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閩越國開基王無諸,姓騶,是越王勾踐的後代。自越滅吳後,就是西施那一齣戲演完後,越國於公元前334年被楚國消滅,諸越王子孫輾轉遷移至江南海濱一帶,各據一方。至戰國晚期,無諸占有福建及周邊地區,自稱閩越王。
歷史記錄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除封建制,實行郡縣制。大約到了秦始皇33年(前214年),無諸的王號就被削去,降為君長,並在他統治區內設立閩中郡。根據秦代閩中郡的疆域,可推知當時無諸控制的地區包括福建全境、浙江的溫、台、處三州,江西的鉛山縣,廣東的潮、梅地區。這片土地離秦王朝統治中心遙遠,且道路不便,因而秦始皇未派官吏前來,閩中郡仍由無諸統領。
秦始皇的苛政引起廣大民眾的不滿。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起義,各地紛紛回響。無諸便率領閩越武裝回響鄱陽令吳芮的號召,參與伐秦。陳勝、吳廣失敗後,楚將項羽和沛公劉邦所帶領的隊伍成為反秦主力軍。無諸率閩中甲兵隨劉邦入武關、戰藍田、攻析、酈,屢立戰功。秦王朝滅亡後,西楚霸王項羽自恃武力,分封諸王侯。他以楚、越有舊隙,耽心閩越強大對楚不利,不封無諸為王。項羽的偏狹使無諸十分不滿,在隨後的楚漢戰爭中,無諸率部助漢擊楚,為漢王朝的建立和中國的重新統一作出貢獻。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即帝位,立無諸為閩越王,派使者前來冊封。當時無諸駐福州,為迎接朝廷冊封使者,在南台江邊的惠澤山建台,作為舉行冊封儀式的場所。冊封后,此台就被稱為越王台。後人為紀念無諸,在台旁建有閩越王廟,俗稱“大廟”,故惠澤山又叫大廟山,成為閩越國的最重要遺蹟之一。山上有一碑,摹刻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的筆跡:“全閩第一江山”,充分體現這一古蹟的歷史蘊含。
無諸被正式冊封為閩越王后,在福州建都城——冶城。城池的具體位置,據《三山志》記載:“在今府治北二百五十步”處,約今鼓屏路湖東路口。《福建通志·城池志》記載:“在冶山前麓”,即今屏山北面。屏山又稱越王山,可作為冶城所在佐證。《榕城考古錄》記道:冶城在福州城隍廟至諸古嶺一帶。
無諸與漢王朝保持和睦關係,積極吸收中原先進文化技術,發展生產,其冶鐵技術達到較高水平,社會生產力大大提高,人民安居樂業。當時冶城東南的于山是閩越族的聚居地,無諸每年九月初九日在此登高望海,大宴賓客,所以于山又稱作九日山。據《榕城考古錄》記載,無諸死後葬在福州城隍山西面的一座小山丘上,俗呼王墓山。另據民國《閩侯縣誌》記載,無諸墓在南台嘉崇里(即大廟山)閩越祖廟後的山丘。閩人懷念無諸,在大廟山越王台建閩越王廟,世代祭祀無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