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祟年

閻祟年

清朝在康熙之後,經歷了雍正,到乾隆年間,已經積重難返。 康熙王朝不僅“天合”,而且“地合”。 康熙做到了“己合”,而“己合”的關鍵是讀書。

個人簡介

閻祟年,著名清史學家,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北京滿學會會長。研究滿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倡議並創建第一個專業滿學研究機構北京社會科學滿學研究所、北京滿學會和北京滿學研究基金會,倡議並主持第一至五屆國際滿學研討會。

主要著作

主要著作有:論文集《滿學論集》、《燕史集》、《袁崇煥研究論集》和《燕步集》等4部。專著有《努爾哈赤傳》(獲北京市和中國“光明杯”優秀學術著作獎、全國滿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天命汗》、《清朝皇帝列傳》、《清朝通史?太祖史》、《清朝通史?太宗朝》、《袁崇煥傳》、《正說清朝十二帝》、《明亡清興六十年》、《清朝皇帝列傳》、《古都北京》(中、英、德、法文版,獲文化部最佳圖書獎、法蘭克福和萊比錫國際最佳圖書榮譽獎)、《中國古都北京》等37部。發表論文二百餘篇。主編《滿學研究》、《20世紀世界滿學著作提要》等15部。

活躍講壇

近年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主講《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興六十年》和《康熙大帝》,在北京電視台“中華文明大講堂”欄目主講《清宮疑案正解》。
曾多次應邀赴美國、日本、韓國、中國台灣、中國香港等地講學。

評論清朝

概述

清朝歷史可用4句話來概括:天天順興,康雍乾盛,嘉道鹹衰,同光宣亡。清朝12個皇帝,天命(努爾哈赤)、天尊(皇太極)、順治,三個朝代“興”;康熙、雍正、乾隆期間“盛”;嘉靖、道光、鹹豐期間“衰”;同治、光緒、宣統走向“亡”。

熙盛

康熙盛世稱其為盛世有五個理由:
奠定了中國的版圖
康熙時代中國的版圖,東到大海,東北到庫頁島,北到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外蒙古,西到貝加爾湖,南到南沙群島南端的曾母暗沙。國土面積有1300萬平方公里,是當時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最強盛的帝國
民族多元和諧統一
外蒙古三個部之間鬧矛盾時,康熙就把三個汗請到內蒙古給他們調停,三個汗心悅誠服。清朝還與外蒙古通婚。直到辛亥革命之後,外蒙古都一直沒有鬧事。因此,康熙有句話表達了這樣的意思:過去秦始皇大興土石修築長城來防禦蒙古,我朝與外蒙古交好,外蒙古儼然成了中國北部的“長城”,比事實上的長城更為堅固。沙皇俄國和清朝打仗,外蒙古就派兵援助。雍正、乾隆解決了新疆問題,光緒時代,新疆成為清朝的行省。西藏也是清朝領土的一部分,順治冊封達賴,康熙冊封班禪,並在西藏派駐藏大臣,在西藏駐軍。西藏用清朝的貨幣,並與清朝政府搞貿易。康熙會蒙古語。乾隆會藏語、維吾爾語等,班禪進京,乾隆就用藏語和他討論佛經。
促進文化融合
中國文化可以概括為東北森林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中原農耕文化。蒙古人創立元朝後,到了中原為了推廣他的草原文化,要求中原人不能種麥子,必須種草、放馬、打獵。而康熙時代,這三種文化可以交融在一起共同發展。比如康熙到了曲阜之後,不坐轎子,進入孔廟大成殿,對孔子像行三跪九叩大禮,寫匾“萬世師表”掛在孔廟大成殿正中。康熙學習《論語》,15678個字,康熙每篇都要念120遍,背120遍,直到老年他都一字不忘。甚至,《四書》、《五經》等,他也都會背。一個滿人的皇帝膜拜孔子,表明他的政治態度——尊重漢族傳統文化。到了紹興大禹陵,康熙也要行三跪九叩大禮。康熙尊重漢族“知識分子中的名士”,對於博學鴻儒,只要有人推薦就可以入朝做官。比如山西的傅山,不願入朝,他就抬轎子請來,並在太和殿設宴款待,傅山不去,他就寬容地不再勉強了,而是派人送傅山回山西,後來傅山被軟化了。康熙的母語是滿語,但他能用漢語來寫詩寫文章。康熙每天至少要寫1000個漢字,他寫的《岳陽樓記》書法作品,許多書法家都比不上。康熙時期,還修了《四庫全書》、《康熙字典》。可以說,康熙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
經濟共同發展
從1583年努爾哈赤起兵,到1683年康熙統一台灣時,整整100年戰火不斷,中原地區經歷了戰爭、災荒、瘟疫、地震,中原地區的經濟可以這樣概括“村無犬吠,戶無炊煙。路有枯骨,滿目荒涼”。
康熙重視水利,治理黃河很有成績,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大臣建議康熙出本集子,但康熙不出“康選”,他認為,每條河水各不相同,每年的水情也不一樣,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
戰爭不打了,黃河不修了,康熙開始加快清朝經濟的發展,到他晚年時,清朝戶部的錢多得花不完,他就給老百姓免稅,藏富於民,免了一萬萬五千二百兩白銀。
社會比較安定
(1)康熙20年至61年,41年間中原地區無戰事。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的王朝,滿40年歷史的只有6個皇帝:漢武帝、唐玄宗、明嘉靖、明萬曆、清康熙、清乾隆。但是,漢武帝在位期間,天旱時發生過民變;唐玄宗在位期間,發生過安史之亂;明嘉靖年間,發生過蒙威之變;明萬曆年間,發生過40 多萬人的大戰;乾隆年間,發生過中原亡民起義。中國從秦始皇開始至清朝的皇朝歷史中,滿40年以上的這6個皇帝中,只有康熙年間,中原地區沒發生過戰爭。這是康熙盛世的一個重要標誌。
(2)康熙年間社會穩定。刑部、督察院、大理寺三法司會審,每年秋後問斬,全國18個省,共殺多少人?康熙十幾年時,一年殺80個人,後來社會安定經濟發展,每年殺40多個人,再後來,一年殺20多人,最後,一年殺10多個人。平均一個省,一年殺不到一個人,從一個側面說明康熙年間社會比較穩定。
(3)康熙6次南巡,3次東巡,5次西巡,48次到木蘭圍場,53次到承德避暑山莊。以康熙南巡為例,從運河坐船,走山東、江蘇、浙江,沿河兩岸百姓夾道迎送,開始是跪迎,後來是追著船歡呼。史書記載,夾道迎送者數以十萬計。
以上五點說明,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後,這40年應該是一個盛世。

康熙弊端

康熙年間也存在著問題
康熙年間也有問題,主要是五點,這裡只講其中三點:
八旗制度沒有徹底改革
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皇太極完善,多爾袞又做了補充。二祖一宗前三代主要是打天下,康熙是坐天下,八旗制度是打天下時的制度,坐天下時應該改革,出則為兵,入則為民,亦耕亦戰。康熙在位61年,威望較高,有條件改革八旗制度,但他沒有做,一直到清末,權力還是集中在上三旗幾個人手中,說明康熙不是個改革家,如果把全國最優秀的人才都集中在最高機構里,國家就是又一個樣了。
皇位繼承制度沒有章法
太子立了再廢,廢了再立。一直到他去世時,皇子們還在爭奪皇位。雍正立儲,寫好了聖旨放在“正大光明”匾後邊,獨裁而又專制。到慈禧太后時,選皇儲要在愛新覺羅和葉赫納拉交叉點上找,結果6歲的同治,4歲的光緒,3歲的宣統,加上一個寡婦慈禧,治理當時四萬萬五千萬人民的大國家。慈禧不懂工、不懂農、不懂商,不懂軍,不懂國際知識,他們的對手卻是日本的伊藤博文,美國的林肯。清朝能不滅亡嗎?
西學、中學沒有形成互動
康熙精通數學、物理學、醫學、化學、光學、測繪學、地圖學,他的數學水平甚至達到了專家的程度。但是,他只是憑著個人興趣在學,沒有形成政治制度讓全社會都來學。康熙在世時,與西方的法國等許多國家都有往來,對歐洲、美洲等都有所了解,但是,他的後代就不行了。道光甚至荒唐地問大臣,從大清國騎馬到英國得走多長時間?他根本不知道,英國和大清國之間還隔著一個大西洋。
清朝在康熙之後,經歷了雍正,到乾隆年間,已經積重難返。因此,我認為“清太祖努爾哈赤既播下了康乾盛世的種子,也埋下了光宣哀世的基因”。
康熙盛世的歷史經驗
第一是“天合”
康熙碰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大天時,處在西方大國崛起的兩個高潮之間。西方大國第一個崛起的高潮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第二個高潮是英國、美國、法國。康熙王朝的發展正好處在這兩個高潮的夾縫中,因此,康熙王朝的發展沒有受到外國的干擾。
第二是“地合”
康熙王朝不僅“天合”,而且“地合”。當時清朝周邊的國家,東鄰朝鮮,西鄰哈薩克,南鄰越南,越南國王是清朝皇帝冊封的,北鄰日本,當時日本尚未崛起,而俄國的彼得大帝又將主要精力放在西方。因此,在康熙王朝時,清朝周邊國家基本貧、弱、小,而康熙王朝並不恃強凌弱,與鄰國都能和睦相處。
第三是“人合”
康熙能做到“人合”,與大臣能夠和氣相處,君臣和諧,朝中基本沒有朋黨之爭。
第四是“己合”
康熙做到了“己合”,而“己合”的關鍵是讀書。他一生酷愛讀書,他說,“聖人賢人”與“庸人俗人”的差異就在於讀書。康熙的大過人之處,在於有大過人的思想,大過人的思想是因為他有大過人的學習精神。他注重修身,不抽菸,不喝酒,講究養身。
他說,“天合、地合、人合、己合,就是要順天應人,主動和天、地、人相適應,相融合。”
研究康熙盛世歷史經驗,目的是為了振奮民族精神,增長民族志氣,同時教育人們做到心理、生理、倫理平衡,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因此,我們要向康熙學習,努力去豐富知識,提高素質,與時俱進,為時代發展做出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