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古民居

閩南古民居

閩南一帶,明、清古民居建築沿襲中原漢族古民居建築的風格特徵:其一,沿襲北方漢族四合院住宅布局,左右均齊配置;其二,屋頂人斜面皆成凹曲線,兩端為燕尾脊;其三,木、磚、石等建築構件裝修裝飾花樣繁多;其四,建築著色配以五行而為五色;其五,建築用材以木材與磚石混合為主。

圖片 圖片

閩南一帶,明、清古民居建築沿襲中原漢族古民居建築的風格特徵:其一,沿襲北方漢族四合院住宅布局,左右均齊配置;其二,屋頂人斜面皆成凹曲線,兩端為燕尾脊;其三,木、磚、石等建築構件裝修裝飾花樣繁多;其四,建築著色配以五行而為五色;其五,建築用材以木材與磚石混合為主。而由於受到海外文化的影響,近代以來在建築材料、建築形式上也兼容海外的建築特色。但是,即使是現代私人別墅仍然具有傳統古民居的建築風格特徵。典型傳統民居為“皇宮式”大厝,這種“皇宮式”大厝民居建築特徵與古代由中原南遷的族姓大多是官宦人家有直接關係。“皇宮式”大厝建築布局特點是軸線對稱,多層次進深,前後左右有機銜接,均齊配置。這種建築布局特點至少從秦朝起就一直沿襲下來。如秦代被項羽一把火燒了三月之久的阿房宮就已經有這樣的建築布局特點。“皇宮式”大厝一般為四柱三開間或六柱五開間。大厝諸房必然左右均齊配置,廳堂、天井、房間必然由走廊連通一體,體現中華民族的對稱、連絡的審美意識、形成以廳堂為主軸,以天井為中心的建築格局。
“皇宮式”大厝為封閉式建築。大厝前一般鋪設寬敞的石埕。大厝的墀頭大門門位凹入,有的兩側有小邊門。入門處有下廳,左右建兩間下房。下廳止步銜接天井,天井兩側有走廊並建有廂房。走過天井踏上石階及廊沿石即到主屋正厝,中為廳堂,廳堂左右各有大房,其後有小後廳及兩側的後房,這部分是主人的起居住房。廳堂和大房前走廊鋪設巨大的廊沿石,兩側辟有兩個小邊門,可通厝外或護厝。規模完整的“皇宮式”大厝出後廳復有天井,兩側有走廊和廂房,後面建有一排平屋作廚房、雜間。主屋正厝兩邊建有護厝。正厝邊門有廊道通護厝中間小廳,其餘房間亦為住房。護厝房間前仍有走廊,有的並辟有小天井。這樣,就形成了“皇宮式”大厝左右均齊配置,而又渾然貫通的建築特徵。“皇宮式”大厝屋頂為懸山式曲線燕尾脊,屋面頂鋪紅瓦,間以瓦簡壓,檐口掛滴水、瓦當。下房、廂房、護厝的屋頂較低,為硬山式屋頂或馬頭式山牆。這種屋頂斜面成凹曲線,屋脊兩端高高翹起,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曲紅審美意識。而且主屋屋頂較傾斜,廂房、下房屋頂較低且緩傾斜,於是大厝屋頂的輪廓就成三段折曲線,即形成中間高,兩邊低的三段脊和高低檐,重疊向兩邊翹起的態勢,使整座建築更具有美感。據史籍所載,屋頂成凹曲線自秦代就形成了,而閩南古民居保存了這傳統建築的特徵。
“ 皇宮式”大厝大都為穿斗式木構架、柱、梁、枋、檀、椽等木質構件皆用榫卯鉸接成為框架式結構,以承載屋頂。牆體反而不甚承重而僅起阻隔作用。如大廳與大房的隔牆,有的用蘆葦或竹片編軹而成,外面再塗上灰泥即成牆體。有些廳房隔牆則純用木材構成。這種牆體由於輕薄,具有抗震力。而閩南沿海一帶因明末清初禁海遷界,民居被夷為廢墟,故清代的古民居有不少外牆體為“出磚入石”牆,即利用廢墟里的舊磚瓦、石、磚混砌成的牆體。這反而成為蘊涵歷史文化的一種建築特色。
“皇宮式”大厝的木、磚、石構件裝修樣式在明、清初時較為簡樸,用材也較大,如衙口施琅府第的樑柱,池店李五故居的廊沿石等。至晚清及民國,木、磚、石構件越來越講究精雕細琢,樣式富有變化。作為宅門的廊檐,明代少有雕飾,晚清發來,檐桁、月梁均予雕刻。廳堂斗拱、雀替、駝峰等木質構件亦雕刻有花卉、動物、人物等形象,橫枋上楣額則裝飾各種拼木圖案。挑檐支承的垂簡木則有圓雕花藍或倒吊蓮花等造型。凹斗式大門門額嵌有主人姓氏郡望的石雕匾額,並裝飾石雕“伍員目”。曲牆裝貼細磨石板或花磚,以花鳥、動物或人物故事組雕裝飾。
廳堂上有木製格扇門,格扇分格芯和裙板兩部分,均有作各種圖案木裝飾,尤以花鳥木雕透鏤窗最為精緻。諸 房間均有木製窗欞,樣式有格扇窗、支摘窗、欄桿窗、檻窗,均有木雕圖案。主房正厝有“光廳暗房”的特點,大房、後房天窗小,向外窗位高且小。向厝外的窗欞一般用石雕欄桿裝飾。
大厝外面牆體裙採用細磨條石裝砌,而門牆牆裙則有浮雕、線雕透雕等,圖案有花鳥、人物及名人詩文題贈等。牆裙上不當之處還往往配以磚雕裝飾。大厝大門有的配置一對門枕石,有抱鼓石、上馬石式樣,並加以雕飾。木柱石礎有砧、盆、鼓、瓶等式樣,明代一般無雕飾,清代以來則加以花樣雕飾。
“皇宮式”大厝室內地面鋪設正方形紅色地板磚。廳前走廊邊沿鋪設大規格的條石。天井亦鋪設條石,並修設排泄污水的地下涵洞,有的還放養烏龜於涵洞之中,使其保持通暢。宋、明代對民居建築著色繪彩有嚴格規範,清代以來民居建築開始有著繪彩。由於我國自古有陰陽五行之說,因此著色亦配以五行而為五色,即青、赤、黃、白、黑。閩南“皇宮式”大厝一般以青、赤著色繪彩。如樑柱門窗漆以朱紅色,牆裙石材喜用“青草石”(綠輝岩),外牆體飾以紅磚,屋頂飾以紅瓦。
“皇宮式”大厝以木料和磚、石混合為主體結構。木質構件多為杉木,磚瓦選取本地紅土繞制的產品,石材為各種花崗岩。建築結構上體現了木、磚、石混用的楣式和拱式兼容的構造特色。
中國自古就有祭天地日月山川草木的風俗,即自然物崇拜。閩南傳統民居建築也有些相關的 習俗。建宅,俗稱“起大厝”之前,要請“風水先生”選地擇向。一般民宅忌正南正北,正東正西,大都採用兼字。晉江古民居一般坐東北向西南,為“艮坤醜未”方位,這和閩南一帶夏秋常刮東南季風有關係。“起大厝”一般依山勢,即順靈脈。這些都是很有科學性的。但亦有地點方位確定,還要根據歲次“年利”來確定方位及建設時間的。施工之始要 “動土”,祭“土地公”,即用鐵錐自東向西沿宅基四周挖一圈,並在宅基的廳中位置設“土地公”靈位,上書“福德正神”。在施工過程中,每逢農曆初二、十六都要犒祭“土地公”。一般厝宅的東邊留水溝,西邊留狗洞。謂之“東龍西虎”。
新建的大厝,一般習慣在天井的廊檐下懸掛“天地燈”,每年更新一次。此即是自古沿襲的對於天地的崇拜。在廚房灶壁一般設定小神龕。貼有灶君圖像,並以紅紙書上“灶君司令”,按規定時間祭祀。 一般民宅不繪“鬥神”,但民間有貼神符護厝宅的習俗,還有在門頂上懸掛“八卦圖”以御凶辟邪的習俗。在一些三岔路口的牆壁上,還嵌有“石敢當”石碑。“石敢當”最早出自西漢《急就章》: “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最著名為“泰山石敢當”。民眾信其能鎮鬼怪,消災禍。此外,還有忌厝宅門窗相對向的習俗,要建照牆堵隔。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閩南民居出現了融合海外建築風格的華僑民居建築,但仍然保留濃郁的民族特色。及至六、七十年代,閩南民居湧出了大量結構單一的石頭房屋。一方面反映歷經劫難的閩南鄉村資源的枯竭,經濟的衰敗,一方面也反映民族傳統文化的失落。閩南古民居建築是中華民族文明結晶之一,其嚴謹、精緻、實用、美觀,即使在現代化別墅面前,也毫無一點點遜色。
閩南古民居建築體現了中華民族和閩南地域的歷史文化特色,是不可再生的寶貴的文化資源。閩南晉江古民居建築與中國漢民族古民居建築傑出範例的山西晉中平遙古民居和被譽為中國南方建築的典型精作的廣州陳氏書院相比較,有其共同建築特徵,即均為布局嚴謹的四合院形式,具有中軸明顯,左右對稱,主次有序特點的封閉型建築,在木、磚、石建築構件上均有著精美花紋圖案雕飾。但也有其不同的特點,與平遙古民居比較,平遙古民居牆磚、地磚、瓦蓋均為青灰色,屋頂沒有兩端翹起的燕尾脊,沒有紅磚、綠瓦、白石建築構件,不如閩南晉江古民居瑰麗多彩。與廣州陳氏書院比較,陳氏書院屋頂斜面沒有凹曲線美感,石雕略遜於閩南古民居,而木雕則勝之。閩南古民居建築還有其突出特點,即於大門門額嵌有鐫刻主人姓氏郡望堂號的石匾。
目前,許多從事建築歷史和理論研究的學者認為傳統古民居建築是一個遠未被現代人充分認識的智慧寶庫。古民居建築涵蓋著科學、社會學、文化學等多項內容,突出了古人在兼顧地理環境、經濟利益和文化傳統三方面需求的高度智慧。我們保護、研究這些建築遺存,應該在文化、經濟等方面具有繼承與發展的雙重意義。中國的古代建築是中國人文精神和生命血脈的一部分,古民居建築蘊含著成熟的審美觀,凝聚著世代傳承的親情,承載著濃厚的人氣。以前地方史缺少這方面的記載,而目前由於自然的淘沙和人為的破壞,這一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亦即將趨於消失。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