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紅工夫茶

閩紅工夫茶

閩紅工夫茶,系政和工夫、坦洋工夫和白琳工夫的統稱,均系福建特產。三種工夫茶產地不同、品種不同、品質風格不同,但各自擁有自己的消費愛好者,盛興百年而不衰。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閩紅三大工夫茶閩紅三大工夫茶

閩紅工夫產于山嶺重疊、丘陵起伏、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的福建省政和縣、福鼎縣和福安縣。福建紅茶,簡稱閩紅工夫茶,閩紅工夫茶是政和工夫、坦洋工夫、白琳工夫的統稱。

“閩紅”,福建紅茶是也,在名茶倍出的八閩大地,同樣有著尊貴身份的它,因為種種歷史原因,無奈沉寂多時,市場認知度不能與鐵觀音、武夷岩茶同日可語。不過,隨著人們對紅茶文化的關注,福建紅茶再次煥發出青春,並通過異域後輩們的虔誠學習,重新展示給世人。

福建是紅茶的祖籍地,省會福州更是昔日紅茶走向世界的視窗。早在十七世紀,武夷正山小種就漂洋過海,遠銷英倫,因其風味別致,香美可口,備受英國貴族乃至皇室的喜愛。直至今日,紅茶仍然是海外首選的茶飲料,全世界茶葉市場百分之八十的份額為紅茶。

歷史沿革

政和工夫:政和工夫紅茶產自政和縣,迄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久負盛名。當年的福州茶行凡是“遂應場仙岩工夫”(政和工夫紅茶的前身)標號者,便優先開盤,售價倍高。清光緒初年(1879年),政和工夫紅茶也由原來的當地菜茶改為政和大白茶為原料,品質進一步提高。

政和工夫政和工夫產品包裝
坦洋工夫:相傳清鹹豐同治年間(公元1851--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進四)者,試製紅茶成功,經廣州運銷西歐.很受歡迎,此後茶商紛紛入山求市,接踵而來並設洋行,周圍各縣茶葉亦漸雲集坦洋.坦炒工夫名聲也就不脛而走,自光緒六年至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881—1936年)的50餘年,埕洋工夫每年出口均上萬擔,其中1898年出口3萬餘組。坦洋街長一公里,設茶行達36家,僱工3000餘人,產量2萬餘擔。 收條範圍上至政和縣的新村,下至霞浦縣的赤嶺,方圓數百里,境跨七、八個縣,成為福安的主要紅茶產區。後因抗日戰爭爆發,銷路受阻,生產亦遭嚴重破壞,坦洋工夫產量銳減。50年代中期,為了恢復和提高坦洋工夫紅茶的產量和品質,先後建立了國營坦洋、水門紅茶初制廠和福安茶廠,實行機械化制茶,引進並繁殖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雲等優良茶樹品種,1960年產量增加到5萬擔,創歷史最高水平。後因茶類布局的變更,由“紅”改“綠”,坦洋工夫尚存無幾。近年來,經有關部門的努力,坦洋工夫又有所恢復和發展,1988年產量達8000餘擔。
白琳工夫:19世紀50年代。閩、廣茶商在福鼎經營加工工夫茶,廣收白琳、翠郊、蹯溪、黃崗、湖林及浙江的平陽、泰順等地的紅條茶,集中白琳加工,白琳工夫由此而生。20世紀初,福鼎“合茂智”茶號,據《中國名茶志》一書介紹,1885年,福鼎創始產制銀針。公元1796年(清嘉慶初年)就開始產制白茶白琳功夫產於福鼎縣太姥山白琳、湖林一帶。太姥山地處閩東偏北,與浙江毗鄰,地勢較高,群山疊翠,岩壑爭奇,茶樹常種於崖林之間。茶樹根深葉茂,芽毫雪白晶瑩。19世紀50年代,、廣茶商在福鼎經營加工工夫茶,廣收白琳、翠郊、潘溪、黃崗、湖林及浙江的平陽、泰順等地的紅茶條,集中白琳加工,白琳工夫由此而生。20世紀初,福鼎“合茂智”茶號。

生長環境

坦洋工夫坦洋工夫產品包裝

政和工夫:政和工夫產於閩北,以政和縣為主,松溪以及浙江的慶元地區所產紅毛茶,亦集中政和加工。政和縣全縣山嶺重疊,丘陵起伏,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為18.5℃,年降雨量為1600毫米以上,茶園多開闢在緩坡處的森林跡地,土層深厚,微酸性,茶樹生長繁茂。

坦洋工夫:坦洋工夫分布較廣,主產福安、拓榮、壽寧、周寧、霞浦及屏南北部等地。坦洋工夫源於福安境內白雲山麓的坦洋村,收條範圍上至政和縣的新村,下至霞浦縣的赤嶺,方圓數百里,境跨七、八個縣,成為福安的主要紅茶產區。

白琳工夫:白琳工夫產於福鼎縣太姥山白琳、湖林一帶。太姥山地處閩東偏北,與浙江毗鄰,地勢較高,群山疊翠,岩壑爭奇,茶樹常種於崖林之間。茶樹根深葉茂,芽毫雪白晶瑩。19世紀50年代。閩、廣茶商在福鼎經營加工工夫茶,廣收白琳、翠郊、蹯溪、黃崗、湖林及浙江的平陽、泰順等地的紅條茶,集中白琳加工,白琳工夫由此而生。

品種分類

白琳工夫白琳工夫茶

政和工夫:政和工夫按品種分為大茶、小茶兩種。大茶系採用政和大白條製成,是閩紅三大工夫茶的上品,外形條索緊結肥壯多毫,色澤烏潤,內質湯色紅濃,香氣高而鮮甜,滋味濃厚,葉底肥壯尚紅。小茶系用小葉種製成,條索細緊,香似祁紅,但欠持久,稍淺,醇和,葉底紅勻。政和工夫以大茶為主體,揚其毫多味濃之優點,又適當拼以高香之小茶。

坦洋工夫: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進四)者,試製紅茶成功,經廣州運銷西歐.很受歡迎,此後茶商紛紛入山求市,接踵而來並設洋行,周圍各縣茶葉亦漸雲集坦洋.坦炒工夫名聲也就不脛而走,50年代中期,為了恢復和提高坦洋工夫紅茶的產量和品質,先後建立了國營坦洋、水門紅茶初制廠和福安茶廠,實行機械化制茶,引進並繁殖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雲等優良茶樹品種,1960年產量增加到5萬擔,創歷史最高水平。後因茶類布局的變更,由“紅”改“綠”,坦洋工夫尚存無幾。

白琳工夫:白琳工夫茶系小葉種紅茶,當地種植的小葉群體種具有茸毛多、萌芽早、產量高的特點,早在唐代就開始種茶,16世紀茶葉已成為福鼎對外貿易的大宗產品。清朝出產“白琳功夫茶”,是福建全省“三大功夫茶”之一,又有“白毫銀針”、“白毛猴”馳名中外。福鼎大白茶屬中國十大名茶良種之一,乃世界特品種。太姥山鴻雪洞頂綠雪芽是福鼎大白茶母本,清初篆刻鑑別家周亮工《閩小記》載:“太姥山有綠雪芽,今名白毫,色香俱絕,而尤以鴻雪洞為最,產者性寒涼,功同犀角,為麻疹聖藥,運售國外,價高金埒。”1982年白毫銀針榮膺全國名茶第一名,三度被授予“中國名茶”稱號,《中國飲茶文化》(廈大版),書中雲:“(中國)產量較少的是白茶,產區和銷區的分布面積也較窄。這種幾乎不經人工製作,仍保留著茶芽天然純真風味的白茶,最能體現中國遠古飲茶風采,因瀕臨失傳,彌足珍貴。”

外形特徵

工夫紅茶種類4,閩紅工夫工夫紅茶

政和工夫產品特徵:外形條索肥壯、重實、勻齊,色澤烏黑油潤,毫芽顯露,呈金黃色,極為美觀;香氣濃郁芬芳,頗似紫羅蘭香,湯色紅艷,滋味醇厚,為福建三大工夫紅茶中的上品;既宜於清飲,又適於摻加砂糖、牛奶等調飲。現產品主要銷往俄、美、英、法、伊朗科威特等國,蜚聲海內外。政和功夫所以能長期保持其品質特徵,除自然環境宜茶,選育良種外,合理拼配是其重要因素。它的成茶以政和大白茶為主,取其芽壯毫多,水浸出物、多酚類、胺基酸等內含成分高於一般小葉種,形成濃厚、鮮爽、富於收斂性的滋味。又適當在小葉種群體中,選育具有花香特色的茶葉與大茶相拼配。因此,高級政和工夫外形勻稱,毫心顯,品嘗之際,香味俱佳。

坦洋工夫產品特徵:坦洋工夫外形細長勻整,帶白毫,色澤烏黑有光,內質香味清鮮甜和,湯鮮艷呈金黃色,葉底紅勻光滑。其中坦洋、壽寧周寧山區所產工夫茶,香味醇厚,條索較為肥壯,東南臨海的霞浦一帶所產工夫茶色鮮亮,條形秀麗。坦洋工夫以當地有性群體種為原料,外形緊結圓直勻整,帶白毫,色澤烏黑有光,內質香氣清鮮高爽,湯鮮艷呈金黃色,滋味醇厚,葉底紅勻光亮。

白琳工夫產品特徵:充分發揮福鼎大白茶的特點,精選細嫩芽葉,製成工夫茶,外形條索緊結纖秀,含有大量的橙黃白毫,具有鮮爽愉快的毫香,湯色、葉底艷麗紅亮,取名為“桔紅”,意為桔子般紅艷的工夫,風格獨特,在國際市場上很受歡迎。白琳工夫茶系小葉種紅茶,當地種植的小葉群體種具有茸毛多、萌芽早、產量高的特點,一般的白琳工夫,外形條索細長彎曲,茸毫多呈顆粒絨球狀,色澤黃黑,內質湯色淺亮,香氣鮮純有毫香,味清鮮甜和,葉底鮮紅帶黃。

市場前景

政和工夫政和工夫

政和工夫:政和功夫所以能長期保持其品質特徵,除自然環境宜茶,選育良種外,合理拼配是其重要因素。它的成茶以政和大白茶為主,取其芽壯毫多,水浸出物、多酚類、胺基酸等內含成分高於一般小葉種,形成濃厚、鮮爽、富於收斂性的滋味。又適當在小葉種群體中,選育具有花香特色的茶葉與大茶相拼配。因此,高級政和工夫外形勻稱,毫心顯,品嘗之際,香味俱佳。現產品主要銷往俄、美、伊朗科威特等國,蜚聲海內外。

坦洋工夫:坦洋工夫紅茶試製成功後,經廣州遠銷西歐,很受歡迎。此後名聲就不脛而走,大批茶商接踵而至,入山求市。自光緒六年至民國二十五年(1881一1936)的50餘年,坦洋工夫紅茶每年出口都在500噸左右,其中以1898年為最盛,出口量達1500噸。坦洋街長一公里,設茶行達36家,成為福安市的主要紅茶產區和周圍七八個縣的集散地,產品遠銷荷蘭英國、日本、東南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當前隨著國際貿易格局的變化和國際市場上,尤其是東歐、英、等國對茶葉需求量的增長,發展坦洋工夫紅茶的生產,擴大出口創匯,具有十分廣闊的前景。

白琳工夫:白琳工夫茶系小葉種紅茶,當地種植的小葉群體種具有茸毛多、萌芽早、產量高的特點,一般的白琳工夫,外形條索細長彎曲,茸毫多呈顆粒絨球狀,色澤黃黑,內質湯色淺亮,香氣鮮純有毫香,味清鮮甜和,葉底鮮紅帶黃。福鼎產茶歷史悠久,聞名遐邇。早在唐代就開始種茶,16世紀茶葉已成為福鼎對外貿易的大宗產品。製成工夫茶,外形條索緊結纖秀,含有大量的橙黃白毫,具有鮮爽愉快的毫香,湯色、葉底艷麗紅亮,取名為“桔紅”,意為桔子般紅艷的工夫,風格獨特,在國際市場上很受歡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