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毓禾

閻毓禾,男,出生於1926,教授,雷射熱處理專家、高頻焊管專家。他在國內首次試驗成功高頻感應焊管新技術,發明了雷射熱處理寬頻掃描轉鏡。

基本信息

閻毓禾教授

閻毓禾(1926--),教授,雷射熱處理專家、高頻焊管專家。他在國內首次試驗成功高頻感應焊管新技術,發明了雷射熱處理寬頻掃描轉鏡,是雷射加工領域的早期開拓者之一。他曾當選為中國光學會雷射加工專業委員會籌委及第一屆委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焊接學會IVc委員會委員、中國金屬學會軋鋼學會鋼管委員會顧問、天津市新技術革命對策研究組成員。1989年獲天津市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1990年國家教委授予成績顯著榮譽證書,1991年被評為區(縣)級優秀教師,並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閻毓禾,1926年1月12日生於河南衛輝市的一個職員家庭,父親閻仙舟在縣契稅局任職員。他6-12歲在汲縣師範附小上學,後考入省立汲縣中學。“七七”事變後,舉家避難回到山裡故居,失學在家。幸有兄長留下的國中課本,便開始自學。英語自學靠查字典拼音,國文則由其父講解涵義,背誦古文名著五十餘篇。1942年7月參加林縣聯合中學國中畢業考試,一舉通過,並以第二名好成績考入該校高中。上高中不久,林縣失陷,故鄉也遭兵災,隨校輾轉流徙靈寶、西安等地,成了身無分文的流亡學生。幸得一遠親資助旅費,才得以到重慶找到長兄,進入戰地失學青年高中進修班。半年後以優異成績分發至中央大學附中高三。畢業後又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中央大學機械系,四年級時獲國際獎學金(全校二人),並按獎學金要求去原資源委員會所屬上海機器廠實習了三個月。1949年3月南京解放。他7月畢業,經老師石志清教授介紹,來到天津河北工學院機械系任助教。1950年參加共青團。後該院與北洋大學合併。並校後他被調到新建的焊接專業。新專業先招二年制大專班。1953年底他被提升為講師。後改招本科,有二年多準備時間, 1955年到清華大學隨蘇聯專家學習一年,1956年到哈爾濱工業大學進修一年, 1962年調天津紡織工學院任金工教研室副主任。1978年4月調機械系研究室,並提升為副教授。1986年提升為教授。先後培養碩士研究生六名。1992年1月退休。
閻毓禾,1987年參加農工民主黨,曾任農工民主黨天津市第五、六屆市委委員,全國十大代表。

天津大學焊接專業接觸焊的初創

1952年他參加創建焊接專業,分擔接觸焊教學,規定必須使用蘇聯教材。當時剛開始號召學習蘇聯,俄文只突擊學過兩周。國內工業上還沒有接觸焊,從高教部教材編審處找來的俄文教材要求承擔翻譯,否則立即送回。他開始先譯教材,每個字都要查字典,非常辛苦,譯完就去講這門新課。由於他的努力,學生反映不錯,書稿也出版了。當時俄文翻譯人才奇缺,教材編審處要求他再譯一本,於是又譯了一本《接觸電焊學》。在假期中又譯了《接觸焊接工藝的選擇》,寄到機械工業出版社就被接受出版了。至此他已譯過80萬字,成了熟練的專業翻譯工作者。後來機械工業出版社請他審過試譯稿9次,中國科學技術情報所重慶分所請他譯校過《電工文摘》稿17篇。
他還主持建立了接觸焊實驗室,引進了蘇聯的點焊機、縫焊機、對焊機。親自安裝試車,編寫實驗指導書,圓滿完成了本科的教學任務。還與水電部電力建設研究所合作,改裝了MCMY―150對焊機,試驗成功了鋁銅接頭閃光焊。當即給四川鐵合金廠生產了四百個,創收五千元。後獲1961年水電部三等獎。還開展了粗鋼筋對接閃光焊的生產,由學生勤工儉學,也創收數千元。他還參加了市總工會組織的民眾技術協作,1965年5月為天津染料制桶廠修復了進口德國PNA―30縫焊機,恢復了生產,並寫了資料進行交流。

國內首次試驗成功高頻感應焊管

1963年初,他教金工之餘,接受了幫助天津第二腳踏車廠上高頻焊的任務。高頻電熱他並不熟悉,決心從頭學起。當時各廠所使用的電流導入方法均為接觸法,用兩個電極壓在高速行進的管坯邊緣上,稍有跳動便形成開路,經輸出變壓器感應出高許多倍的高壓,常將高頻電容器擊穿。各廠均堆積有大量的擊壞了的瓷質高頻電容器。它很貴,不但設備消耗過大,還造成生產停頓,管面有燒坑,對產量質量影響均很大。他決心解決這個矛盾,他查閱了大量國外資料,研究了感應焊會出現的新問題,特別是電流流經管背的問題,找到了把感應器加寬,利用鄰近效應來控制管背電流的解決辦法,並對輸出電路匹配作了大量計算,做到心中有數。他向廠長提出試驗感應焊的方案。廠長同意,他設計了輸出變壓器和特殊的感應器。1964年4月試驗一次取得成功。質量達到標準,焊管速度與舊法平齊,很快投入生產。管面光滑無疵,生產不再間斷,產質量均大為提高。經過試驗,閻毓禾作的理論計算得到證實,他寫成了“無觸點高頻感應焊管”一文。當年7月,市科委與輕工業局召開了鑑定會通過鑑定。他在天津第15屆國慶論文展覽會上作了報告。這篇論文又被天津市選送當年在廣州召開的第二屆全國焊接年會,宣讀後引起與會者極大的興趣。天津日報於1964年11月3日作了詳細報導,說效率提高15倍。
當時天津市軋鋼一廠的高頻焊管(水煤氣管)也處於不穩定狀態,完不成生產任務。冶金局副局長親自到紡院會見了院長,要求派閻毓禾到冶金局合作。在軋鋼一廠由局領導親自主持成立了試驗組,並派一工程師代表局長始終參加小組活動。閻毓禾在繼續教課之餘,根據軋一高頻設備的數據尺寸作了匹配計算,改變了輸出變壓器的接點位置,並設計了新的感應器,經過半年的試驗,至1965年7月初,焊管速度達到54.2米/分,提高了一倍。7月6日紡院黨委書記、院長及機械系領導去軋鋼一廠參觀了現場。當他們看到以40米/分的高速度飛奔的管坯從感應器中穿過立即焊成鋼管,質量高而穩定時,書記連聲叫好。車間主任說:“我們過去生產一直搞不好,生產的鋼管只有7%能用,現在一個月的產量比去年半年的還要多”。紡織部化纖局傅高工聞訊,為將來建設化纖廠需要,要求他作一下焊不鏽鋼管的試驗,並提供了超低碳不鏽鋼板。他制定了不鏽鋼焊管工藝參數,用普通帶鋼拖帶,成功地焊成了不鏽鋼管。
1965年7月,一機部與天津工業技術局及天津市科協聯合在津召開全國高頻焊管經驗交流會,推廣他在天津第二腳踏車廠和軋鋼一廠所取得的成果。他在會上作了三次報告,講了“國內外高頻焊管技術現狀及發展趨向”,交流了“提高焊管高頻振盪器效率的研究”,“提高焊管感應器效率的研究”和“高頻感應焊制不鏽鋼管“三篇資料。他還針對天津市的情況,寫了一篇“對我市電焊鋼管生產調整及發展方向的若干建議”,刊登在市科委情報處的專供領導參考的內部刊物《科技參考資料》第40期(1965年6月20日
1977年初,一機部派人到紡院,要求他負責編寫《機械工程手冊》焊接篇高頻焊部分。他先後去鄭州、洛陽、西安、寶雞、上海、杭州、鐵嶺、大連等地的33個單位作了調查,對國內焊管生產情況更加了如指掌。這部手冊集體獲1982年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
1978年10月他應邀參加了在張家口舉行的全國高頻焊管經驗交流會。在會上作了“關於提高我國高頻直縫焊管水平應注意的幾個問題”的報告,受到熱烈歡迎。會後錦西鋼管廠廠長於運魁等找他要講稿去抄。後刊載於《軋鋼技術通訊》1979年第1期和《焊管通訊》1979年第1期。後又應邀參加了1980年在杭州,1981年在濰坊舉行的全國焊管交流會。1983年應邀參加了兵器部的“高頻焊管機組技術鑑定會”。同年他被確定為中國金屬學會軋鋼委員會焊管學術組成員。又參加了1984年在樂山舉行的全國焊管交流會。1986年無錫會議他因雷射工作太忙未能到會,被聘為鋼管委員會顧問。

在雷射加工領域的新開拓

1978年閻毓禾準備招研究生,毅然決然放下他已取得輝煌的高頻焊領域,改選了大功率雷射加工新課題,再一次從頭做起。是年11月他參加了天津市科學規劃會議,接受了金屬針布雷射熱處理課題,組建了研究組,建立了300瓦雷射試驗室,經過艱苦試驗,於1983年通過市科委鑑定。又搞了“制針機絲槓雷射淬火”,獲1985年天津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981年他應邀參加在重慶召開的全國雷射套用交流會,他提出三篇交流文章並任雷射加工組召集人。由市經委提供10萬元經費,紡院補充10萬元,購置了一台2千瓦橫流CO2雷射器和數控工作檯,1986年5月投入使用。1984年4月國家科委在武漢召開雷射熱處理協調工作會議,他應邀出席。當時由於雷射聚焦後集中於一點,不適於熱處理,對光束處理技術的需要反映強烈。他一向認為客觀的需要就是應該主攻的課題。回津後決定搞光束處理。初步進行了用多面體鏇轉反射鏡將光束拉寬的試驗。1985年5月被列入國家六五攻關計畫。1986年12月通過國家科委鑑定。評為國際首創,能將直徑3mm的光斑拉寬到30mm,大大拓寬了雷射熱處理的套用範圍。新華社拍了他的工作照片,科技日報、廣州日報、陝西日報等都刊登了。後獲1988年國家發明四等獎(他是第一發明人)。七五規劃中他又把轉鏡發展為產品,1990年11月通過鑑定,1991年選入國家“七五”科技攻關成果展覽。他還研究出雷射熔覆專用送粉器,並有產品供應市場。他的研究室承擔國家級、市級及中科院腐蝕科學開放實驗室等的多項課題,蜚聲於國內外。
他還做了不少社會服務工作。他先後11次主持國家攻關課題的鑑定會,如鐵科院、力學所、大連機車廠的缸套,上海光機所的寬頻光束處理裝置等的鑑定會,都是他擔任主任委員。他還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申請項目,為機械工業技術發展基金共性技術專業組評審招標項目,為清華大學、燕山大學、科學院瀋陽腐蝕所評審博士論文,他參加編寫了《焊接數據資料手冊》(機械工業出版社)。他還一貫熱心科普工作,為普及性刊物“焊接工人”等寫稿。1979年10月應市科協邀請給200人作“雷射熱處理”報告;1987年10月應市經委科技處要求舉辦雷射熱處理短訓班,編印教材並主講。1979、1982、1984、1986年連續四次被評為市科協工作積極分子。
閻毓禾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他自我要求嚴格,工作一絲不苟,認真負責。他的治學思想,是要解決實際問題,不搞花架子,不沽名釣譽。他在研究室大力提倡哥本哈根精神,“自由探索,集體討論,獨立決斷”,反對爭名奪利。他關心青年,儘量為青年助手創造條件,帶他們參加全國會議,努力提高其知名度。退休前後他把自己的研究心得和收集的資料寫成一本書《高功率雷射加工及其套用》留給後人。豐富、翔實、精闢、實用性強,這就是讀者對他的書的評價。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