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磚文化
去過金門旅遊的人,目之所及皆是紅磚古民居,那裡的建築和漳州、泉州、廈門的民居沒有兩樣。就連高雄等地,也還保留著非常多的紅磚古民居。楊麗華說,究其歷史脈絡,表明明清以後,台灣的制陶、制磚業絕大多數從大陸沿海輸入,泉州的工匠在那個時候都渡海到台灣謀生。如今台灣高雄大樹、台南六甲等地的磚瓦窯都還在生產之中。
參加過海峽兩岸文化遺產保護論壇的台灣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的廖志中副教授認為,閩式紅磚建築是台灣早期主要的建築形式,在台灣現有的古蹟中占有相當大比例。古蹟和歷史建築是一個國家文化傳承的象徵,它的保存不僅在見證歷史,也在彰顯一個國家人民對文化資產的認知程度,並反映該國的科學發展以及技術研究的文明層次。就此而言,古蹟以及歷史建築修復的優劣,是我們所從事古蹟保存相關之學者以及業界榮辱與共的事情。
漳州到詔安的高速公路上,一旦進入龍海白水鎮境內,人們常對兩旁一排排整齊的磚瓦民居發出驚嘆:“這么漂亮!”很快,這些紅色磚瓦房就要和台灣、廈門、泉州三地的紅磚建築一起,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海峽兩岸的文化遺產保護行動已經開始,現階段漳州市文管人員,正在加緊篩選轄區各個縣的紅磚瓦房的數量、規模、保護情況。
相關信息
漳州市文管辦楊麗華主任介紹,2010年12月中旬,由國家文物局、台灣文化資產保護部門和台灣沈春水文化基金會聯合在泉州舉辦了海峽兩岸文化遺產保護論壇暨閩系紅磚建築的保護與傳承論壇。論壇上,海峽兩岸專家決定,兩岸一起把紅磚建築申報世遺。國家文物局牽頭推動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