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閒話大師陳西瀅》編輯推薦:陳西瀅(1896—1970),名源,字通伯,筆名西瀅。10餘歲赴英求學,歷時10載,獲得博士學位。回國後曾任北京大學教授、系主任,武漢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等職。他與威爾斯、蕭伯納、哈代、羅素、拉斯基友誼深厚,與胡適、徐志摩、趙元任、王世傑、顧毓琇、周鯁生、羅家倫、皮宗石、楊端六、李四光、葉聖陶、朱東潤、錢穆、董浩雲等親如兄弟,他的學生葉君健、吳魯芹、許君遠、何聯奎、楊靜遠等皆為大家。他與王世傑、周鯁生等發起創辦《現代評論》,以《西瀅閒話》獨步文壇,開創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_閒話時代”。他寬容忍讓,既有中國古代士人的風骨,又有歐洲紳士的風度。1970年3月29日,病逝於英國倫敦。《泰晤士報》稱讚他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具有傳統中國學人的品質。錢穆以“每於和平見耿介,特從篤厚發光輝”,厘定其人其文。梁實秋說:“陳西瀅先生的文字晶瑩剔透,清可鑑底,而筆下如行雲流水,有意態從容的趣味。”
圖書目錄
前言
1.無錫入學
2.上海求學
3.吳稚暉提攜
4.英倫求學
5.摯友徐志摩
6.漫遊歐洲
7.蔡元培賞識
8.北大任教
9.初露鋒芒
10.關於《忠友》的翻譯和批評
11.陳西瀅的翻譯觀
12.陳西瀅的新劇觀
13.陳西瀅與愛美劇
14.陳西瀅的翻譯
15.相識凌叔華
16.《現代評論》創刊
17.《閒話》欄目
18.女師學潮
19.與魯迅交鋒
20.陳西瀅與“五卅”運動
21.再次交鋒
22.徐志摩助陣
23.與周作人論辯
24.結束閒話之爭
25.“我還不能‘帶住”’
26.腹背受敵
27.陳西瀅的哀念
28.談婚論嫁
29.“三一八”慘案
30.《恕陳源》
31.胡適解圍
32.婚禮和蜜月
33.婚後一年
34.《少年哥德之創造》
35.赴日之前
36.旅居日本
37.《西瀅閒話》——宗旨和思想基礎
38.《西瀅閒話》——背景與內容(1)
39.《西瀅閒話》——背景與內容(2)
40.武漢大學之約
41.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
42.《文哲季刊》
43.紀念徐志摩
44.《現代文藝》
45.朱利安·貝爾
46.陳西瀅的抗戰觀
47.“閒話”的微音
48.最後的文學
49.從武漢至樂山
50.武漢大學的派別
51.妹妹的婚事
52.妹妹的婚禮
53.遊歷四川
54.離國赴英
55.凌叔華謀求出國
56.女兒來信
57.由美國到英國
58.為國謀位
59.聯教組織第一屆大會
60.助友歸國
61.爭取回國
62.困頓在英國
63.陳西瀅之死
64.無限的思念
65.別樣的追思
66.魂歸何處
67.葉落歸根
陳西瀅年譜簡編
陳西瀅家族譜系
後記
後記
我關注陳西瀅始於20世紀90年代初期。當時,我為寫徐志摩傳記搜求資料,見到《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中陳西瀅、凌叔華的書信。我對在河南大學任教的沈衛威老師說,想寫關於陳西瀅的文章,他便把陳西瀅的資料複印給我。其間,我寫過幾篇關於陳西瀅的文章,承蒙徐堅忠厚愛,刊發在《文匯讀書周報》上。10多年後,我想為陳西瀅作傳,已在南京大學任教的沈衛威老師又把朱傳譽主編、由台灣天一出版社出版的《陳源傳記資料》複印寄我,這些資料讓我對陳西瀅有了較全面的認識。
我先把陳西瀅年譜編了出來,經百花文藝出版社高艷華和江蘇文藝出版社張昌華兩位資深編輯介紹,與當時還在英國的陳西瀅女兒陳小瀅取得聯繫,她回國後我又專程拜訪她。她不僅告訴我她父母的故事,還為我寫陳西瀅傳提供資料信息。在湖北鹹寧崇陽縣圖書館王洪先生幫助下,我得見台灣版《珞珈》第27期(紀念陳西瀅專號)。由於歷史的原因,陳西瀅的資料很難收集,我曾多次到武漢、北京、無錫等地尋蹤覓跡,得到許多朋友幫助。湖北圖書館范志毅和當時在讀研究生馬文婷,幫我查到94期《現代文藝》(《武漢日報》副刊);經陳小瀅介紹,在高來東、薛鎮岐幫助下,我拜謁了無錫陳氏墓園;皮宗石之子皮公亮、吳其昌之女吳令華、楊端六與袁昌英之女楊靜遠,武漢大學陳建軍、吳驍,中國歷史博物館陳烈也給予指點;中國現代文學館徵集編目部計蕾主任幫助查閱相關資料,為我節省到北京的路費。我用了3年時間,終於完成了陳西瀅傳的手寫稿,熊文娟擠出時間把它打成電子稿,張帥、張寧幫助修改圖片。河南人民出版社蔡瑛老師細心打磨,才成了現在的樣子。
在這四本傳記作品中,陳西瀅傳是我花費時間最多、投入精力最多的一部作品。但是,也是我最不滿意的一本書。因為陳西瀅早年和晚年在‘歐洲學習和生活時的日記、書信等資料,我沒有見到,他的全集也沒有編輯出版。我希望這本書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喚起人們對陳西瀅及像陳西瀅一樣過去幾乎被打人冷宮的文學藝術家的關注。我同時希望《陳西瀅全集》出版。
感謝高天星老師多年對我寫作的關心與指導,百忙中為本書撰寫序言。感謝吳剛、曾輝、宋國軍、李宏達等有關領導同志的大力支持,是他們讓我在比較寬鬆的工作環境中進行學習和研究,才有了今天的成果。
高天星老師在序言中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使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還站立著。”我渴望真善美,厭惡假惡醜,作家的價值在於激濁揚清,我還會在創作道路上繼續前行。
最後,真誠地希望讀者、方家給予指正。
序言
因為一個巧合的原因,我認識了張彥林,這位家鄉的傳記作家先後出版了《浪漫詩人徐志摩》、《錦心繡女趙清閣》、《綺才玉貌:鳳子圖傳》三部名人傳記,還約我分別為其寫了序言。最近,他又不辭辛勞,走訪陳西瀅的多位研究者,撰寫了《閒話大師陳西瀅》。該書在出版之際,彥林同志又誠邀我為該傳記寫篇序言,我又不能推辭,寫出我對陳西瀅的一些認識和閱讀其作品的一些感想,與同道交流,並誠望得到指正。
陳西瀅(1896—1970),江蘇無錫人,原名陳源,字通伯,筆名西瀅,1912年去英國讀中學,後入愛丁堡大學和倫敦大學。1922年獲博士學位,回國後任北京大學外文系教授。1926年與女作家凌叔華結婚。1929年到武漢大學任教授,擔任文學院院長。1943年離開祖國,來到倫敦中英文化協會工作,1946年出任國民黨政府駐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任常駐代表。1966年退休,僑居倫敦,1970年因病去世。
《西瀅閒話》是他的主要作品結集。他身為北京大學外文系教授,撰寫的隨筆,閒說為“閒話”,卻對時事發表了很多議論,“閒話”不閒。如對西方戲劇的介紹,對中國“文明戲”評說的《小戲院的試驗》、《觀音與國劇》,對東西方文化比較的《東西文化及其衝突》、《拆了火爐搭涼篷》、《中國式的外國醫院》等。這些看似閒話的文章,實際像當今出國訪問歸來的專家、作家寫的觀感,直敘個人情緒,盡寫特殊感受,讓人感同身受,並受到一定的讚許和認可。閱讀《西瀅閒話》,使讀者看到他對軍閥混戰的中國充滿痛恨。他對軍閥統治的批判鋒芒顯露,他對軍閥統治者的腐敗大加指斥,他對腐敗政府“討好洋人”的譏諷等,分別在《吃飯與火拚》、《撈油水》等文章中得到了直呈。所以,《西瀅閒話》並非閒話,是其思想觀念的體現,也是他具有社會責任的體現。
陳西瀅在他的文化生活中,有備受人們關注的事件,就是他與魯迅的論戰,原因在於他對魯迅作品的直言評說。他與魯迅的論戰,使他聲名鵲起.成為“名人”。按照當代研究者的說法,陳西瀅可以說是上世紀中國現代知識分子裡的一個“另類”。20世紀20年代中期,新文化運動主將魯迅與北京大學外文系教授、“閒話”作家陳西瀅之間發生過一場備受人們關注的論戰。這場論戰以對學生運動的態度為發端,引出了一系列的筆戰,也涉及對作品的評價和認識的差異。1926年,陳西瀅發表《新文學運動以來的十部著作》一文,向讀者推薦新文學傑作。文中他對魯迅小說及雜文的評價是很特殊的。
陳西瀅開列的十部著作,包括胡適的《胡適文存》、吳稚暉的《一個新信仰的宇宙觀與人生觀》、顧頡剛的《古史辨》、郁達夫的小說《沉淪》、魯迅的小說集《吶喊》、郭沫若的詩集《女神》、徐志摩的《志摩的詩》、西林的戲劇《一隻馬蜂》、楊振聲的長篇小說《玉君》,以及冰心的小說集《超人》。客觀地說,陳西瀅對這些作品的評價是冷靜的,並無意抬高與貶低。但他對魯迅小說的評價,與他人對魯迅小說的評價分歧較大。
陳西瀅認為《孔乙己》、《風波》、《故鄉》是魯迅“描寫他回憶中的故鄉的人們風物,都是好作品”。但又說,小說里的“鄉下人”,“雖然口吻舉止,惟妙惟肖,還是一種外表的觀察,皮毛的描寫”。他還是認為《阿Q正傳》要好一些,卻把阿Q視同於李逵、魯智深、劉姥姥等“同樣生動,同樣有趣的人物,將來大約會同樣的不朽的”。只肯定其藝術的生動有趣,並未肯定魯迅作品的思想深度。人們認為,這不是陳西瀅的評論水準問題,而表明了他對魯迅作品價值持有保留,甚至還表現了他對魯迅作品的不恭。他曾直言:“我不能因為我不尊敬魯迅先生的人格,就不說他的小說好,我也不II!因為佩服他的小說,就稱讚他其餘的文章。我覺得他的雜感,除了《熱風》中二三篇外,實在沒有一讀的價值。”相比之下,他對其他作家作品的評說,就比對魯迅寬宥得多。因此,在當時的文藝界,議論紛紛,有的評論家對他這種態度不認可,不認同。對此,我認為,陳西瀅對魯迅作品的評價,與魯迅所強調的,批評家要做到“好處說好,壞處說壞”的真實,是感同身受的,是相通的。論戰雖然過去了很多年,我們看待這場論戰,應該更加公允,不能因為評價的不同而過於苛刻地要求評論家。陳西瀅與魯迅的論戰,從結局上,從道義上審視,他都是一個失敗者,“失敗--得讓人難以同情”,其失敗的結果,使他成為中國新文化運動史上的一個“反派”角色。後世的觀者,多認為在這場駁難中,陳西瀅始終處於被動挨打之地位,沒有還手之力。在他與魯迅的論戰中,韓石山曾指出:“陳西瀅不說是略高一籌了,至少和魯迅是個旗鼓相當的對手。”(《少不讀魯迅老不讀胡適》)今天,健康地發展文學評論,從這次論戰中,我們也會受到啟發與教益。
丹納曾說:“藝術家本身,連同他所產生的全部作品,不是孤立的。”“要了解一件藝術品,一個藝術家,一群藝術家,必須正確構想他們所屬的時代精神和風俗習慣。”陳西瀅的“閒話”正如丹納之言,他具有的獨特藝術風采,源於他的博學和深厚的文化素養,歷史傳統、外來影響、時代環境、審美的追求對他的文學特色產生了深刻影響,使他的《西瀅閒話》等作品在當時成為暢銷書,深受讀者的喜愛,《西瀅閒話》使他躋身中國現代散文十八家之列。他的朋友梁實秋評價說,西瀅筆下如行雲流水,有意態從容的趣味。才女作家蘇雪林則贊其文筆晶瑩剔透,更無半點塵滓。
《閒話大師陳西瀅》可以說是介紹陳西瀅、研究陳西瀅的一部重要傳記新作,彥林同志以翔實的史料、T-富的知識、秀麗的文筆,娓娓道來,呈現出了陳西瀅的特殊人生和他的文學貢獻,輻射出了特殊歷史背景下中國文化的現狀,以及當時中國文化人的思想變化和時代境遇,使這部傳記具有了重要的現當代文學史料價值。深信,會受到讀者們的歡迎。
每個人的學術原野之外,還有新的原野。《閒話大師陳西瀅》完成之後,彥林同志和我商討,在傳記文學的領域如何繼續前行,我建議他應當走得更遠;他作為一個生活在基層的傳記文學作家,應當努力克服更多的困難,深深植根於我國傳記文學的沃土之中,紮根在鄉土文學的精神家園之中,完成自己的夙願。我記得有一位名入曾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使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還站立著。”我深信,彥林同志能實現自己的夙願,這也是我對他的期盼與真誠祝願。
彥林同志在傳記文學的領域辛勤躬耕二十餘年,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和成就,他的幾部作品引起了讀者和傳記文學研究者的關注和重視,也讓讀者走進了傳記文學,新著《閒話大師陳西瀅》也會引導讀者走近陳西瀅。“雁無遺蹤之意,水無沉影之心”。掩卷彥林同志新著,談了如上感想,自感多有不妥不當之處,誠望共同研討之。