東軍地位,日本撤銷了關東都督府,設立了許可權較小的關東廳,並在關東都督府陸軍部的基礎上組建了關東軍司令部,統帥駐紮在中國東北的日軍各部。關東軍從此直接受日本天皇指揮,獨立性大大增強。

1929年7月,關東軍參謀石原莞爾參加了板垣征四郎組織的”北滿參謀旅行“,全面講解了他策劃的《關東軍占領滿蒙計畫》,得到與會者的支持。石原莞爾在計畫中對進攻東北各城市如奉天、遼西、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海拉爾、滿洲里等進行了詳細規劃,甚至細緻到渡河作戰、火炮戰位、情報偵察、心理戰、宣傳戰以及詳實的後勤補給計畫。之後兩年關東軍進行多次實戰演練,石原莞爾親自率領指揮的既有4次大規模演習。1931年1月起,關東軍參謀部每周六就作戰計畫進行討論補充。可以說,關東軍為即將進行的侵略,做足充分準備。

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磨刀霍霍的關東軍藉機從南滿鐵路屬地衝出,一天內便占領瀋陽、長春、遼陽等城市。與此同時,關東軍開始急速增加兵力:1931年關東軍僅有3個師團,1932年達到6個,1933—1936年保持5個師團的兵力,1937年達到7個,1938年9個,1939年11個,1940年12個。1941年七八月間,為了配合納粹德國法西斯對蘇聯的進攻,關東軍接連組織以蘇聯為目標的特別大演習,並再次調集大量部隊囤積東北。到日本偷襲珍珠港前,關東軍的總兵力已經達到31個師團,人數上升到85萬人,號稱百萬。

太平洋戰場的炮灰

眼看德國法西斯進攻蘇聯受挫,日本十分忌憚,不敢貿然進攻蘇聯。趁英法等國忙於歐洲和非洲戰事,無力東顧之機,日本人決定先發動太平洋戰爭。關東軍於是奉命南下。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戰爭。次年6月,日軍在中途島海戰中遭到慘敗,被迫停止了戰略進攻,轉而採取守勢。關東軍也不再敢主動挑起事端。1942年下半年,日本 《陸軍綜合作戰方案》專門指示關東軍,要“防止對蘇發生戰爭,維持北方靜謐狀態”,但仍在繼續擴充關東軍力量。

從1943年下半年起,為挽回太平洋戰場的頹勢,日本大本營開始陸續從關東軍抽調兵力增援太平洋戰場,指望這支“精銳之師”能夠挽救自己失敗的命運。1945年1月,大本營又從關東軍抽調13個師團和一支特設的具有高度機械化的常備兵團赴太平洋戰場。可是,關東軍不但沒能扭轉太平洋戰爭的敗局,反而白白充當了對美作戰的炮灰。4月初,美軍攻占沖繩島,並對日本本土開始空襲,日本不得不集中兵力進行本土決戰的準備,為此又從關東軍抽走7個師團,並將關東軍儲備的近1/3的戰略物資以及大批人員調回國內。

1945年5月8日,德國法西斯無條件投降後,蘇聯的視線逐漸轉向遠東地區。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東北各抗日武裝也不斷打擊和消滅日軍力量。關東軍只好重新擴充力量,進行備戰。為此,關東軍將在東北的25萬退伍的日本軍人重新徵集,並編成8個師團、7個混成旅團、1個坦克兵團和5個炮兵聯隊,作為臨時部署兵力的補充。經過迅速補充,關東軍兵力一舉達到24個師團,約70萬人。關東軍兵力的增加只是一種表面的膨脹,武器裝備和戰鬥素養僅僅相當於以前的8個半師團。特別是由於日本在各個戰場連遭慘敗,士氣低落,關東軍往日的威風已經不復存在。

成為逃跑兵團

關東軍最後對蘇防禦地帶與核心陣地之態勢圖 關東軍最後對蘇防禦地帶與核心陣地之態勢圖

歐洲戰事結束後,蘇軍開始騰出手來對付關東軍。1945年8月8日蘇聯向日本宣戰。此刻,蘇軍元帥華西列夫斯基指揮的150萬重兵已經利用夜幕掩護在中蘇邊境展開。9日凌晨, 蘇軍突然從三個方向同時向日軍發起了強大的突擊行動。拂曉,蘇軍幾乎在所有方向上跨過了國界,強渡了額爾古納河、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分別從後貝加爾、黑龍江沿岸和濱海地區進入了中國東北境內,在5000公里的正面戰場上展開了強有力的攻擊。9日,毛澤東主席也發表了 對日寇的最後一戰 的聲明,配合蘇軍的進攻行動。

儘管關東軍早有對蘇作戰的準備,甚至一度還拉出與蘇軍決戰的架勢,但是,由於關東軍構想決戰的時刻是1946年,不僅未能偵察到蘇軍的實力,甚至連蘇聯正式對日宣戰的訊息,他們也沒能提前得到。在蘇軍的強大攻勢下,關東軍精心布設的陣線很快就土崩瓦解,總司令部慌忙決定放棄“新京” 長春 ,固守通化,並指令偽滿洲國皇帝溥儀隨總司令部遷往通化,企圖在通化一帶與蘇軍決戰。此時的關東軍官兵已經完全沒有了鬥志,紛紛逃命。原來構想的大決戰竟然化為一場拚命的追逃遊戲。蘇軍各個方面軍的作戰行動都進展順利。特別是由克拉夫欽科上將指揮的近衛坦克第六集團軍在大興安嶺的突擊行動收到了奇效,在不到一周時間已前突到東北中部地區,創造了一個奇蹟。關東軍從此一蹶不振。

難逃滅亡

關東軍[日本陸軍重要組成部分] 關東軍[日本陸軍重要組成部分]

1945年8月10日,日本大本營下達命令,指示關東軍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可以放棄滿洲,退守朝鮮。但長期以日軍“王牌”自居的關東軍為了維護自己“皇軍之花”的臉面,仍然負隅頑抗,不肯投降。可是,這種打腫臉充胖子的姿態並不能重新喚起日本的士氣。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公開宣布投降。但驕橫的關東軍藉口沒有收到日軍大本營的停戰命令,仍然繼續抵抗。到1945年8月17日,除海拉爾、虎頭和東寧等少數築壘地域的殘餘日軍仍在頑抗外,關東軍已經完全喪失了抵抗能力。眼看敗局已定,關東軍最後一任總司令山田乙三大將終於向蘇軍提出了停戰談判的請求。

1945年8月19日中午,蘇軍阿爾捷緬科上校率5名軍官、6名士兵組成的軍使團,在9架殲擊機護航下到達長春機場與日軍進行談判。迫於壓力,山田乙三向蘇軍代表交出了象徵指揮權的軍刀,宣布自己和部屬成為蘇軍俘虜。此次戰役中,關東軍損失約67.7萬人,其中8.3萬人被擊斃,59.4萬人投降,而蘇軍僅傷亡3.2萬人。

不僅如此,那些靠關東軍發家的日本高級戰犯大都也沒有逃脫正義的審判。曾任關東軍憲兵司令、參謀長的東條英機,曾任關東軍副參謀長、參謀長的板垣征四郎,曾任關東軍參謀長的木村兵太郎,曾供職於關東軍司令部、後任第7方面軍總司令的土肥原賢二,曾供職於關東軍司令部、後任第14方面軍參謀長的武藤章,均被送上了絞刑架。其他一些臭名昭著、惡貫滿盈的關東軍將領要么受到懲罰,要么背著千古罵名苟且偷生。

伯力審判

關東軍司令部舊址博物館 關東軍司令部舊址博物館

1949年12月25~30日,蘇聯濱海軍區軍事法庭在伯力(哈巴羅夫斯克)對研製和使 用細菌武器的日本戰犯前關東軍總司令山田乙三、醫務處長隆二、獸醫處長高橋隆篤等12人進行的公開審判。

1931年日本侵占中國東北後,在關東軍成立了代號為“東鄉部隊”的細菌試驗室。1935年至1936年間擴建為“關東軍防禦給水部”和“關東軍獸疫預防部”兩個研製細菌武器的機構。1941年改名為第七三一部隊和第一○○部隊。以後,在中國的華中和華南又組建了代號為“波”字、“榮”字兩支細菌部隊。在審判中被告供認:為了準備並實施細菌戰,他們培養了大量的鼠疫、霍亂等烈性傳染病細菌,研製細菌武器。在研製過程中,慘無人道地用中國人、蘇聯人和戰俘進行實驗,慘遭殺害的不下3000人。並於1939年在哈拉哈河地區對蘇蒙軍隊作戰期間,1940年、1941年在中國寧波、常德等地,使用了細菌武器。上述罪行嚴重違反了1925年《 日內瓦議定書 關於禁止使用細菌武器的國際公約。根據被告犯罪事實,法庭判處山田乙三有期徒刑25年,對其餘11名戰犯分別判處有期徒刑2~25年。

主要行動事件

九一八事變 1931年9月18日

占領瀋陽 (奉天)1931年9月19日

占領長春 1931年9月19日

挺兵吉林 1931年9月21日

嫩江戰役 1931年11月4日

大興戰役 1931年11月18日

齊齊哈爾戰役 1931年11月19日

占領饒陽河 1931年11月27日

占領溝幫子 1932年1月1日

占領錦州 1932年1月2日

入城於綏中 1932年1月5日

入城於哈爾濱 1932年2月5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