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明
級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主要組成部分:天王殿、羅漢殿、大雄殿、松花井
【簡介】
昔日的觀音寺規模宏闊,背負覘星台、面對嘉陵江、門臨潺潺溪流,周圍翠竹千竿環繞成蔭,環境極為清靜幽雅,漫步其間,處處都能使人感受到“香飛常入佛座上,葉落不到經窗前”的禪趣。明朝宰相嚴嵩曾書“佛都”一匾懸於殿前,觀音寺香火旺盛,常有騷人墨客流連於此那寺以來,它都是人們佛事的重要場所。可惜民國時,觀音寺的第四重主體結構——藏經樓被大火化為灰燼,內藏的800餘卷經書也未能倖免。相傳觀音寺內還存有開元寺遺留的兩尊大頭坐銅佛像。重約六百斤,高四尺七寸,下寬五尺。不僅其容慈祥端莊而且鑄造精美。具有較高的藝術性。此佛後來移存桓侯祠,在十處動亂中遭到損毀。觀音寺的建築,體現了明朝建築的特有風格。現在我們從存在的羅漢殿,天王殿的構造用料及雕刻上都能感受到當時建築業所取得的成就及做工的考究。
松花井開鑿於公元621年,歷來是開元寺及觀音寺僧人的取水場所。其造型美觀,水源豐裕,瑩潔甘芳,沸而無沉,長年不竭。又有“八角鏡”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